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描寫戰後台灣民主歷程的紀錄片─《牽阮ㄟ手》,其中有一段是 敘述黨外運動時期,林義雄母親和兩個雙胞胎女兒被殺事件的經過; 現今立委田秋堇是當年第一個抵達命案現場的見證人,她在片中描述 自己在救護車上呼喚林義雄僅存的大女兒時,不斷地告訴自己:「不 論如何,至少要讓林義雄先生回家時還有一個女兒喊他爸爸!」觀者 莫不動容落淚! 今天台灣的民主成就享譽國際,但爭取民主的真實過程裡,曾經 荊棘滿布且有血有淚,或許是因為民主的浪潮鋪天蓋地來得太快,以 致很多人都淡忘了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事實上,這些事情距今 不會超過四十年。 「政治」這個議題,對於向來標榜「讀書耕田」的客家人,確實 是鮮少碰觸的一塊,包括研究者在內;印象中最深刻的「政治意象」 是初任屏東擔任媒體記者時,一遇大型選舉,全國型政治人物只要來 屏東,就會在地方代表的陪同下,象徵性地到西勢的六堆忠義祠參 拜,以表示尋求或得到客家選票的支持。漸漸地隨著工作的歷練,才 慢慢看到、聽到「政治」的本質及運作。 每到選舉,客家族群的議題,免不了要被拿來「做新聞」;然而, 當族群政治的議題被炒得沸沸揚揚時,客家人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在 政治版圖上的位置?這是引發選擇「政治」議題作為研究題材的最初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描寫戰後台灣民主歷程的紀錄片─《牽阮ㄟ手》,其中有一段是

敘述黨外運動時期,林義雄母親和兩個雙胞胎女兒被殺事件的經過;

現今立委田秋堇是當年第一個抵達命案現場的見證人,她在片中描述

自己在救護車上呼喚林義雄僅存的大女兒時,不斷地告訴自己:「不

論如何,至少要讓林義雄先生回家時還有一個女兒喊他爸爸!」觀者

莫不動容落淚!

今天台灣的民主成就享譽國際,但爭取民主的真實過程裡,曾經

荊棘滿布且有血有淚,或許是因為民主的浪潮鋪天蓋地來得太快,以

致很多人都淡忘了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事實上,這些事情距今

不會超過四十年。

「政治」這個議題,對於向來標榜「讀書耕田」的客家人,確實

是鮮少碰觸的一塊,包括研究者在內;印象中最深刻的「政治意象」

是初任屏東擔任媒體記者時,一遇大型選舉,全國型政治人物只要來

屏東,就會在地方代表的陪同下,象徵性地到西勢的六堆忠義祠參

拜,以表示尋求或得到客家選票的支持。漸漸地隨著工作的歷練,才

慢慢看到、聽到「政治」的本質及運作。

每到選舉,客家族群的議題,免不了要被拿來「做新聞」;然而,

當族群政治的議題被炒得沸沸揚揚時,客家人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在

政治版圖上的位置?這是引發選擇「政治」議題作為研究題材的最初

Page 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動機。

就戰後民主政治發展來看,從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黨外時期

到民進黨成立,乃至於二次政黨輪替後,身為台灣第二大族群的客家

人,均有縱身其中的影子。屏東客家政治近三、四十年的演變,與「北

客」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用「南轅北轍」來形容也不為過,「藍」、「綠」

十足分明。屏東縣長期綠色執政,綠色板塊堅固地難以撼動;苗栗縣

迄今未產生過一名民進黨籍縣長。

屏東客家人長期支持民進黨是不爭的事實,過去擔任媒體記者

時,曾聽民進黨屏東縣黨部的人自誇說:「萬巒鄉就是民進黨的『黃

復興黨部』!」時至今日,媒體記者在評論屏東這塊「固若金湯」的

綠色板塊時,不免提到原因之一是民進黨創黨人物邱連輝長期在屏東

耕耘、傳承之故。相對地,屏東縣除了邱連輝之外,非但未再出現過

客家籍縣長,立法委員也已缺席 20多年,且連縣議員席次都在萎縮

之中。

迄今,談論屏東客家政治,2010年過世的邱連輝先生仍為據有一

席之地的政治人物,從 27歲當選麟洛鄉長,迄 72歲獲聘為總統府資

政,一生從政的他,對屏東客家政治發展的影響層面,甚至直接間接

導致客家地方派系的瓦解,以及對屏東黨外政治及政黨政治發展的貢

獻,雖不容質疑,卻未有歷史定論。

猶記研究者唸(美和)中學時,不甚了解政治意涵,連談論政治

都被視為「禁忌」;但「邱連輝」三字給予研究者的印象,是大人們

私下討論選舉時視之為英雄、偶像的「神化」人物。待投入職場進入

媒體這一行,正是台灣政治變化最劇的時期─屏東的黑金政治與政黨

政治同時在眼前搬演,前者如火如荼,後者正蔓衍茁壯。而當時擔任

立委的邱連輝不僅被視為「客家大老」之一,更是民進黨大老級人物,

縱橫國會舉足輕重。只是隨著時空的流轉、政治的翻騰,邱連輝年邁、

老去、過世,告別式上民進黨黨旗覆蓋於棺木上,這位明星級的客家

Page 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政治人物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否有人傳述?

希臘作家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英豪列傳》〈泰摩里昂傳〉的前言

中提到撰寫該書對他的影響:「當我邀請他們從歷史中訪問我,我們

檢閱他們為何偉大、如何偉大;從他們的行為中我們摘取最重要的,

以及最美麗的部分。」對邱連輝這樣一位對屏東客家政治、屏東政治

變遷及台灣民主發展均有一定影響力的傳奇政治人物,研究者試圖從

客家一份子的角度出發,探討邱連輝的從政歷程、事蹟,參照戰後屏

東政治與客家政治發展脈絡的時空背景,從戒嚴、地方派系糾結、黨

外崛起到政黨政治確立,紀錄在台灣民主的過程中,六堆客家人邱連

輝所締造的政治傳奇。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台灣客家政治的發展,在近年客家學成為「顯學」之後,逐漸有

相關論述出現,不過,相對於政治相關的學術研究,針對客家政治部

分,不管在面向的探討或深度的剖析,都有極大的耕耘空間。因此,

選擇這樣一個政治議題是希望以邱連輝為主體,耙梳屏東族群政治、

政黨政治的脈絡,紀錄邱連輝從政的歷程,以及從他一路走來的時代

屏東客家政治發展史的演變。

本文主要探討六堆子弟邱連輝從跨入政壇起到最後一任立法委

員任期結束止 (1958 年~1995 年);以他的從政生涯為主軸,從參選

麟洛鄉長、加入國民黨、脫黨參選,成為屏東縣第一位也是目前為止

唯一一位客家籍縣長,接著縣長落敗、轉戰立委,到尋求第三度立委

連任時驚險過關。透過他個人所締造的政治傳奇,探看屏東客家族群

在台灣從戒嚴走向民主這段過程中的角色和位置。

除了他所留下的口述紀錄外,也藉由他過去身邊幕僚、資深媒體

記者、政治參與者等人的深度訪談,以及歷屆大選民進黨在屏東縣三

Page 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大族群的得票數與得票率進行比對,再蒐集相關文獻、報章雜誌資料

等進行佐證,了解其脫離國民黨參選省議員、縣長連任落敗、推動黨

外民主運動、民進黨草創時期,乃至立法委員任期內等不同時期的作

為,以及他所牽動的屏東政治發展與演變(屏東縣長期綠色執政),

和屏東客家政治的演變(地方派系瓦解、政黨政治崛起)。

換言之,本研究試圖從邱連輝個人的從政史,觀察屏東客家政治

版圖的長期變化、戰後屏東政治的變遷,同時對照台灣從戰後到解嚴,

乃至於民主發展的時空背景,藉由邱連輝從加入國民黨、參與地方派

系、脫離國民黨、從事黨外運動乃至參與民進黨創立等過程,企圖建

構邱連輝對屏東客家族群政治、屏東地方政治發展的影響層面和歷史

評價;為這位長期耕耘台灣民主運動的六堆政治菁英對屏東客家政治

的發展,進行文獻分析與對照,給予應有的歷史定位。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的關係為探討主脈,以

1959 年邱連輝參選麟洛鄉長正式踏入政壇起,至 1995 年邱連輝卸下

三屆立委職務為止,長達 36 年的從政生涯為觀察範圍。在屏東客家

政治發展方面,以「屏東客家八鄉鎮」政治版圖的變化為觀察範圍,

其中包括客家族群政黨支持傾向、客家地區政治影響力、地方派系的

瓦解與政黨政治的崛起等變化。

台灣光復之後,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六堆中的美濃、杉林、六龜

劃歸為高雄縣, 2010 年五都縣市合併,美濃、杉林、六龜併入高雄

市。而高樹、長治、麟洛、內埔、竹田、萬巒、佳冬、新埤則劃歸為

屏東縣迄今。屏東縣因客家人口集中於上述八鄉鎮,被泛稱為「屏東

客家八鄉鎮」,大致保留了多數的客家習俗與順暢的客語流通。在每

次選舉中,上述八鄉鎮的投票傾向,也成為客家族群的政治認同指

Page 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標。因此,在本研究中所出現的「屏東客家族群政治」係指在這八鄉

鎮的客家族群在政治上的認同與具體表現。

在研究限制部分,由於有關屏東政治的相關論述不多,客家政治

更少,加上目前屏東地區圖書館對早期地方版報紙保留期限頂多五年

即進行銷毀,造成報禁開放前後蓬勃的地方政治新聞報導幾無保留,

使得本研究喪失諸多可探究之文本,殊為可惜。

此外,邱連輝先生於 1995 年退出政壇之後的十多年來,台灣政

治環境翻轉之快令人目不暇給,對於邱連輝時代終結之後的政治變

化、民主的近程發展,礙於研究範圍過大,無法進行深入探討,未能

完整呈現民主發展的一貫脈絡及屏東客家政治發展之全貌。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的蒐集和分析、深度訪談法的質性研究為主,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一書指出,質性研究要像蜜峰一樣,從

大量的事實證據中抽象出關於事物本質的知識來。他認為,資料的整

理和分析應同步進行,整理資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析過程,通過

一步步對資料的梳理,研究者往往能夠獲得「不這樣做便無法得至的

啟示和頓悟」,他所繪製的「資料整理和分析關係圖」(圖 1-4-1)(陳

向明,2002:366-367)為研究新手的研究者,提供了具體而務實的入

門基本功法。茲分述如下:

Page 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圖 1-4-1 資料整理和分析關係圖

資料來源: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 367。

壹、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文獻蒐集部分,主要以書籍、期刊論文、報刊雜誌、媒體

報導以及官方紀錄(質詢紀錄)、統計數字等資料為主。內容包括戰

後台灣民主政治的歷程、屏東客家政治的發展以及重要選舉之得票

數;文獻來源包括書籍、雜誌、期刊、報紙,以及省議會公報、屏東

縣選委會歷屆相關選舉得票數、立法院圖書館立法委員質詢紀錄,以

及過去與族群政治相關之論文等,藉由蒐集、彙整、分析與探討等步

驟,建立本研究架構之基礎,並輔以深度訪談。

雖然邱連輝先生生前已出版《邱連輝老縣長口述歷史訪談紀錄》

一書(曾彩金,2006),為自己的生平留下文字紀錄,但邱連輝先生所

歷經的時代背景,正是台灣社會與政治環境變化最劇的時期,社會從

封閉走向開放,政治環境從戒嚴走向民主,不同的媒體報導也為時代

留下見證。而針對屏東政治的研究論文雖然不多,卻都深入地詮釋了

屏東地方派系與國民黨政權之間的競合關係,同時對於政黨政治崛起

之後,地方派系消長的微妙情節,有深入析論。

界定研究

問題

進入研究

現場

資料分析 資料蒐集

撰寫研究報告

Page 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

因此,本研究擬藉由這些文獻資料,可以一窺邱連輝先生在政治

環境變遷中所自持的政治理念、政治態度以及政治策略,也可以觀察

到在當時民間社會力的衝撞下,政治的戒懼氛圍被一點一滴地瓦解;

