9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16 www.tourguide.org.tw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店號陳柏記。 3 陳玉麟 25 歲過世,遺下父母及兩名幼子,當時守寡的周娟僅 27 歲,她侍奉公婆非常孝順, 撫養二名幼子盡心盡力,還要負責家計。含辛茹苦,獨立支撐家庭直至孩子長大,成家立 業,始終沒有改嫁。 4 周娟享壽 59 歲。過世後由內閣中書陳維英 ( 註一 ) 上奏,請求立牌坊紀念表揚。1850 年(道 光 30),禮部准予建立牌坊 ( 註二 ),皇帝誥封她為「周太儒人」。 5 1861 年(咸豐 11)由孫兒立節孝坊於北投頂庒(現北投區豐年路一段 63 號前) 6 周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間三層五簷式,是合台唯一採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1896 年大地 震時,牌坊上層倒塌,聖旨及檐頂掉落,後予重修。 (一) (一) 周娟 1788-1846(乾隆 53 ~道光 26)享年 59 歲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導遊資訊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16

www.tourguide.org.tw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店號陳柏記。

3 陳玉麟 25 歲過世,遺下父母及兩名幼子,當時守寡的周娟僅 27 歲,她侍奉公婆非常孝順,

撫養二名幼子盡心盡力,還要負責家計。含辛茹苦,獨立支撐家庭直至孩子長大,成家立

業,始終沒有改嫁。

4 周娟享壽 59 歲。過世後由內閣中書陳維英 ( 註一 ) 上奏,請求立牌坊紀念表揚。1850 年(道

光 30),禮部准予建立牌坊 ( 註二 ),皇帝誥封她為「周太儒人」。

5 1861 年(咸豐 11)由孫兒立節孝坊於北投頂庒(現北投區豐年路一段 63 號前)

6 周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間三層五簷式,是合台唯一採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1896 年大地

震時,牌坊上層倒塌,聖旨及檐頂掉落,後予重修。

(一)(一)

周娟 1788-1846(乾隆 53 ~道光 26)享年 59 歲

Page 2: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臺北盆地上的女性地標 ( 一 )

11

( 註一 ) 陳維英:1811 ~ 1869 字實之,號迂谷,為大龍峒仕紳陳遜言四子,從小授業於伯父

陳維藻。1851 年受推舉為孝廉方正,1859 年鄉試中恩科舉人,被授內閣中書。他曾

任教明志書院,也創辦噶瑪蘭仰山書院,並任艋舺學海書院院長。2006 年入祀台北孔

廟弘道祠,為第一位入祀孔廟的台灣人。

黃阿祿嫂,(嘉慶 21 ~光緒 17)享年 75 歲

1 本名莊鬥娘,艋舺人,她是艋舺萬順料館(木料館)老闆黃祿之妻,人稱「阿祿嫂」。

2 萬順料館從事木材買賣,進口福州杉木來台,也出口樟腦;為求貿易平安順暢,黃祿在自

家家廟內供奉媽祖,稱「料館媽祖」,十分靈驗。由於前來膜拜的船夫甚多,黃家的家廟

慢慢轉型為公眾的媽祖廟,這就是現在艋舺啟天宮的濫觴。料館媽祖除了是船家的精神寄

託之外,也成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

3 1866 年黃祿因病早逝,萬順料館所有生意業務,一下子便全落在黃祿嫂身上。她本是七

個兒子的媽媽和沒沒無聞的家庭主婦,毅然而然接下了這個重擔,加上她機智靈巧的生意

頭腦,挑選優質樟木,製造上等樟腦,銷往中國與南洋,從此萬順料館的業務一帆風順,

逐漸躍為艋舺郊商三大富豪之列,而有「第一好張德寶(富商張秉鵬所創商號名 ),第二

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王則振字馬悄)」這樣的諺語。

( 註二 ) 節孝牌坊:立節孝牌坊在清代稱「旌表節孝」。立牌

坊的條件是 30 歲前喪夫,守寡 25 年以上,孝順公婆,

育兒有成。符合條件者由地方官府上奏禮部予以旌表,

因此節孝坊上都立有聖旨牌。

Page 3: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導遊資訊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16