更從中體察邱連輝在屏東客家族群的影響力以及因他而被牽動的族

群政治版圖。最重要是的,透過邱連輝的從政經歷和幕僚、記者的細

微觀察,跳脫族群政治的迷思,用更宏觀的方式紀錄屏東縣客家政治

的嬗遞演變,與台灣民主過程一路相伴的軌跡。

貳、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為資料收集的主要方法之一。陳向明為訪談所下的簡扼

定義如下:顧名思義,「訪談」就是研究者「尋訪」、「訪問」被研究者

並且與其進行「交談」和「詢問」的一種活動。「訪談」是一種研究

性交談,是研究者透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裡搜集(或者說

「建構」)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陳向明,2002:221)。

陳向明認為,在質的研究中,訪談至少有幾方面的功能,包括了

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如其價值觀念、情感感受;了解受訪者過去的

生活經歷以及他們耳聞目賭的有關事件,並且了解他們這些事件的意

義解釋;同時對研究的對象獲得一個比較廣闊、整體性的視野,從多

種角度對事件的過程進行比較深入、細緻的描述等(陳向明,2002:

227-228)。學者嚴祥鸞指出,深度訪談的另一目的是為了要從受訪者

的觀點,解開在研究場域的困惑和摘錄的問題,所以,訪談記錄的內

容較具結構式,尤其是題目的分類和次序(胡幼慧主編,2008:180)。

至於深度訪談的方式,依研究者對訪談結構的控制程序,大致區

分為「結構式」、「半結構式」和「非結構式」,亦即「封閉型」、「半

開放型」和「開放型」(陳向明,2002:229)。本研究係以「半開放

型」深入訪談為主,陳向明指出,在半開放型訪談中,研究對訪談的

Page 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

結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時也允諾受訪者積極參與。通常研究

者事先備有一個粗線條的訪談提綱,根據研究主題對受訪者提出問

題,不過訪談提綱主要是一種提示,訪談者在提問的同時鼓勵受訪者

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根據訪談的具體情況對訪談的程序和內容進行

靈活調整(陳向明,2002:229-230)。

姚美華、胡幼慧就質化研究的「抽樣」考量上提到,質性研究者

Patton(1990)曾論及質性研究抽樣重點是:「樣本一般很少,甚至只

有一個個案,但需要有深度的(in depth)『立意』抽樣」。因此,質性

研究的樣本,必須是能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資料

為標準,著重其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胡幼慧主編,2008:

122-123)。為求取本研究之深度與廣度,所以在訪談對象的選定上採

取「立意」取樣原則。本研究受訪者如下:與邱連輝先生共事的幕僚

2 人(邱○霖、吳○文)、早期輔選大將 2 人(黃○忠、涂○振)、屏

東農民運動先驅 1 人(馮○春)、長期觀察屏東縣政治發展生態之媒

體記者 3 人(宋○光、邱○雄、張○結)、政治參與者 2 人(程○水、

蘇○全)以及國民黨黨工 1 人(謝○堂)。他們各自從深度相處的幕

僚位置、縱身觀察的媒體角色、躋身政治實體的參與者、置身黨國體

制下的資深黨工,用不同視角詮釋被研究者,從而了解邱連輝先生的

人格特質,以及在不同的從政階段之政績或作為,並對照當時及後續

民主政治的發展狀態,以佐證邱連輝先生對屏東客家政治的深層影

響。訪談後將訪談紀錄整理成逐字稿,並依編號+受訪時間方式一一

編碼,如編號 A,2011 年 10 月 13 日的訪談,A20111013 方式呈現。

今將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4-1)整理如下:

Page 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表 1-4-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族群)

背景

資料

受訪時間

(次數)

地點 與被研究者之

關聯

訪談稿

編碼

吳○文

(客)

大學副

教授

2011/10/13(1) 2012/10/09(2)

竹田鄉

吳宅

姻親,長期參與

文宣工作

A20111013 A20121009

邱○霖

(客)

國小退

休老師

2011/11/02(1) 2011/11/16(2) 2012/10/12(3) 2013/01/18(4)

屏東市

楊宅(友

人處)

機要秘書、辦公

室主任、文膽

B20111102 B20111116 B20121012 B201301181

黃○忠

(客)

退休校

2012/10/16(1) 內埔鄉

黃宅

早期支持者、幕

C20121016

涂○振

(客)

現任校

2012/09/26(1) 美和中

學校長

早期支持者、同

時競選第2屆立

法委員

D20120926

馮○春

(客)

國小退

休老師

2012/09/18(1) 麟洛鄉

馮宅

早期支持者、屏

東農權運動先

E20120918

宋○光

(客)

前報社

記者

2011/11/02(1) 2012/05/28(2)

高雄區

農改場

辦公室

曾參與第 9、10

屆縣長選舉文

宣工作,為採訪

者與被採訪者

之關係

F20111102 F20120528

邱○雄

(客)

前社記

者、現任

屏東縣

政府客

務處科

2012/06/27(1) 屏東縣

政府客

務處

任中華日報駐

屏東記者時

期,因被研究者

參選第 10屆縣

長選舉被任職

報社調往台

南,為採

訪者與被採訪

者之關係

G20120627

張○結

(閩)

前報社

記者

2012/08/08(1) 屏東縣

議會辦

公室

客家女婿,為採

訪者與被採訪

者之關係

H20120808

1 本次訪談係依 2013 年 1 月 15 日口試委員之建議,就本研究疑點再向邱○霖進行

求證。

Page 1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

表 1-4-1 (續)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族群)

背景

資料

受訪時間

(次數)

地點 與被研究者

之關聯

訪談稿

編碼

蘇○全

(閩)

前民進

黨中央

黨部秘

書長

2012/07/20(1) 長治鄉

蘇宅

同時競選第 2屆立法委員,

與被研究者為

立法院同僚,

曾任第 13、14屆屏東縣長

I20120720

程○水

(閩)

前屏東

縣議會

議長

2012/08/25(1) 屏東市

程宅

被研究者第 9屆縣長任期

內,受訪者為

屏東縣議會副

議長

J20120825

謝○堂

(閩)

前國民

黨黨工

2012/09/24(1) 潮州鎮

謝宅

曾任施孟雄縣

長機要秘書

K20120924

註:因本研究涉及族群政治,特於姓名後方()內,註明受訪者族群屬性。(客)

代表客家族群、(閩)代表閩南族群。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本研究訪談大綱(表 1-4-2),如下:

表 1-4-2 訪談大綱 訪談面向 訪談問題

受訪者與邱連輝之關係及

對其人格特質之描述

(一)請您敘明與邱連輝的關係?

(二)請就您的觀察描述邱連輝先生的人格特質?

(三)您對邱連輝先生從政初期加入國民黨和後來

脫黨參選省議員有何看法?

Page 1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

表 1-4-2 (續)訪談大綱

訪談面向 訪談問題

邱連輝不同從政時期(省議

員、縣長、立法委員)的評

(四)邱連輝在省議員任期內,問政表現傑出,聲

勢躍起如日中天,您的看法為何?

(五)邱連輝在縣長任期內,外界評價不一,對其

施政表現,您的看法為何?

(六)對邱連輝縣長連任落敗的原因,您抱持的看

法為何?

(七)邱連輝擔任過三期立法委員,亦是他從政生

涯的最後階段,您對他擔任立委時期的表

現,抱持何種看法?

邱連輝對客家族群政治的

影響層面

(八)邱連輝在他最後一任立委選舉時,打出「客

家人支持客家人」的口號,尋求六堆鄉親的

支持,但這是邱連輝前所未見的選戰策略,

您的看法如何?

(九)有人批評說:邱連輝未栽培客家人,就你個

人的看法如何? 身為(非)客家族群的一

員,您認為邱連輝對屏東客家族群的影響為

何?

邱連輝對屏東政治的影響

層面

(十)邱連輝縣長連任落敗之後,全力投入民進黨

屏東縣黨部的創立,您認為邱連輝為何如此

投入民進黨的黨務工作?

(十一)就您個人觀察,被視為「客家大老」的邱

連輝對屏東政治的影響為何?

邱連輝的政治貢獻與歷史

定位

(十二)以邱連輝的政治角色來看,您會如何評價

他的政治貢獻和歷史定位?請述明。

Page 1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

參、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及架構如下:

從 27 歲踏入政壇起,直到 2010 年辭世,在長達 42 年的從政生

涯中,邱連輝之於客家族群,以及對屏東客家政治的影響,隨著階段

性而有不同。本文將依上述研究方法,試圖將邱連輝從 1959 年當選麟

洛鄉長起,至民國 1995 年最後一任立法委員卸任為止,分成三個從政

階段,依不同階段細述邱連輝的崛起、加入國民黨、脫黨參選走向政

治高峰、經縣長連任失敗的轉折以及立委之路等歷程,進一步認識其

人格特質、政績、民主貢獻以及對屏東客家政治的影響層面,將依序

分述於第四、五、六、七章,最後於第八章書寫結論與建議。

研究動機及目的

確立研究主題與範圍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及確認

訪談對象

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

結論與建議

Page 1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誠如施正鋒(1997)所言,雖然台灣是由多個族群組成的社會,

但在學術界,族群研究只能託身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人類學家

與社會學家,政治學者對族群關係所作的研究也不多。相較於西方政

治學者的豐富研究,蔚然發展成一個族群政治的專門領域。從過去的

文獻來看,台灣開始對族群政治展開探究的時間並不算長,其中以施

正鋒所寫《台灣族群政策》、《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所編《族

群政治與政策》等專書,最為人熟知,主要以論述族群理論與客家政

策的訂定或研議為重點。而與「客家族群政治」之議題相關的,有鍾

肇政擔任計畫總召集、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的《台灣客家族群史》,

共分成總論、移墾、產經、政治、社會、語言、民俗、學藝、人物等

八篇,其中「政治篇」由蕭新煌、黃世明共同撰稿,兩人從社會學觀

點出發,探看全省各地客家族群的「類型」,其中屏東六堆地區被二

人歸納為「閩、客平衡」的類型。楊長鎮〈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

則從民族學觀點反思,指出作為少數族群的客家人面臨主流族群所決

定的處境時,其策略則由本質主義的正統思考轉進到歧義性參與式思

考。

再者,李喬的〈客家人的政治立場〉、〈台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

以及何來美的〈客家宗族派系與選舉〉,為客家政治發聲;國立台灣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謝欣如的博士論文<客家政治菁英與戰後台灣

憲政發展(1945~2008)>論及客家政治菁英在戰後台灣憲政發展過

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提到客家族群從飽受壓抑到被重視,重要

因素之一是台灣的族群政策由「同化政策」轉為「多元文化政策」;

另外,江明修、吳正中的〈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以民主轉型前、後

為切面,比較威權時代全國客家地區不同型態的政治樣貌,以及民主

轉型後地方政黨輪替的啟動、閩客平衡慣例的消失、政黨政治取向明

Page 1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

顯等現象,最後點出客家運動的開展促成公共政策的落實。至於鎖定

屏東客家政治(主要指六堆所在的客家八鄉鎮)為主要議題的研究,目

前為止,僅有曾彩金編纂的《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

政事》一書,和南華大學戴士超的碩士論文〈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

究〉。

除此之外,僅能從過去對屏東地方派系的相關論文中,找出與屏

東客家政治相關的蛛絲馬跡;幸而,邱連輝先生畢竟是一位全國性的

政治人物,報紙、雜誌對他的報導不在少數,為本文提供不少研究資

料。因此,在本章的文獻回顧與探討中,第一節將探討族群政治相關

概念及理論,以對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有初步的理解;第二節是述及

台灣族群政治的發展過程,以了解客家族群在台灣戰後政治以及在民

主化過程中的角色和政治態度。第三節是從戰後屏東政治研究中擷取

對客家鄉鎮的描述與詮釋,以了解屏東客家政治的概況。

第一節 族群政治相關概念與理論

壹、族群與族群關係

「族群」一詞係從英文〝ethnic groups〞翻譯而來,王甫昌以社會

學觀點所理解的族群定義如下:「族群是指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

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被其他

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王甫昌特別強調,如果一

個群體認為自己有這樣的共同來源,就足以構成他們的族群想像(王

甫昌,2003:10-11)。

人類學者王明珂強調用「民族史邊緣研究」來界定民族的定義:

民族被視一個人群主觀的認同範疇,而非一個特定語言、文化與體質

Page 1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

特徵的綜合體。人群的主觀認同(族群範圍),由界定及維持族群邊

界來完成。這個主觀民族範疇的形成,在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環境

中,以共同的自我稱號及族源歷史,來強調內部的一體性與設定族群

邊界排除他人,並在主觀上強調某些體質、語言、宗教或文化特徵(王

明珂,1997:76-77)。

王明珂提出「史學與人類學」交集的思考點來協助觀察理解「一

個族群或民族的本質,以及歷史記憶與失憶如何凝聚或改變一個族

群,以及社會人群如何藉各種媒介來保存與強化各種記憶。」(王明

珂,1997:60)

劉阿榮則在剖析族群理論意涵時分別引述王甫昌和王明珂的觀

點,前者的「族群」定義中含有主、客觀的認定因素,客觀因素在於

這群人「被認為」擁有共同的文化、祖先與來源,主觀因素則是族群

「自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的社群,也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後者則強調

從「族群邊緣」的觀點去界定,族群是一種「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或「社會記憶」(social memory ),例如集體記憶理論開創

者 Maurice Halbwachs 認為:社會記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集體社會行

為,現實的社會組織或群體(如家庭、家族、國家、民族、或一個公

司、機關)都有其應對的集體記憶(劉阿榮,2006:8-11)。

政治學者張茂桂則提出「族群不是自然誕生的,而是經過歷史過

程、競爭(對立)的社會關係而建構出來身份認同」的論點,而用「族

群」這樣的稱謂,來形容社會關係的競爭(對立),特別是政治上的

衝突,他稱之為「政治的族群化」過程。這個過程的特色,是一個為

了「當代」的政治動員、社會權力的組織安排的目的,進而透過「創

造」或者「召喚過去」,試圖建立人群的「共同來源」的想像的行動

(張茂桂,1997:37-71)。顯然,張茂桂視「族群」為政治衝突過程

中的一個創造,是用來進行政治權力支配、不同社會組織方式與意識

型態系統抗爭時利用的一個文化發明。

Page 1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

不過,「族群」二字在台灣被普遍使用,應是近 20 年內的事,同

時與族群意識、族群關係、族群認同、族群政治等相關領域被學者廣

泛討論或詮釋。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在《族群》一書的推薦

序文寫著:「今天的台灣,同樣處於政治變遷的階段,族群認同已經

開始發酵,在政治競爭的催化之下,隱然形成區隔的標籤,埋下分裂

的種子。」(Harold R.Isaacs,1975/2004:7)相對於「族群」二字從 1980

年代才被拿來競相討論的台灣,李亦園把這本成書近四十年的著作,

譽為「像讀歷史,也讀預言」。

台灣錯綜複雜的歷史發展造就了多族群的移墾社會。簡炯仁在

〈台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發展─以屏東平原的閩客關係為例〉一文中指

出,在移墾時期,台灣的族群關係原本是諧和而混居的,但是清治台

灣民變不斷,清廷利用族群間的矛盾,採取「合縱連橫」策略,達到

「以臺治臺」的目的,卻挑激起族群間的緊張關係,演變成族群械鬥、

分類而居的局面。因此,「族群問題」成為清治台灣的主要特色。日

據時期,台灣島內各族群同仇敵愾的抗日情緒,有助於轉化島民族群

間的敵對關係,由於日本帝國的殖民統治,尤其是現代化的措施,逐

漸消彌族群間的猜忌與隔閡,反而促成「台灣意識」的崛起。因此,

「民族運動」變成日治台灣的主要特色(簡炯仁,1997:109-123)。

簡烔仁從台灣歷史脈絡中點出族群關係的始源,但認為當政者的政策

具有催激作用,不同的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所採取的作為,深入影響島

內族群關係的變化,導致日據時期「台灣意識」的崛起,取代了清廷

治台時「閩客械鬥」的緊張關係。

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接收台灣之後,發生了始料未及的二二八

事件,乃至後來黨國體制的政治運作,造成社會組織的失衡,大陸來

台人士在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使「省籍問題」開始浮現,「本省人」、「外

省人」的說法被普遍討論。社會學者張茂桂在〈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

治的『族群化』過程〉一文中,針對省籍問題有深入的解析,他認為,

Page 1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

所謂「省籍問題」的問題,指涉的是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組織方式。

它一方面是「台灣人」(「本島人」) 用來形容當時來台的「唐山人、

大陸人」對於台灣社會的不了解、歧視、腐敗投機以及政治文化(優

勢)支配,另外一方面是來台灣接收的「外省人」用來形容台灣人對

於「祖國」的認識不清、受日本影響太深。他將問題的發生歸因於:

光復初期與「二二八」,以及黨國的威權統治。不過,這樣的族群分

類「是十分人為的、有特殊時空、特定政治涵意的」,其直接證據之

一,就是「族群」這個詞句在台灣政治活動、社會出現,被嚴肅而熱

列的討論,時間十分晚近,大約不會比 1989 年更早,而把台灣的省

籍問題,界定成為「族群」也差不多在同樣的時代(張茂桂,1997:

37-71)。

張茂桂將族群議題放在政治領域內討論,認為「族群」是在政治

轉型後才取代「省籍」成為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其中「人為操

作」的成份居多。而進入 1991 年,才有「台灣四大族群、彼此應該

相互尊重融合的論述」,其原因最初鄭南榕自焚的刺激,促成當時一

批年輕的「外省人」學生投入反對運動,當時又有原住民運動的刺激,

而逐漸在民進黨中成形,到 1995 年逐漸變成為社會大多數人的認知。

所謂「四大」指的是閩南、客家、外省以及原住民族,它的出現代表

台灣的「族群政治」,從一個「省籍二分類」進入一個比較複雜的族

群討論。相較於原來「省籍」的二分法,「族群」的出現相當程度地

反應了已發生的社會現實。

綜合上述觀點,不管是從縱向的歷史演變看族群,或橫向的政治

(統治策略)詮釋族群與族群關係,從過去清治的「閩客械鬥」、因

日治而衍生的「台灣意識」,乃至國府統治初期的「省籍意識」,民主

轉型後才出現的「四大族群」,顯然族群與統治者的政策有交互影響

的作用,換言之,如果不是符合/反應社會現實,「政治創造」或「文

化發明」,未必能獲社會大眾的認同。

Page 1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8

貳、族群政治

隨著台灣社會環境與民主政治發展的急遽變化,在二次政黨輪替

之後,族群政治不再是隱諱之語,且因時空推移而有不同的演繹。《族

群》一書作者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Isaacs)坦言,該書所談的,

「正是族群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之下的自我打造與塑造」,「只要政秩

序處於變遷階段,每個國家都必須在族群(部落的、種族的、宗教的、

民族的)衝突間找到新的平衡點」。(Harold R.Isaacs,1975/2004:2)

施正鋒引用 Karlins 的解釋,指「族群政治」(ethnopolitics、或是

ethnic politics)其實是中性的概念,用來描述有關族群的政治運作(施

正鋒,2010:233)。施正鋒在論及《台灣族群政治》時也提到,1980

年代後期解嚴之後,政治威嚇逐漸消退,隱伏的一股力量開始浮現。

方興未艾的族群意識,無不積極尋找自我定義,重新作歷史建構,並

具體追求在政治上的表現。例如外省族群的政治危機感,充分表現在

新黨及新同盟會成立;泛原住民運動則以正名、還我土地,及自治的

要求來展現;而客家族群的焦慮感,則反映在其語言文化上的訴求(施

正鋒,1997:73-108)。施正鋒認為族群意識透過歷史重建而自我定位,

並力求政治表現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族群政治運作。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一文則試圖探討台灣

族群政治理論,他認為過去的許多研究「間接」顯示了族群現象在政

治中的重要影響力。所謂的「間接」,是指族群作為一個政治變數,

它的因果關係應該是:族群身份→族群意識→政治態度和行為。但因

族群意識的研究尚待補充,因此目前僅建立:「族群身份→政治態度

和行為」的因果關係,主要表現在政黨支持和國家認同兩方面(吳乃

德,1993:41)。

對於「台灣多個族群存在的事實」,施正鋒主張「族群多元化並

無產生族群對立的必然性」。就施正鋒的觀察,族群政治學者對族群

Page 1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

多元化有兩派看法,持悲觀主義者 以為社會經濟的現代化會帶來社

會動員,隨之而來的族群互動與族群意識的興起,最後,族群衝突與

暴力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建議的是如何把多元族群消滅,已採用的方

法有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滅族、以色列人驅逐巴勒斯坦人出境,再不就

是強迫同化,過去國民黨政權對本土人士的作法即為此。樂觀一派則

視族群衝突不過是社會問題的一種,可以透過政治領袖的折衝,使用

政治制度來加以緩和,因此族群間的流血乃政治領袖的失敗,族群菁

英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施正鋒,1997:73-108)。

過去國民黨政權透過政治菁英來控制族群可能有衝突或鞏固本

身政權,但隨著台灣社會開放、政治轉型後,族群意識逐步被建構,

多元族群的事實也被理解和認同。王甫昌(2008:89-140)在《族群

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一文中指出,本省籍民眾「族

群政治意識」在政治轉型前後的升高,是讓此一轉型能夠完成的重要

社會條件。他更進一步針對本省籍民眾族群政治意識由過去不易發展

到 1980 年代中期以後的快速發展,提出一歷史性的解釋,強調國家

想像範圍之改變、傳統政治關係的衰退,以及族群進入選舉過程三者

變化的重要性。王甫昌提出「族群進入選舉過程」的獨特論點,用以

說明族群政治的運作在民主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認為族群議

題在民主轉型時期,甚或選舉動員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施正鋒分析<台灣的族群政治與民主化>時也提到,在威權統治