www.tourguide.org.tw12

4 為了維護生意上地盤,淡水河碼頭地盤分為三大勢力範圍 (1) 黃阿祿嫂擁有的萬順料館佔

有大溪口第一水門,這裏木材經常堆積如山,交易繁忙。(2) 貴陽街二段底王宮廟口的林姓

商家佔第二水門,主要經營進口布料百貨。(3) 成都路底,吳家鹽館佔第三水門。這三個碼

頭集團各據一方,各有勢力範圍,界限清楚,外人不可隨便侵入,雖然如此,彼此之間在

搶奪貨運時,仍然經常發生爭鬥。為了維護自己的地盤,黃阿祿嫂聘請了 18 位(另一說

13 位)武藝高強的部屬,人稱「十八王爺」;不過黃阿祿嫂從未仗勢欺人,而且樂善好施,

慷慨解囊的義舉深深感動了艋舺在地人。

5 光緒年間,淡水河逐漸淤積影響到艋舺的商業,此種爭鬪不窮的碼頭風雲才逐漸平息;再

加上日治以後,樟腦改為專賣局官營,黃氏家族才逐漸沒落。

6 黃阿祿嫂發跡後,便在舊居附近建了一座傳統四合院大瓦厝,也擬將供奉在舊厝保佑她致

富的媽祖神像同時遷徙過去,然博杯未得允准,不得已只好將媽祖神位留在原舊厝。由於

料館媽祖十分靈驗,在地方人士要求下,逐將舊宅捐出捐作媽祖廟,定名啟天宮。從此天

上聖母媽祖娘娘便一直安奉於此,供民眾膜拜。後於 1917 年(大政 6)重建。

7 黃阿祿嫂建的四合院祖厝位於廣州街 265 巷 3 號,就是現在的「黃氏大宗祠」,坐東朝西,

古色古香,宏偉壯觀。宗祠堂號「江夏」是「郡望堂號」,門楣上的「種德堂」是希望子

孫多修行功德,行善濟世;「種德」為「自立堂號」,現黃氏大宗祠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1 艋舺人,黃氏 16 歲時嫁泉州晉江王宗河長子王家霖(時年 17 歲)。

2 王宗河任五品官,開設船頭行,後辭官從商,以運輸經營進出口貿易,往返泉州和艋舺兩

地,獲利甚豐。王家霖多次欲取功名落榜,29 歲病逝。

3 黃氏在晉江侍奉婆婆直至去世,後由公公接到艋舺定居。除侍奉公公外,自奉甚儉,獨自

撫養三子二女成人,各有所成。

4 1870 年,黃氏 51 歲時,淡水地方官員陳培桂和高臚璟奏請旌表黃氏節孝事蹟,同治皇帝

准其建節孝坊及節孝祠,並賜金 30 兩。

5 黃氏次子王天錫前往泉州延聘匠師,選購石材,興建黃氏節孝坊於東門內(今凱達格蘭大

道),藉以表彰婦德,教化人心。

黃嘂娘 1820-1893(嘉慶 25 ~光緒 19)享年 74 歲

Page 4: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臺北盆地上的女性地標 ( 一 )

13

1 原籍五股坑(今五股,觀音山腳),本名張蔥仔。自幼給五股坑口的人家當童養媳,備受

養母虐待,幸好養祖母陳塔嫂對她很好,她後來成為馬偕牧師娘。

張聰明 1860-1925(咸豐 10 ~大正 14)享年 65 歲

6 1895 年,王天錫向巡撫唐景崧申請自費建節孝祠於東門內,才剛建成,卻因總督府徵收

土地充做兵營,而移建於圓山公園,戰後圓山公園擬興建天文台而拆除。

7 1901 年,黃氏節孝坊連祠東城牆一起拆掉,節孝坊遷至今 228 公園內,現為市定古蹟。

8 黃氏夫家王家霖弟王則振,是王宗河第三個兒子,王家開設的益興行,是做泉州北郊生意

的「船頭行」(註一),在同治光緒年間已因經商成為艋舺巨富。王則振,字馬悄,繼承

父業,發揚光大,富甲一方。當時流行一句諺語「第一好(有錢)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