時代,族群之間的分歧暫時受到抑制,解嚴之後,特別 1996 年後出

現首度總統直選以來,族群儼然成為最方便的政治動員工具,類似情

況發生在南歐、中南美洲,以及東歐的民主化過程。只不過,台灣的

族群認同(外省人、本省人)往往與政黨認同(藍綠對決)、國家認同(中

國人、台灣人),以及國家定位(統一 vs.獨立)相互強化,治絲益棼(施

正鋒,2010:233)。

施正鋒就民主化的文獻來看,發現早期的研究重心在提煉出一些

Page 2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

社會、經濟或是文化條件,大體認為多元的社會不利民主政治的運

作;後期的學者則強調政治菁英的角色,比較重視這些人在民主化過

程中的妥協傾向,並未特別強調族群結構的負面影響。另就族群政治

文獻中,其實多元族群未必會造成國家的動亂。真正導致族群衝突的

關鍵因素,在於族群的集體認同是否被壓抑、社會經濟結構是否公

平、政治的政策是否大公無私,以及族群菁英是否興風作浪(施正鋒,

2010:235)。

簡言之,過去的族群政治理論,較強調「政治菁英」和「政府政

策」因素的影響;但自從「台灣四大族群」的概念出現且被國人普遍

接受之後,族群政治議題的公共化,促使族群自主意識提高,強調「族

群多元主義」概念,也形成新的群體關係,成為台灣民主化轉型的重

要影響因素。

第二節 戰後台灣族群政治發展概況

台灣從威權體制到二次政黨輪替的今天,也是台灣民主化運動的

演進史,從 1945 年迄今,短短不到 70 年時間,歷經 228 事件、戒嚴、

白色恐怖、退出聯合國、中壢事件、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民進黨

成立、解嚴、報禁解除、鄭南榕自焚、野百合三月學運、萬年國會終

結、總統直選、第一次政黨輪替、第二次政黨輪替等重大政治事件簿,

尤其 1987 年 7 月 15 日蔣經國宣布解嚴,台灣政治、社會均進入快速

輪轉的變動之中,且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迅速變化,迄今台灣政局的面

貌仍在形塑之中。

壹、島嶼之傷─二二八事件

戴寶村以「島嶼之殤」形容二二八事件,他對戰後初期的描述頗

Page 2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1

能讓人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走過殖時代的台灣,也在現代化、工業

化的政策引導和穩定局面下,社會近代化和各項產業突飛猛進。基

隆、高雄、台中、花蓮等新興工業商貿大港,總長達 900 公里的鐵路

網,南北連接西部大小都會的縱貫鐵路、九處機場、六所廣播局,達

35 萬多瓦的發電量,四百多家的銀行與信託會社、組合,更有製鐵、

機械、化工、印刷、紡織等工廠,在 1940 年代發揮的工業產值已達

農業的 1.4 倍,這些工業、金融、交通的成果,是當時接收的中國人

所無法想像的富饒。台灣農工業雖然戰爭後期些許破壞,健全的經濟

社會條件,仍是遠東最進步的地區之一(戴寶村,2006:264)。

然而,世居屏東麟洛、11 歲之前仍受日本教育的馮清春,在他日

前出版的《未竟之夢》一書中寫到戰後初期台灣迎接新政府的景況:

「為了歡迎中國兵(當時稱呼),學校和地方人士在麟洛省公路和中

華路口搭起了歡迎門,就是現在所謂的牌樓。……一批批的中國兵來

了,想像中把日軍打敗的中國兵,一定威武的很。雖知百聞不如一見,

那些接受歡迎的中國兵竟是穿得如此破舊不堪,且一律短褲,短到蹲

下時會露蛋,腿上打著鬆散的綁腿,隨時都會脫落的樣子。腳上穿著

步鞋或草鞋,槍枝不是扛在肩上,而是橫置在兩肩之上。有的還用扁

擔挑著大籃子,裡面有鐵鍋、水桶、臉盆、碗筷及一些雜物,根本就

是一群難民,那有一點常勝軍的樣子,一見之下當然大失所望。…與

前不久駐在學校的日軍,那種紀律嚴整,威風澟澟的軍容比起來,真

有天壤之別。後來常常聽到軍紀不佳,到處擾民的新聞,加上政風壞

透,處處都要紅包。我對所謂『祖國』的觀感大變,由起初的懷疑而

輕視,最後徹底絕望。」(馮清春,2012:38-42)這些生動的陳述相

當程度表達了多數台灣人對國府接收後的感受。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 1947 年,距離國府接收台灣不過一年多,王

御風指出,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起因,最早有共產黨策動、經濟困難、

社會問題叢生、政治歧視、政治腐敗、文化差距等六種說法。解嚴前,

Page 2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2

國民黨多強調是共產黨策動及文化差距(強調台民的奴化),實際上,

共產黨人與二二八事件雖有關連,但其介入的方式、時機、程度、結

果,都不足以承擔「策動、主持」二二八事件的罪責或榮耀。而經濟

困難、社會問題叢生、政治歧視、政治腐敗等四項原因,皆與來台的

接收人員有關係。而二二八事件造成眾多台籍菁英被殺害或槍決,成

為台灣歷史上不可抹滅的傷痕(王御風,2010:150-153)。

貳、威權統治─白色恐怖

1949 年之後,台灣進入威權體制的統治時期;戴國村說,有學者

指出威權政體是「具有有限,但不向成員負責的政治多元主義,具有

獨裁的威權心態,在有限動員的環境內,威權領導者或一小撮威權統

治集團,在一個形上欠缺明確界限,實質上又可預測的範疇內運作統

治權力。」因此威權體制的政策主體只限於經國家認可的少數人,對

於一般民眾,是以國民統合、社會整體的合理性、必要性為依據,強

制使社會大眾接受國家政策,1949 年之後國民黨的在台統治,便符合

「威權體系」之特質。而二二八事件的國家暴力鎮壓奠定了威權統治

的基礎(戴寶村,2006:286-287)。

王御風指出,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原先準備放棄國民政府的美

國,轉而強力支持國民黨所統治的台灣,國民政府為能穩定掌握政

權,以 1947 年頒布的憲法為號召,實際上卻透過戒嚴體制的《臨時

條款》加以切割,製造符合其利益的法律(王御風,2010:162)。戴

寶村也表示,中央政府是依 1947 年 12 月 25 日施行的《中華民國憲

法》為主,包括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三大民意機關,及間接由

國民大會民選產生的總統,總統府之下分有五院負責權屬,儼然是謹

守「三民主義」民主憲政之自由政體。實際上,國民黨以<動員戡亂

時期臨時條款>、《戒嚴法》為理論及法源基礎,以嚴密的法令規章,

Page 2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3

從政體、司法到政治運作,已另外建立一套嚴厲的政治系統(戴寶村,

2006:289)。

由於這一套政治系統的施行,台灣因而產生「萬年國會」、「萬年

立委」的奇景,而蔣介石從 1948 年就任首屆中華民國總統到 1975 年

在第五任總統任上亡故止,總計當了 27 年的總統,被戲稱為「永遠

的蔣總統」,其子蔣經國則續任第六、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在位 10

年。因蔣氏父子統御台灣近 40 時間,也有人以「蔣氏政權」統稱此

一時期。

戴寶村指出,從萬年國會到萬年總統,國民政府以動員戡亂為藉

口,大中國憲法為架構,透過恆久不變的「偽民意機機」決議,逐步

建構起所謂的「法統」,主導台灣政治 40 幾年,成為堅實的統治集團

(戴寶村,2006:289-290)。

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之下,1950 至 1970 年代的台灣,不分族群

地全都籠罩在「反共大陸」、「保密防諜」的肅清氛圍中,整個社會都

陷入沈滯低迷的時空裡;1950 年代的威權體制,除了以黨軍特的綿密

系統,對社會力進行監控與殖民化的宰制外,同時也透過培植親國民

黨的地方派系,建構侍從主義(clientelism)的權力交換網絡,鞏固國民

黨在地方政權的正當性和有效統治。(蕭新煌、黃世明,2001:292)

這段期間,影響台灣民眾最深遠的就是「白色恐怖」,戴寶村表

示,1949 年之後的戒嚴時期,國民黨在台的威權統治,包括不當審判、

情治偵防與羅織罪名等,一般便被視為白色恐怖。而白色恐怖的基礎

在於法令的嚴厲與模糊,致使暴力統治者利用模糊濫行逮捕刑罰(戴

寶村,2006:297),而 1949 年 3 月發生於台灣大學、台灣省立師範

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四六事件」,這起學運鎮壓肅清事

件,成為白色恐怖的濫觴,之後陸續於 1949 年 8 月發生基隆中學鍾

浩東《光明報》案、1950 年「台灣省工作委員會」蔡孝乾案、1952

年 12 月底到隔年 3 月間的「鹿窟事件」等血腥鎮壓事件,使台灣社

Page 2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4

會瀰漫一股政治肅殺氛圍。是以在台灣戰後史歷程中最嚴密、血腥的

「白色恐怖」,便是發生在 1949 年到 1954 年這 5 年,一方面是政府

以血腥鎮壓方式肅清台灣島內的反對力量,一方面也是台灣 1950 年

代社會主義紅色勢力的悲慘歷史(戴寶村,2006:301-302)。

參、黨外意識萌芽

1960 年代之後,即便在白色恐怖的風聲鶴唳之中,政治案件依然

層出不窮;包括「雷震案」、「余登發案」及「美麗島事件」等,而黨

外的反對力量也在每一次事件中匯集累積,最後形成台灣民主運動的

風潮。

陳進金認為,自 1950 年代開始,雷震的《自由中國》開始挑戰

國民黨,試圖籌組「中國民主黨」,卻因統治當局羅織「叛亂」的罪

名而功虧一簣;之後《文星》、《大學》等雜誌開始進行民主思想的啟

蒙,與政治革新運動的訴求。到了 1970 年代,黨外勢力逐漸匯集,

並透過各項的選舉去動員群眾,累積反對力量,《美麗島》雜誌創辦

時已有政的雛形(陳進金,2007:3)。

另外,戴寶村指出,全台性民意機關從戰後初期的省參議會,1951

年改組臨時省議會,搬遷至霧峰並由人民直選後,於 1959 年正式成

立省議會,成為台灣真正最高民意機關,然其監督的卻是中央任命的

省主席;至於地方最高民選行政首長則是縣市長。雖然民選開放有

限,且是政府迫於國際情勢、其所標榜的三民主義原則與轉移社會矛

盾等三方壓力下的作法,但省議員與縣市長選舉卻是黨外人士展現社

會動員力的最重要舞台,選舉活動也成為台灣社會衝破威權體制的出

口(戴寶村,2006:291-292)。

蔣介石於 1975 年過世,在其過世前,出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早

已逐步接班,展開所謂的「蔣經國時代」,蔣經國接班後所面臨的並

Page 2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5

非平穩的局面,王御風表示,這時期台灣島內因為經濟快速發展,都

市中產階段興起,對於長期冰凍的政治有所不滿,壓抑許久的「黨外」

反對運動再度復甦。黨內大老們對於蔣經國的接班也不是全然沒有意

見。1973 年的石油危機,是蔣經國一上台就碰到的經濟衝擊,蔣經國

採用擴大內需的方式,推行「十大建設」來挽救危機,雖然各項建設

並非完全成功,但在專業官僚主導下,亦井然有序,延續了「台灣奇

蹟」,而蔣經國在政治革新方面,最為人所記憶就是大量任用台籍菁

英的「本土化」政策,包括李登輝、邱創煥、林洋港、吳伯雄、連戰

等人紛紛入閣,這種用人政策被戲稱為「吹台青」,但無可否認,此

一政策確實讓政治不開放的怒氣稍告抒解(王御風,2010:190-193)。

肆、「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事件」

隨著中產階級對當前政治、社會的不滿,要求落實民主的聲浪勢

如破竹,「整個蔣經國時代,就是如何面對民主浪潮的興起」(王御風,

2010:195)。黨外在各項選舉中的得票率愈來愈高,1977 年爆發的「中

壢事件」與 1979 年的「美麗島事件」成為民主運動興起的關鍵事件,

儘管蔣經國決定打壓聲勢鵲起的黨外,但隨後 1980 年的選舉結果證

明了此一趨勢已不可擋。

王御風強調,1977 年的選舉是場關鍵,當年以縣市長為主的選

舉,蔣經國有意拔除地方派系的勢力,替代自己新栽培的人馬,於是

派出許多非派系的人員參選,引起具有實力的地方派系的反彈,結果

地方派系倒戈,以及反對運動實力在此次選舉大有斬獲,20 名縣市長

當選 2 位縣長、2 位市長,77 名省議員中取得 21 席,51 名台北縣議

員中獲 8 席,創下空前佳績。其中競爭激烈的桃園縣長選舉,脫黨參

選的許信良對上國民黨提名人歐憲瑜,因許多選民懷疑國民黨作業,

最後集結在中壢警察局激烈抗議,甚至放火燒警車;這是國府遷台

Page 2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6

後,首次對抗國府的街頭運動「中壢事件」,後來許信良成功當選桃

園縣長(王御風,2010:196-197)。

1977 年之所以成為台灣民主運動的關鍵年,除了「中壢事件」開

啟台灣政治街頭運動的序幕外,另一項更重要的意義是,黨外人士藉

這次大規模的地方選舉進行全島串聯,各地候選人都以「黨外」名義

參選,逐漸形成「政團」的氛圍,次年底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黨外人士爭相投入。周維朋指出,1978 年底的選舉,吸引了呂秀蓮、

姚嘉文等黨外新人投入,黃信介等人組成的「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

迴巡全省助選,各地候選人也都推出民主訴求(周維朋,2008:15)。

不料,選戰方酣,卻傳來台美斷交消息,原訂 12 月 23 日的投票日,

卻在 12 月 16 日由蔣經國以緊急處分令宣布「選舉延期舉行,即日起

停止一切活動。」這項命令使得黨外人士期待的參政管道受挫,催化

了街頭示威運動的行動力量。

至於發生於 1979 年 12 月 10 日的「美麗島事件」,起源於黨外人

士籌辦的「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服務處決定在國際人權日這一天,在

高雄體育場舉辦「人權座談會」,但當局並沒有批准,二度申請改在

大統百貨對面的扶輪公園(今日為中央公園,高雄捷運美麗島站),

仍被駁回。由於這段時間黨外申請活動時,治安單位通常不會批准,

但當黨外執意舉行時,當局總會在前一刻批准。不料,這次當局未依

照「慣例」批准,而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服務處仍決定照常舉辦,由於

預定場地扶輪公園遭到軍警強力封鎖,乃將演講場地改至高市新興分

局旁的圓環,人潮愈聚愈多,沒想到當晚六點的遊行開始後,雙方人

馬就發生衝突,警方更出動鎮暴警察,群情激動,最後釀成大規模的

警民衝突,軍警及民眾多人受傷。事後,警備總部下令逮捕美麗島事

件相關人員,黨外人士幾乎被捕入獄,史稱「美麗島事件」,又稱「高

雄事件」(王御風,2010:198-199)。

然而,執政當局在國際壓力下,美麗島的軍法大審被迫公開,陳

Page 2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7

進金(2007)指出,高雄事件使黨外精英幾乎悉數入獄,《美麗島》

政團在頃刻之間,幾乎把累積數年的政治資本付之一炬;還好,是隨

之而來大規模的軍法與司法審判,培養出一批辯護律師,這些律師和

受難者家屬馬上填補《美麗島》政團所留下來的空缺,而延續了台灣

民主運動(陳進金,2007:38)。

伍、民進黨成立與解嚴

1986 年 9 月 28 日,黨外人士為了該年年底選舉,在台北市圓山

飯店召開提名大會,會中突然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蔣經國對此

並未採取如同 1979 年的鎮壓,反而在 10 月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

時,明白表示將開放黨禁(王御風,2010:200)。1987 年 7 月 14 日

蔣經國宣布解嚴,結束了長達 38 年的戒嚴時期,這是台灣民主政治

歷史的一刻,「解嚴後,台灣政治的轉變方向,總體而言,最根本的

即是要將台灣導向正常國家的政治運作,從威權體系,逐步演變成以

憲政和政黨政治的運作」(翁風飄,2008:19)。

2012 年適逢解嚴 25 週年,文學評論家陳芳明在一篇名為《解嚴

二十五年》的文章中寫下:

蔣經國能夠及時發揮智慧與勇氣,讓國民黨從歷史牢籠釋放出

來,從而也使島上人民卸下長期精神枷鎖,這無疑是使台灣社會

繼續前進的重要關鍵。二十五年展現出來的軌跡,可以充分證明

解嚴所帶來的生機。國民黨並沒有因為放下權力而從此消失,反

而創造了更具合法性的生存空間。…進入後解嚴時期的台灣,人

民公敵轉瞬之間就成為歷史名詞。政府與人民開始可以相互合

作,徹底整頓偏頗的政治制度,使社會看見可以欲求的未來。一

九九○年資深國會代表全面退出,一九九一年動員戡亂時期宣布

Page 2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8

終結,都是順著解嚴所規定的方向一一實現。(陳芳明,2012:

6)

解嚴後,緊接著在 1987 年 11 月開放大陸探親、1988 年 1 月 1 日

解除報禁,1 月 13 日蔣經國去世,由李登輝繼任總統。戴寶村認為,

蔣經國去世後,以李煥為首的黨內菁英整合支持力量,讓李登輝以繼

任總統的身份順利就任代理黨主席,度過黨政核心權力繼承的中空危

機。往後數年,李登輝巧妙運用國民黨內黨、政、軍系統間的矛盾,

逐一瓦解並排除過往強人政治時代遺留的保守勢力;此外,他也運用

民意要求加速政治改革的呼聲,順勢推動民主改革(戴寶村,2006:

341)。例如,1990 年 3 月爆發的野百合學運,萬名以上學生集結於中

正紀念堂靜坐抗議國代擴權行為,報禁開放後的媒體更是展開全面批

判,立法院要求終結萬年國會,全面改選,李登輝順應各界反對聲浪

召開「國是會議」,在會議中對於「總統民選」、「資深中央民代盡速

退職等議題」等憲政議題達到普遍共識。這一次國是會議也揭開台灣

憲政改革的序曲。戴寶村強調,總括李登輝執政的 12 年內,其憲政

改革成果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全面改選資深中央民

代、成立國統會通過國統綱領、國家憲政結構的調整、民選正副總統

以及凍省等重大成就(戴寶村,2006:343-343)。換言之,被稱為「第

一位台灣總統」的李登輝,在其 12 年的總統任內,「主導了台灣政治

的民主化,將台灣從威權體徹底轉型成為民主政黨體制」(王御風,

2010:202)。

第三節 戰後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論述

李喬、徐正光對客家人政治意識、態度或立場的敘論,可以看作

是客家知識分子對所屬族群政治發展的深切期待。李喬〈台灣客家人

Page 2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9

的政治態度〉一文指出,客家族群在台灣是「不大不小」的「邊緣」

角色,正因為如此才能發生某種作用,他清楚表達台客的政治態度:

一要認同客家,也認同台灣;二是確立「台灣主人」身分,三確認「台

灣主權獨立」原則,四為追求公義公平民主制度的建立,五與各語系

台灣人平等合作。六是發揚客家人優良種性。李喬直指,客家人的問

題根本是文化的消長存續問題,問題的核心是資源、財富的合理分配

與否的問題,而其形成、深化與紓解之道則在政治、政策之上。(李

喬,1994:413-422)

徐正光在《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一書中,解析客家人族群身

份認同隱而不顯的歷史結構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政治上的分化和利

用」,他點出政治上的統治者慣常利用或製造族群間的緊張或相互抗

衡來鞏固政權。帶有「義民」歷史烙印的客家人,常被認為不可信賴

的,容易被政權用來作為分化控制的工具(徐正光,1991:4-9)。徐

正光在另一篇論文〈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中,

提到族群與政治態度時也認為,族群政治與省籍情結成為台灣政治過

程中的核心議題,如果從政治運動或權力鬥爭的立場,以省籍權力分

配不均等或矛盾為訴求,無疑具有甚高的號召力。不過,若從族群關

的觀點來分析灣政治實際運作,其中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更值得注意

(徐正光,1994:388)。

施正鋒在《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一書中,試圖以「原生論」、

「結構論」和「建構論」解釋客家認同如何政治化的概念架構,他認

為,族群認同決定於血緣或文化特色等先天命定的「原生論」為客家

族群提供了族群認同的基礎;也就是提供族人有較為具體的想像基

礎,方便與其他族群作區區隔。而「結構論」具為族群認同的產生提

供了理由,也就是說,因為不滿意族人的應有的政治權力、經濟資源、

社會地位、或是文化認同被剝奪,而使族群認同產生凝聚力。至於「建

構論」則描繪了族群認同如何建構的方式,依據「建構論」,族群認

Page 3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0

同是經過人建構而成的,強調的是彼此的共同經驗與集體記憶;換言

之,客家認同並非自然形成的個體,而是經過集體想像,歷經萌芽、

成長、茁壯而成熟的建構(施正鋒,2004:35-41)。

施正鋒運用了上述理論建構出「客家認同如何政治化」(圖 2-3-1)

的一個概念架構,在這個架構下,再去找出促成客家認同產生/凝聚

的獨立變數、中介變數以及應變數客家認同經過政治化以後的呈現。

圖 2-3-1 客家認同的政治化

資料來源: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頁 38。

施正鋒說明兩個關鍵性的中介變數:政府的政策與菁英的角色。

所謂「中介變數」,是指在獨立變數、以及應變數之間,可能會強化

/減弱其原本因果關係的變數。這個變數取決於國家的角色,究竟是

族群化國家、色盲的國家、還是具有相當自主性的國家,因此,政府

政策在光譜上的呈現,有可能採取特別優厚單一族群/排斥其他族

群、刻意忽視族群差異/強調各人社會福利的分配、還是主動調和族

Page 3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1

群關係的做法。(施正鋒,2004:40)

施正鋒強調,族群菁英是族群動員時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族群菁

英的個人利益,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名聲,雖然未必與族群的福

祉相倚;但除非是榨取過度政治租稅(rent seeking)的權力掮客,

否則,不能貿然指控族群菁英就是在操弄族群情感;說到底,他們還

是扮演著最能了解族人需求的代理人(agent)角色,可是當眾多菁英

在爭取獨家代理人角色時,就難免擴及族群間的角逐(施正鋒,2004:

40-41)。

施正鋒認為,這個概念架構的前半部是在解釋:情境角色如何影

響族群認同的出現,以及中介變數如何強化/減緩這種關係。後半部

則說明了族群認同如何進而左右族群在政治場域的偏好/行為,包括

政黨政治、民族認同,以及國家定位。(施正鋒,2004:41)