第三好馬悄哥」。張德寶是張秉鵬的行號,經營艋舺與泉州的貿易;黃阿祿嫂經營木材和

棹腦;而「馬悄哥」王則振則是「黃氏節孝坊」的主人翁黃嘂娘的小叔。

( 註一 ) 船頭行:清代在港口如艋舺、大稻埕做「兩岸

貿易」的商家,常會自購船隻往來於兩岸之間,

有時也接受其他郊行委託之貨物運往對岸獲取

報酬。

2 陳塔嫂是馬偕第一位女信徒,除協助傳道外,更助馬偕傳教士

興建第一座禮拜堂,當時教會招收小孩至教堂學習羅馬字(漢

文白話字),張蔥仔成績第一,後來受洗成為基督徒,馬偕為

她取名「聰明」。

3 經由陳塔嫂作媒,1878 年(光緒 4)5 月於淡水英國領事館,

張聰明與馬偕在英國領事的公証下結婚,婚後育有二女一男。

4 他們的蜜月旅行很特別也很宗教,就是拜訪馬偕所創辦的北部教

會;由於張聰明熟悉在地風土民情,使得馬偕的傳教更為順利。

1879 年(光緒 5)她與閏虔益 (Rev.Kennethg Junor) 牧師的夫

人一起在教會協助婦女傳教工作,是北部最早的婦女工作紀錄。

Page 5: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導遊資訊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16

www.tourguide.org.tw14

5 1882 年( 光 緒 8), 馬 偕 創 立 台 灣 北 部 第 一 家 神 學 完「 理 學 堂 大 書 院 」(Oxford

College,即牛津學堂 )。馬偕回故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募款建立,故名「牛津學堂」,

馬偕為第一任校長,張聰明則擔任開校五名教師中的唯一女老師。

6 1883 年(光緒 9)加拿大提供興建女學堂的經費,馬偕於次年(1884 年)和張聰明創辦

全台女子首學「淡水女學堂」,張聰明為 6 名教師唯一女性。到女學堂唸書的學生不但免

學費還提供膳宿,教其識字,研讀聖經,學習女紅,並鼓勵她們解除纏足,開啟台灣女性

受教育的新頁。

7 1901 年(明治 34)馬偕辭世,1925 年(大正 1 年),張聰明將 5000 多坪土地捐給淡水

中學做為運動場,日後培育出台灣第一個橄欖球隊。

1 宋以利,是台灣第一位女西醫,本名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 克莉絲蒂醫師或稱宋以

利醫師。

2 她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就讀醫學院時打敗所有男同學,為第一名畢業,擁有 3 個

醫學學位。

3 1880 年盧嘉敏醫師在大社(今台中神岡)成立中部第一間醫館「大社醫館」可容納 30 多

位住院患者。因醫術好,求診者迅速增加,醫療與傳道都獲得良好成果。1892 年不幸感

染傷寒,在病入膏肓之際仍掛念著大社醫館,吩咐助手:「我若死在彰化,要把我埋葬在

大社,因為我的工作在那裏」,他是最早也是最年輕在台灣殉職的宣教醫師。因盧嘉敏醫

師病逝,大社醫館暫時關閉,直到宋以利(宋史堅牧師娘)來台。

4 1892 年,她 28 歲時隨著丈夫宋忠堅牧師來台灣進行宣教,她語言能力甚強,很快學會台

語並深知台灣傳統禮俗,所以很迅速地融入台灣社會。

5 當年婦女礙於禮教,往往延遲就醫,宋以利以女醫師的角色,提升婦女就診率,她精湛的

醫術救治了許多產婦,她急切地想在台灣設立一所婦科醫院,但因院地取得困難未能實現。

她日夜勞碌,奔波各地救治病患。1900 年在木柵(今高雄內門)不幸染病,雖經醫師診治,

仍回天乏術。這位「台灣第一女醫師」將自己年輕的生命奉獻給台灣直至最後一刻。

宋以利(1864-1901)享年 37 歲

Page 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臺北盆地上的女性地標 ( 一 )

15

1 蔡阿信,艋舺人,是台灣第一位受到完整現代醫學教育的

台籍女醫師。

2 5 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將她送到大龍峒給一位牧師當童養

媳,她卻兩次從大龍峒走回艋舺母親家,母親不忍只好將

她留在身邊。後來母親再嫁,繼父對她疼愛有加,6 歲時

送她入私塾學漢文,由於天資聰穎,記性好,一個月就能

背完三字經。8 歲進入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學習;

12 歲進入台灣第一所女子中學-淡水女學校就讀,是全校

最小的學生,但英文、數學、物理都學得很好,是第一屆

畢業的高材生。

蔡阿信 1899-1990(明治 32 ~民國 79)享年 91 歲

3 18 歲畢業時,女學校加拿大藉女老師建議蔡阿信到日本學醫,起初母親反對,但阿信仍執

意要去。到日本加強兩年日文後,在 1916(大正 5 年)阿信進入當時日本全國唯一女子醫

學校,──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進修。1921 年阿信 22 歲時醫專

畢業,成為台灣第一位女醫師,在她回台當天媒體爭赴基隆港,採訪這一位傑出的女醫師。

4 回台後先後在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日本赤十字支部醫院(後來的市立台北市中興醫