施正鋒從族群認同的角度出發,認為「政府政策」與「政治菁

英」成為影響族群對政黨政治、民族認同以及國家定位的重要「變

數」。若以施正鋒的觀點來解讀,可以發現:屏東客家族群因為邱連

輝這位「政治菁英」,以及過去掌控國家機器約 50 年之久的國民黨對

屏東客家族群所採行的「政府政策」,或可檢視屏東客家政治發展的

特殊現象,受上述兩「變數」影響而有今貌,並能解釋南客、北客因

「政府政策」與「政治菁英」兩大「變數」,導致現今「南客」與「北

客」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

不過,這樣的論點,一來有待更多實證或個案,進行更細膩的驗

證。二來要思考的是:是否也適用各個族群,包括外省、原住民族等,

但就客家族群而言,在人口數上介於外省和閩南人之間,且與外省族

群又有完全不同的歷史經驗,「政府政策」與「政治菁英」確實是影

響客家族群政黨傾向的重要因素,但絕非僅有的兩個因素,還有賴更

多學者投入心力進行長期的研究與調查,豐富客家學的政治領域論

述。

Page 3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2

蕭新煌與黃世明從社會學觀點看現實政治的發展,在當時國民黨

「侍從主義」通行全島的時空背景下,把全台客家政治力不同型態的

演變歸納分類,但直指所有類型與「地方派系」、「閩客平衡」脫不了

干係;蕭新煌與黃世明就將戰後台灣地方社會中的客家政治力發展類

型分成五大類,分述如下:第一類「客家莊縱橫又勢眾」的類型:閩、

客各從其類聚合,呈現明顯分際,而客家地方政治力佔優勢,如桃園、

新竹、苗栗地區。第二類「客家莊集中卻孤立」的類型:閩、客各從

其類聚合,呈現明顯分際,而客家地方政治居劣勢,如屏東、高雄境

內的六堆地區。第三類「客家聚落分立明顯中」的類型:清末日據後

移民較晚的族群交雜地區。如東台灣後山區的台東、花蓮。第四類:

「客家族群被隱形化」的類型:閩客雜處散居在高度流動的大都會

區,如台北市、高雄市都會區。第五類「客家族群被福佬化」的類型:

閩客混居融合於縣市鄉鎮傳統聚落,加上上述四類型外的其他地區

(蕭新煌、黃世明,2001:415-588)。

對於客家族群在政治舞台上的發展,蕭新煌和黃世明的看法是:

本省和外省的分化與用人閩客之分的考量,在戰後初期即為統治技術

必須注意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在戰後初期因族群考量等等因素而

令客家人位居要職者,達相當高的比例,然而,隨著台灣政治社會結

構的變遷,客家人出任要職的比例卻有逐年減少的現象(蕭新煌、黃

世明,2001:292)。這裡指的客籍菁英包括北部游彌堅(台北市)、中

部的丘念台(台中縣)、南部是劉兼善(屏東縣)。但這三位客籍省委都是

「半山」出身,也就是大陸「客」。時為省府成立之初,省政府委員多

達十五位,其中外省人有八位,本省人有七位,七人中一位為山地人、

三位為客家人。

二二八之後,國民黨了擺平省籍、閩客的心理情結,國民黨在人

事安排上煞費苦心,在十五位省政委員、八位正副長及兩位新任處長

的出身:台籍閩人有五位、台籍客家人有六位。分別是兼民政廳長丘

Page 3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3

念台、兼台北市長游彌堅(詔安客)、省府委員劉兼善、財政廳副廳長

丘斌存、建設廳副廳長陳尚文、農林廳長徐慶鍾(蕭新煌、黃世明,

2001:235-236)。

到了 1949 年歲末,吳國楨籌組「小內閣」時,共有二十位成員,

但外省人只佔了六位,剩下的十七位台籍省府委員中,客家人總共佔

了六位:兼建設廳長彭德、兼農民廳長徐慶鍾、兼台北市長游彌堅,

以及不兼廳處首長的劉兼善、陳尚文、鄒清之。客家人士在省垣政壇

的份量江河日下,從魏道明、陳誠時代的平分秋色、吳國楨時代的鼎

足而立局面,逐漸減少而甚至一落千丈(蕭新煌、黃世明,2001:236)。

蕭新煌與黃世明評論國民黨利用族群的分化與閩客對立的歷史

恩怨,使用兩手策略,在政治統御上,左右開弓而左右逢源,國民黨

政黨在某些政治結構位置的人事安插上,違反台灣閩、客人口比例,

在中央、黨、政、機關盡情拉攏客家人,製造「啟用台胞」之假象,

來安撫民心。由此也可看出台灣族群在政治結構運作上的工作性和被

操控性(蕭新煌、黃世明,2001:400)。

江明修、吳正中在析論客家政治發展的歷程中,也指出在民主轉

型前客家地方政治的發展,基本上依地區人口優勢的不同呈現出不同

風貌;江、吳兩人更扼要地區分如下:一、客家主政:新竹縣、苗栗縣。

二、閩客輪政:桃園縣、花蓮縣。三、閩客平衡:屏東縣。四、派系

競爭:台東縣(江明修、吳正中,2010:39-42)。

江明修、吳正中則認為,國民政府在接收台灣初期,除少數菁英

曾擔任中央政府要職外,例如曾任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及總統府

資政的徐慶鍾,曾任立法院院長、副院長的黃國書與劉闊才,曾任苗

栗縣縣長、考試委員的賴順生,以及蔣經國「本土化」政策下一直平

步青的內政部長吳伯雄。但囿於當時的政治情勢仍是一黨獨大,本省

菁英政治參與的機會多被侷限在地方自治範疇之內,而台灣省議會幾

乎成為台灣最高的民意機關(江明修、吳正中,2010:39)。

Page 3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4

何來美以觀察苗栗縣客家地區政治生態的變遷為主,其他縣市客

家地區為輔,深入刻畫「客家家族派系與選舉」的實際狀況,何來美

指出,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政府開始籠絡台灣本土士紳,一些早期

就到大陸從軍或求學的台灣人,有人稱之為「半山」,如謝東閔、連

震東;以及在日據時代受過相當教育的知識份子或地方望族,如劉闊

才,都成為國民政府爭取籠絡的人選,而這些早期的台灣本土菁英,

後來很多都成為地方派系的領導人(何來美,1994:423-435)。

根據何來美說明,1950 年政府實施地方自治,而首屆縣長選舉,

地方菁英精銳盡出,在國民黨一黨獨大下,造成山頭林立,並結下了

派系恩怨。而國民黨為了掌握地方政治,擺平地方政治人物,也開始

有派系輪政之說,形成了派系輪政的不成文慣例。就因地方有不成文

的派系輪政之說,以致每次地方大選,若遇地方擺不平時,國民黨縣

黨部主委幾乎會拿出派系輪的「尚方寶劍」,而獲國民黨提名者大多

高票當選(何來美,1994:423-435)。

Page 3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5

第三章 屏東縣族群分佈與政治生態

1970 年出版的《屏東縣志》卷三〈政事志〉「行政篇」中,開宗

明義就說:

查吾國之制度縣為地方封彊之古制也。周有縣邑之封建,而秦廢

之,以郡統縣,漢代因之,唐則改隸於州,宋、元、明、清四朝

之制,均以府統縣。台灣有縣始於明鄭永曆 15 年(公元 1661 年)

建都於台南,設天興、萬年二縣以治之,及版圖入清後,於清康

煕 23 年(公元 1684 年),設台南府治隸於福建省,領有台灣、諸

羅、鳳山三縣,而本縣地區(阿猴社等各屬)劃屬於鳳山縣治(今

高雄縣)。(古福祥纂修,1971:917)

若從台灣史觀出發,從荷蘭、明鄭、清領、日治至中華民國以來,

屏東平原上的變遷也如同一部微形的台灣移墾史,本章中將從歷史觀

出發,略述屏東平原之開發、變遷及目前族群與政治生態概況。

第一節 屏東縣客家鄉鎮區域沿革

根據《屏東縣志》記載,荷人治台時期,對於華人村落,大抵透

過華人長老者,各統制村落開墾荒地,不委派官吏管理,聽任人民依

舊有習慣各自管理,故本縣政制之樹立,實始明鄭時代(古福祥纂修,

1971:927)。及至明鄭時期,鄭成功之子鄭經,改東都(即台灣)為

東寧,改天興、萬年二縣為州。現在的屏東(即當時的阿猴社)一帶

地方屬於萬年州之行政區內,是時鄭氏推行鄉治制度,劃府(以赤崁

城為承天府)治為四坊,坊下有鄙,鄙下有鄉,故行政區域之重心則

為承天府四坊,即東安坊、西定坊、寧南坊、鎮北坊,由此漸次擴展,

Page 3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6

於是南至琅王喬北至雞籠皆有墾拓。當時的屏東縣轄內,攝有土地地

區共十一位,分別是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茄藤社、放索社、

武洛社、阿猴社、塔樓社,以上為平地八社;如茄洛堂社、琅王喬社、

卑南社三社為山地社,「及至康煕末葉,屏東平原概為漢族墾闢之後,

彼等皆失其昔日經濟基礎之地主特權矣。」(古福祥纂修,1971:

918-919)顯見鄭氏領台之後,隨鄭氏軍隊來台的漢人最早在恆春駐

營,對平埔族所居之屏東平原涉足有限。

1683 年清領之後,漢人對屏東的開發有了大幅度的進展,其中土

地政策的改變是最大因素。簡炯仁認為,荷治時期在高屏地區設置的

「拓墾區」,招徠漢人拓墾,鄭氏領台之後,在這些拓墾區設置軍屯

田及私田;實則,漢人對多瘴厲之氣的屏東平原裹足不前,頂多擔任

仲介商角色;而鄭氏僅在統領埔莊(車城、恆興文里)一帶由軍隊拓

墾(簡炯仁,2007:1-40)。清領之後,置一府三縣統治全台,屏東縣

隸屬於鳳山縣區,據《屏東縣志》記載,康煕 58 年(1719 年),屏

東一帶漸次開發,人口增多,增設港東、港西二里,並增設縣丞一員

駐萬丹,管轄下淡水、枋寮等處(古福祥纂修,1971:920)。

日據時代初期,日本政府設立總督府統治全台,地方機關組織卻

幾經變動,明治 34 年(1901 年)屏東縣區域內設阿緱廳及恆春廳。

阿緱廳下設阿里港、內埔、萬丹、東港、潮州庄、枋寮等六支廳,恆

春廳下設枋山、蚊蟀(今滿洲)二支廳(古福祥纂修,1971:931)。

今屏東客家八鄉鎮中,高樹、麟洛、長治屬阿里港支廳;內埔即為內

埔支廳;竹田與萬巒屬潮州支廳;新埤、佳冬屬於東港支廳。

直到日本大正 9 年(1920 年)大改革後,地方行政區域才漸形穩

定,根據《屏東縣志》記載,當時全台設立台北、新竹、台中、台南、

高雄五州,州下設郡及市,郡下設街、庄,屏東縣設屏東、潮州、東

港、恆春等五郡,1933 年,屏東街改為屏東市,仍屬高雄州(古福祥

纂修,1971:931)。今日屏東客家八鄉鎮在當時分屬三個不同郡,分

Page 3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7

別是高樹、長治、麟洛屬於屏東郡;內埔、竹田、萬巒屬於潮州郡;