院)服務,1924 年在台北日新町(大稻埕)自宅開業。同年,經蔣渭水說媒,和學留日台

灣同學會認識的彭華英先生結婚。

5 1926 年在台中開設清信醫院,先生協助醫院的行政與財務,收費原則是:富者多收,貧者

少收,赤貧者免費醫療,赤貧的產婦生完小孩,還能獲得兩套嬰兒衫和幾罐煉乳。她並訓

練產婆(助產士)成立「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收 30 個學生,訓練期間 1 年,每年畢

業 60 個學生。不到幾年,便有數百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產婆在台灣各地服務。

6 蔣渭水去世之後,彭華英遠赴中國,不久與蔡阿信離婚。

7 1937 年(昭和 12 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爆發,阿信結束醫院及產婆學校赴美

國遊學;1941 年受邀去加拿大,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至 1946 年戰爭結束才返台。

8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蔡阿信對政府當局深感失望。1949 年阿信與加拿大籍的牧師土卜

生在台灣結婚,四年後前往加拿大溫哥華定居,1979 年她回台探親。

9 1980 年捐出畢生積蓄與友人成立「至誠服務基金會」,為孤苦無依的寡婦提供關懷和保

健諮詢,不遺餘力。1990 年在加拿大辭世,享年 91 歲。

10 台灣的大河小說「浪淘沙」由東方白執筆共約 150 萬字,即以她一生的故事為藍本。後改

編成大河劇「浪淘沙」亦頗受好評。

Page 7: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導遊資訊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16

www.tourguide.org.tw16

1 謝雪紅,原名謝阿女彰化人。父親為製帽工人,12 歲時父母雙亡,為了籌措喪葬費及還債

被賣到台中洪姓人家作童養媳。長期飽受養母虐待後,曾自殺未遂在 17 歲時逃回彰化家。

後嫁給台中大地主。

2 1919 年(大正 8)她隨夫到日本神戶經商,正巧碰上日本「米騷動」的革命運動;之後又

隨先生到青島做生意,接觸到中國的五四運動。接著俄國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使農工不再

受到壓迫和剥削,謝雪紅開始嚮往這樣的體制與生活,這也種下了她後來投入社會運動的

種子。

3 1925(民國 14)她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就讀,吸收共產主義

思想,並改名「雪紅」,時年僅 24 歲。

4 1927(民國 16)她回到上海,參與籌組「台灣共產黨」( 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 )。

1928 年「台灣共產黨」在上海建黨,10 天後,謝雪紅就因「上海讀書會」事件遭日人逮補,

解送回台審判,後遭釋放。

5 1929(昭和 4)謝雪紅與楊克培開設國際書局(註一)於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她以國

際書局為掩護,發展台共組織;1931 年(昭和 6)她因台共事件被捕,經法院判刑 13 年,

5 年後因病獲保釋出獄。1947 年(民國 36)二二八事件發生,她在台中組織「二七部隊」

對抗國民黨軍隊,敗後逃亡至廈門。

6 1954 年謝雪紅被中國任命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7 年被打為右派,1966 年文革時

期遭批鬥被掃地出門。1970 年病逝北京,結束了多彩多姿「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的一生。

7 公視曾拍紀錄片<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在片中對她有如下的評價:

「謝雪紅的出身決定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仰,加上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剥削,身為女性的她,

深感於父權與殖民者的雙重迫害。第一次中國之行開展眼界,置身中國最動盪的時代,革

命情懷大受激勵。莫斯科東方大學造就她成為真正的共產黨員,憑著天生的領導才能,成

立台共。二二八事件期間組織武裝部隊對抗當時的國軍部隊,顯現其非凡的氣魄,在在不

讓鬚眉,足為女性爭自由的典範。下半生在中國渡過仍遭批鬥,但她仍心念家鄉,爭取台

灣人的權益。」

謝雪紅 1901-1970(明治 34 ~民國 59)享年 69 歲

Page 8: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臺北盆地上的女性地標 ( 一 )

17

( 註 1) 在日治時間,城內當時絕大部份住的是日本人,當時本

町(約在今重慶南路及開封街、漢口街、武昌街的一部

份)為日本人的書店街,有文明、杉田、新高堂(戰後

之東方出版社)等書店及台灣書籍株式會社(台灣書

店)。而台灣人的書店街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除

了國際書局外,尚有 1926 年蔣渭水開設的文化書局,

1928 年連橫 ( 連雅堂 ) 設立的雅堂書局等。

1 孫理蓮,美國人,1901 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就讀於馬加勒斯特學院。畢業後進入紐約