佳冬屬東港郡。

《屏東縣志》記載,光復後於 1945 年 12 月 6 日台灣行政長官公

署宣佈,改隸全台行政區域為 9 市 8 縣及 2 縣轄市,設省轄市以屏東

市。設四區以屏東區、東港區、潮州區、恆春區等皆劃歸高雄縣所屬,

此為接收當時屏東市之行政所分劃之區域也。1946 年 4 月長官公署

為擴充屏東市區起見,再將高雄縣之行政區九如、長治、萬丹三鄉歸

併於屏東市,是為屏東市第二次行政區域之變動。及至 1950 年台灣

省政府乃改全台地方行政區為 16 縣 5 市之制,而屏東市則為改屏東

縣,將高雄縣淡水水以東之 26 鄉鎮及屏東(省轄市)市以成為屏東

縣之區域,而原屏東市改為縣轄市。萬丹、長治、九如仍復為鄉。是

為本縣第三次之改格也。本縣共轄 1 市 29 鄉鎮。縣治設於屏東市內,

以原屏東市府為縣府,市公所另建新大廈於其鄰(即今之市公所)。

自成立縣以後調整者如下:(一)1951 年 4 月 25 日原屬長治鄉之麟洛

改為鄉,成立鄉公所。(二)同年 5 月 19 日原林邊鄉之溪州奉准設鄉,

成立鄉公所(古福祥纂修,1971:920-921)。不過,因台灣各地以「溪

州」為名的地方很多,為有所區別,取「南州出賢人」之意,在 1956

年更名為「南州鄉」。

施雅軒指出,所有介紹六堆的起源,一定會提到朱一貴事件,因

為在討論客家的區域發展,往往會上溯到這場戰役,在護土有功之

下,成為支配屏東平原相當重要的一股勢力,因為所有的紀錄皆指向

為了防守朱一貴所派來的軍隊,因而動員而來的防守武力,後來將成

為六堆發展的前身(施雅軒,2011:25)。施雅軒從地理學的觀點剖

析朱一貴事件的來龍去脈,認為因此一事件所造成地表空間的銘刻─

忠義亭的設置,以及邊區─豎石的劃定,深刻影響了屏東平原的空間

配置。

從施雅軒所整理出來的「六堆的行政區歸屬」(表 3-1-1),可以一

Page 3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8

目了然現今屏東客家八鄉鎮行政管轄的演變:

表 3-1-1 六堆的行政歸屬 清

末 1901 1920 1945 1949

右 堆

鳳山縣

港西上里

阿猴廳

番薯 寮支廳

港西上里

高雄州

旗山郡

美濃 庄

高雄縣

旗山區

美 濃 鎮

高雄縣

美 濃 鎮

港西上里

阿里寮支廳

港西上里

屏東郡

高 樹庄

屏東區

高 樹 鄉

屏東縣

高 樹 鄉

前 堆

港西中里

港西中里

長治庄

長 治 鄉

長 治 鄉 麟洛 鄉

後堆

港西下里

內埔支廳

港西下里

潮州郡

內埔 鄉

潮州區

內埔 鄉

內埔 鄉

中堆

潮州支廳

竹 田 鄉

竹 田 鄉

竹 田 鄉

先鋒堆

港東上里

港東上里

萬 巒 鄉

萬 巒 鄉

萬 巒 鄉

左堆

港東中里

東港支廳

港東中里

新埤鄉

新埤鄉

新埤鄉

港東中里

港東中里

東港郡

佳冬鄉

東港區

佳冬鄉

佳冬鄉

資料來源:施雅軒(2011)。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

演,頁 101。

第二節 屏東縣族群分佈概況

一般而言,漢人開發屏東平原至少經過兩次的拓墾活動,第一次

發生在康煕中葉以後,第二次則開始於康煕末期。明鄭以來,漢人開

始開發台灣,到康煕中葉,台南地區經過卅幾年的密集開發,地利漸

Page 3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9

失,可是中土移民不斷湧入,造成當地人口過剩,因而往鄰近的屏東

平原移動。河洛人佔墾東港溪以西到下淡水溪下游帶;客家人則溯東

港溪而上,拓墾崁頂以北東港溪中游地區,並逐步形成「十三大庄,

六十四小庄」的六堆雛形(簡炯仁,2001:1)。

對於屏東平原上客家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林正慧從史料中抽絲剝

繭後認為以伊能嘉矩的說法最接近歷史事實,亦即客家移民應於清治

台之初或早於此時即以各種方式渡台耕墾,其先於府城一帶寓居,但

因初期渡台的客家人,在人口與權勢上均不能與閩人相較,甚至可能

鄉生衝突失利,才南下到下淡水溪以東墾拓,墾拓時間應始於康煕卅

十年代,因當時閩人在下淡水溪的開墾已具規模,客家移民乃先集結

於萬丹的濫濫庄(林正慧,2008:83)。

林正慧將客家移民的拓墾分成兩個階段,一是在康煕年間的墾

殖,分北、中、南三個方向,從濫濫庄向外移墾,沿著東港溪兩岸河

谷平原分向南北發展,於此墾殖成今竹田、內埔、萬巒三鄉,即清代

所謂港西下里與港東上里的區域。另有一批客家移民往北在番仔寮與

隘寮溪沿岸進行墾殖,形成今天的長治、麟洛;而最北的聚落武洛庄,

成為乾隆年間客家移民進墾高樹、美濃等地的據點。至於南下發展的

客家移民則入墾今天的新埤、佳冬一帶。第二階段則是乾隆年間的墾

殖,此時的開墾重心在港西上里,以北線的武洛為據點,墾殖今美濃、

高樹一帶。至此客家人於下淡水地區的聚落已經形成,之後只限於現

有聚落附近的拓展,或外移至恆春、台東等地(林正慧,2008:84-94)。

簡炯仁指出,康煕末葉,第一次拓墾的活動業已完竣,耕地日闢,

人口日集,當地的土地人口扶養力已無法承受當地人口的成長,遂爆

發朱一貴事件,以進行當地的「社會整合、族群重組」,形成南台灣

閩客分類而居的情勢,並奠定六堆部落的基礎。此外,當地過剩的人

口必須往六堆外圍移出,以進行屏東平原第二次的開發活動(簡炯

仁,2001:1-2)。

Page 4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0

對於屏東平原為何會出現閩客族群混居的情形,簡炯仁說,因清

廷治台採取消極防患政策,對中土漢人移墾台灣,採取放任態度。縱

容在台漢人大肆佔墾「番地」,河洛人與客家人同屬漢族,當他們面

臨共同的威脅─當地平埔原住民的反抗時,「漢族意識」油然而生,進

而超越族群的意識。直到康煕 50 年代,下淡水溪與及東港溪下游的

沖積平原,經過將近 30 年的拓墾,可耕地已開發殆盡;加上中土移

民源源不絕地移入,以致人口遽增,康煕 58 年(1719 年)正式復設

「港東、港西二里」,這時,六堆外圍還是「悉屬番社所集」的「荒

地」,正可提供當地過剩人口的管道,以抒解人口壓力,因此,下淡

水溪與及東港溪中、下游沖積平原的過剩人口,就順勢往六堆的「荒

地」推移,進行屏東平原第二階段的拓墾活動。康煕末年以後,漢人

的拓墾區深入內山,更接近「傀儡番」, 所面臨的共同威脅比平埔族

更為「凶悍」的排灣族,而且水利設施也較前期深入,其所形成的合

作網絡則較前期更為緊密。因此,在河洛人與客家人拓墾勢力交集的

地方,常有河洛人與客家人合作開墾同一塊地方,形成閩客混居的情

勢。他們不但彼此共營生活,甚至共同興建三山國王廟,或是在同一

聚落興建廟宇,供奉各自信仰的神祉(簡炯仁,1997:109-123)。

陳秋坤從另一觀點解讀六堆,他在〈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

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一文中強調,從帝國邊區的比較視野

看來,清代屏東平原客聚落的地權結構顯示公共產權特別發達,其

次,客庄從 1700 年代發展出來的半軍事化民團組織「六堆」,結合村

庄管事、宗族領袖和家族長老等掌管田業和社會救濟組織的精英,形

成屏東平原一股有機的政治經濟勢力。陳秋坤認為,客庄先民因清初

政府獎勵墾戶佔墾政策,先以佃戶身份,向閩籍業主墾戶接洽土地租

佃生產關係。稍後,運用投資工本改良土地的途徑,轉化為田主階,

並建立排外性的聚落。由於客庄居民的墾地,位居屏東平原最富地下

水源的農耕地帶,促使客庄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稍後,因緣頻繁而

Page 4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1

長期的閩、粵分類械鬥事件,逐漸建成兼具防衛與攻擊的民團組織(陳

秋坤,2009:79)。

再從語言使用狀況來看,族群分佈與語言也有縝密的牽連,據《屏

東縣志》記載:「本縣各種語言之分佈:(一)閩南語言之分佈地方大

別之約計有下列鄉鎮:屏東市、九如鄉、鹽埔鄉、里港鄉、潮州鎮、

枋山鄉、枋寮鄉、東港鎮、萬丹鄉、新園鄉、林邊鄉、琉球鄉、恆春

鎮、車城鄉、滿州鄉等十五鄉鎮概為閩南語言之常用地方。(二)客語

之分佈地方大別之約計有下列鄉村:長治鄉、高樹鄉、麟洛鄉、內埔

鄉、竹田鄉、萬巒鄉、新埤鄉、佳冬鄉等八鄉概為客家語常用地方。(三)

同冑族語言之分佈地方大別之約計有下列鄉地:三地鄉、霧台鄉、泰

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瑪家鄉。」(古福祥,1965:

841)

對照 2010 年行政院客委會以「多重自我認定」2調查統計的結果

顯示,屏東縣總人口數 873,509 人,客家人口推估數有 212,202 人,

佔全縣人口比例 24.29%;33 鄉鎮市中,客家人口佔 40%以上的鄉鎮

市有八個,也正是客家語常用地區,屏東縣各鄉鎮客家人口數詳見下

表(表 3-2-1):

2 「多重自我認定」為客家族群身分認定的方式之一,即自我在「主觀意識」上認

定為客家人,可能源於具有客家人血緣,也可能是因為會說客語,最重要的是具

有較強烈的客家認同意識。相對於「單一自我認定」,「多重自我認定」具有主

觀的客家認同與其他族群認同,意即可接受兩種以上的身份認定,比如認定自己

是外省人,但也是客家人,因為父母兩者都有。參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頁 2-3。

Page 4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2

表 3-2-1 屏東縣客家人口統計暨客家人口 10%以上鄉鎮市一覽表 總人口數 客家人口 客家人口 推估數 百分比 (人) (人) (%)

鄉鎮市 總人口數 客家人口 客家人口 推估數 百分比

(人) (人) (%)