聖經禮學院就讀。

2 1927 年 26 歲時與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的孫雅各牧師結婚,他們的蜜月旅行坐船經過太平

洋至上海,再由福州坐船到基隆,開始他們終身奉獻給主的生活。他們並說:「讓我們到

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的一生只有一次。」

3 1929 年他們由台北遷往淡水,孫雅各牧師擔任淡水中學的校長,後來也擔任神學院院長,

有時也出發到山地為原住民傳福音。而孫理蓮婚後育有一男一女,為家庭主婦。後因日軍

發動太平洋戰爭,全家被迫返美,回美後又轉赴南美洲英屬圭亞邦繼續傳教。

4 1947 年孫雅各夫婦再度來台,當時孫牧師宣教對象主要是原住民。他除了在神學院授課

外,每週末騎吉普車深入山區到各地傳道,而理蓮也跟著先生從事婦女及兒童佈道。有一

天她向孫雅各說:「我不要只當一住宣教師的太太,我要做一個太太宣教師」,她開始努

力實踐主所吩咐的使命,開創自己的事業。

5 1951 年孫理蓮開始了她有意義的的工作,就是寫信向支持她的美國及加拿大朋友募款,

從當初每個月五十封信不斷地增加到幾百、幾千封,到後來用複印的方式每月寄出 5000

封航空和 20000 封平信,向美、加地區的基督徒募款。到了 1954 年正式以「芥菜種會」

名義向美國政府登記立案。她所從事及奉獻的「事工」如下:

(1) 醫療事工:

1950 年樂生療養院的麻瘋患者一週三人自殺的消息引起理蓮的注意,她帶著馬偕醫院

的白醫師在一公共小會堂治病,做禮拜。並陪同患者一起禱告,一同做禮拜。她並創

建安樂之家收容患者生下來的嬰兒。

孫理蓮 1901-1983 享年 82 歲

Page 9: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 +õ`1\®Yñ 116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0 何良正 1 北投節孝表彰女性。 2 淡水人,早年嫁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陳玉麟為妻;陳家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經營雜貨業,

導遊資訊Tourist Guide Quarterly 116

www.tourguide.org.tw18

1956 年她發現山地巡迴醫療團不能應付眾多的病患,於是在埔里開設一家竹建簡陋的

診所,就是後來的埔里基督教醫院。並在全國各地如花蓮光復、關山、台東、玉里、

新港、屏東開設診所,全部免費服務。並在各地設肺病療養院,照顧原住民患者,這

個工作持續至 1981 年政府介入為主。

1961 年她設第一所產科病房於花蓮,命名「馬利亞產院」,救活了好多原住民的新生命。

1960 年她在台南縣北門鄉設立烏腳病免費診所,為病患外科截肢、治療、復健,並協

助訓練他們一技之長得以維生。

(2) 兒童青少年事工:

在全國各地設立兒童之家、育幼院、殘障之家、少年之家,遠至澎湖偏鄉。

(3) 設立職業訓練學校:

如男子及女子習藝所及護理學校

(4) 教堂改建補助:

從 1963 年至 1992 年由芥菜種會幫助過的教堂共約四百間。

(5) 其他救濟:

如從新竹縣至台南縣沿海貧民區設牛奶供應站 24 處,嘉惠兒童達 6000 名。其他如震

災、寡婦家庭、監獄傳道、盲人事工等。

(6) 海外事工:

1967 年,孫理蓮 66 歲時,開始另一項新的嘗試,就是海外事工。這項事工來自孫雅

各牧師生前的一句話:「我們派遣原住民牧師為宣教士到南洋土著區傳教吧」。她成

立「焚棘海外宣道會」(Burning Bush Mission) 派遣原住民牧師前往沙勞越(Sarawak)

傳教,這是台灣教會首次原住民宣教士之派遣。後又到巴布新幾內亞及印尼屬南婆羅

州(South Borneo)等地宣教及設學校。

6 奉獻一生給台灣,安息主懷:

1983 年孫理蓮牧師在工作中蒙主恩召,安息主懷。可說是「為了台灣人奉獻到生命最後

的一刻」享年 82 歲,和先生孫雅各牧師同葬於陽明山嶺頭台灣神學院教堂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