873,509 212,202 24.29% 竹田鄉 18,425 13,607 73.85%

麟洛鄉 11,516 7,979 69.29%

內埔鄉 57,955 37,259 64.29%

新埤鄉 10,706 5,793 54.11%

萬巒鄉 21,973 10,934 49.76%

長治鄉 30,944 13,677 44.21%

高樹鄉 26,797 11,579 43.21%

佳冬鄉 21,377 8,933 41.79%

潮州鎮 55,456 14,401 25.97%

屏東市 211,027 51,385 24.35%

車城鄉 9,625 2,224 23.11%

滿州鄉 8,453 1,714 20.28%

九如鄉 22,859 4,110 17.98%

三地門鄉 7,573 1,057 13.96%

泰武鄉 5,099 648 12.71%

鹽埔鄉 27,317 3,106 11.37%

霧台鄉 2,978 331 11.13%

萬丹鄉 53,980 5,970 11.06%

林邊鄉 20,854 2,292 10.99%

牡丹鄉 4,995 521 10.44%

瑪家鄉 6,544 666 10.18%

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

究,附錄四-6-7。

Page 4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3

專研語言學的鍾榮富從屏東縣的語言分佈析論屏東地區的族群

分佈,見解精闢,他認為,屏東縣境內的語言分佈與互動現象,可以

看成整個台灣島內語言與人文或族群互動的縮影,而打從荷蘭人與葡

萄牙人棄守福爾摩沙之後,歷經明鄭與滿清的經營、日據時代的殖

民、國民黨的統治、民進黨短短八年的執政、國民黨再台上等等外在

歷練,各族群之文化與精神已經共同交織為台灣的歷史。屏東原本是

平埔族與原住民的大本營,後來閩南人與客家人相繼來此定居。其間

各個族群之間的爭執與戰鬥,譜成屏東平原多少滄桑與多少柔情交織

的歷史(鍾榮富,2012)。

第三節 戰後屏東客家政治發展概述

目前為止,關於戰後屏東客家政治的專書,大概僅有六堆文教基

金會所出版的《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政事篇》。不

過,論及客家政治演變的相關研究中多多少少都述及了屏東客家政治

的概況。大體而言,所有文獻都指出,戰後屏東客家政治與國民黨、

地方派系都脫不了關係,主要原因都直指國民黨的侍從體制造成,不

過,王金壽曾舉屏東縣幾次選舉為例,說明結構完整的地方派系已然

瓦解,他以選舉觀察、深度訪談以及新聞報導等資源,綿密細緻地分

析了「過去的地方派系已經瓦解」的事實(王金壽,2004:177-207),

這將有助於了解屏東客家政治由地方派系走向黨外,乃至政黨政治崛

起後,屏東客家地區政治發展之概況。

壹、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

依據現存的官方資料,在二二八事件中,屏東六堆地區並未有「受

Page 4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4

難者」的記錄3,在蕭新煌、黃世明撰述的《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

(上):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分析》一書中,綜合諸多口述史料,均提

及「客家人對外省人較友善」,因此,很多外省人反而到客家鄉避難,

顯示了當時屏東客家地區受到的波及不大,且未傳出重大傷亡(蕭新

煌、黃世明,2001:277)。

蕭新煌、黃世明論析二二八期間的客家人,對於國家機器的抗爭

及所導引的省籍衝突,與福佬人相較之下,並非行動的主導者,有些

客家庄反倒成為若干外省人士的避難所,至於有些不會講福佬話的客

家人,在分類仇視下,被誤認為是外省人,慘遭池魚之殃。就柯遠芬

在論述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台灣各個地方社會動亂程度不一的情形,

直指「而客家人集中的六堆地區反倒成外省人暫時避難的地方。」不

會講閩南話的客家人,甚至也被誤認為外省人而遭福佬人毆打 (蕭新

煌、黃世明,2001:398)。

2012 年,由屏東縣政府所出版的《走出六堆的暗夜:白色封印故

事》一書,藉由官方資料與訪談試圖描繪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背景與

氛圍,作者王御風指出,1949 年前後的白色恐怖,在屏東六堆地區主

要以基隆中學、蕭道應和省工委佳冬支部三案交織而成,整體而言,

被牽連至屏東六堆地區白色恐怖者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領導者如鍾

浩東及蕭道應,他們認同社會主義的理想,並以行動對抗國民黨組

織,以省工委為主軸發展,吸引了一批人加入組織。二是這些追隨者,

如基隆中學光明報案的鍾國輝、邱連球等人,或是各地支部的重要幹

部,多半為知識份子,認同社會主義理想,或對政府不滿。三則是無

辜捲入者,相較於前兩者多為知識份子,這部分多半為屏東六堆地區

的在地居民。他們多半與佳冬支部成員認識,或是蕭道應回鄉時借其 3 在今日屏東縣的區域,二二八事件主要集中在閩南人居住的地區,屏東市、東港、林邊、枋寮均傳出衝突,客家人為主的六堆區域並無發生衝突的事件,客籍人士牽涉入此案者,多半是當時在屏東市,或是在後來清鄉時,無辜受到牽連,人數並不多。參看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頁 128-130。

Page 4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5

住宿而受牽連(王御風,2012:24)。

其中,發生於 1949 年的師院「四六事件」則有六堆竹田鄉人李

松盛(1926-2010)親身經歷。時為師院學生的李松盛曾投書《民眾日

報》和《六堆風雲》4雜誌細述近 40 年的白色恐怖生活。

〈白色恐怖的餘悸─我身歷了「四六事件」的漩渦〉一文,描述

他參加「保障自由,反對迫害,要民主要自由」的學生請願遊行,李

松盛表示:「當時我為了族群團結目標,由周慎源等推舉,以客家籍

代表,擔任自治會理事兼風紀部副部長,負責糾察隊。」在四六事件

中,有兩百多位學生被補,李松盛也是其一,幸有當時旅北六堆(客

家)同鄉會鄉親設法營救他,得悉查辦「四六事件」主管是鄉親劉兼

善5在大陸時的學生後,硬是拉著劉兼善親自跑保安司令部,才拿到無

罪釋放的文件。「師院在『四六事件』後,受政府壓力,學校停課並

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重新登記學生學籍。」(李松盛,1998:35-39)

李松盛曾感慨寫道:「如果說『二二八事件 』是戰後台灣社會歷

史創傷的開端的話,『四六事件』是校園白色恐怖的濫觴,同時成為

五十年代以後的『白色恐怖』之導火線」。他本人在後來的四十年中

歷經逃亡、自首、被約談和半夜臨檢的列管生活,直至 1988 年才被

情治單位解除列管,結束白色恐怖生涯。

由於整個白色恐怖的氛圍籠罩全台,六堆客家人也未例外。但在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政事篇》一書中針對 228 事

件的影響,提出以下分析:

一、台灣菁英於事件中遭受大規模摧殘,損失慘重,六堆人士目

睹事變經過,餘悸猶存,進而對政治話題噤若寒蟬,感到恐懼,

逐漸喪失革命情操,對公共事務亦產生冷漠、不關心的態度。 4見李松盛(1993)。白色恐怖紀實─同學兩百多人進警總,我的悲憤綿延 40 年,民眾日報,

8 月 5 日;李松盛(1998)。白色恐怖的餘悸─我身歷了「四六事件」的漩渦。六堆風雲,71:35-39。

5劉兼善係屏東內埔人,時任省參議員。

Page 4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6

二、六堆本土多未直接參與相關事變,於日後台灣民主運動中亦

「隱客埋族」,不敢有組織性地從事反政府抗爭活動,真正成了

「隱藏性」的族群,族群自尊一落千丈。

三、由於台灣人在事件中,表現出對外省人的強烈不滿,國民黨

政權的專制,亦令客籍人士反感,但卻敢怒不敢言,一旦有機會

表達,又如一股洪流,銳不可擋。這可由 1977 年 11 月 19 日邱

連輝脫離國民黨參選第六屆省議員,獲得客家鄉親支持高票當

選,以及日後歷次選舉中可窺出端倪。

四、政治地位低落,使六堆客家人較少活躍於政經界,加上長期

白色恐怖的陰影,使原本經濟基礎薄弱的客家人,優先選擇從事

公教行業,以追求穩定的工作為優先,極少從事冒險性創業行

為,充分反映出保守、畏縮的裹足心態,許多人相信這是客家人

較少產生大企業家的原因之一。

五、正因為二二八、白色恐怖等事件的陰霾,牽絆著客家人的正

義感,一旦碰觸敏感政治議題時,往往為了工作飯碗而情願成為

乖順的依權派,真正的六堆人才如政治立場逈異,反不得出頭,

也是此種矛盾情結,阻礙六堆的發展。(李智期,2001:63-64)

雖然上述文字在未有相關論述之下,是否失之偏頗或過於武斷之

嫌,係見仁見智之問題,卻相當程度地反應了客家人的保守心態,也

確實造成六堆地區大型企業家屈指可數的因素之一。劉阿榮論及《客

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即認為,客家企業家與其他族群相比,表現出

以下三種較普遍的傾向:一是進取中的保守傾向,包括用人、資金籌

措以及技術創新等保守性,二是誠樸中的執著傾向,三是成就需求中

的失敗恐懼心理 (劉阿榮,2010:226-228)。

不過,從另一角度反思,六堆客家人大量投入公教行列,取得了

經濟與生活上的穩定之後,對於政治立場,採取默默或私下支持的態

Page 4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7

度,抑或在公務部門或學術界擁有一定的決策權或發言權之後,進而

支持或協助政治改革者更不在少數,形成一股不能漠視的力量,堪稱

另一種「寧靜革命」。

壹、 戰後戒嚴時期

一、國民黨分化政策:閩、客平衡

戰後的台灣有長達 38 年戒嚴時期(1950 年 1 月 6 日實施戒嚴、

1987 年 7 月 14 日宣布解除),這個時期的台灣政治隱晦而敏感,然而,

從日據時期過渡到國民黨主政的威權時代,屏東六堆客家族群的政治

力發展誠如蕭新煌、黃世明所言,「政治力主導並宰制社會力」(蕭新

煌、黃世明,2001:305),六堆客家族群真正成了「隱性族群」,就政

治立場上幾乎是沒有發出聲音的,「一黨主導的侍從型政治生態,選

風日益敗壞」(蕭新煌、黃世明,2001:306)。

屏東六堆地區的客籍人士約佔屏東縣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強,閩

南人約佔十分之七,閩客之別是屏東縣一個政治因素,也形成屏東政

壇的一個傳統:縣長由閩南人擔任、主任秘書或機要秘書的一位由客

家人擔任;縣議會議長選閩南人,副縣長則依例是客家人,另安排客

家人擔任水利會總幹事和縣農會理事長,省議員一席保留給客家人,

此一所謂「閩客平衡」的傳統從台灣有地方選舉之初,一直保持到 1970

年邱連輝脫黨競選省議員成功而被打破(蕭新煌、黃世明,2001:

478)。

蕭新煌、黃世明引用鍾孝上對屏東縣政壇此一不成文慣例的分

析,一、四、五席省議員中,客家有一席。二、客家人當副議長。三、

客家人當縣農會理事長。四、客家人當縣政府主任書或機要秘書。可

是隨著黨內外及國民黨、民進黨政爭激烈化後,這種慣例就陸續被打

Page 4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8

破了(蕭新煌、黃世明,2001:479)。

邱連輝在其口述歷史中,就提及他於 1968 年當選屏東縣議員後,

同年 3 月 1 日就任,選出陳啟峰擔任議長,客家人鍾士勇擔任副議長。

屏東縣議會自 1950 年成立以來,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福佬人

擔任議長,而副議長則是客家人。

對此一現象,蕭新煌與黃世明也指出,屏東客親由於宗親關係,

自成一選舉單元,被分配以副位角色的政治權利,由於客籍的「現實

性格」,便長期處於「配角」地位。

江明修與吳正中的見解則為:屏東縣客家族群的數目約占全縣人

口五分之一,人口雖居劣勢,但因集中於萬巒、內埔、竹田、長治、

麟洛、新埤、佳冬與高樹八個鄉鎮,客家族群長期以來仍能在屏東政

治勢力版圖中保有一席之地:一席省議員、副議長及機要秘書。1981

年邱連輝創下首位客人士問鼎屏東縣長寶座成功的紀錄,副議長亦改

由非客籍議員擔任,客家族群也未獲任何省議員席次。邱連輝卸任

後,縣長雖再度由閩南籍人士擔任,但副議長職務上卻未依閩客平衡

慣例由客籍議員出任,同時客籍人士也未保有省議員席次;因此,上

述閩客平衡的政治慣例漸不復見(江明修、吳正中,2010:41)。

不過,蕭新煌、黃世明另指出,依屏東縣政壇的不成文慣例,省

議會方面當時就維持了保障「客家一席」的慣例,從蕭秀利(佳冬人,

國民黨)、劉盛財(內埔、國民黨)、林亮雲(新埤、國民黨)、邱連

輝(麟洛、國民黨),到了下一屆,1977 年因為邱連輝的脫黨競選,

使得有賴志榮(國民黨)與邱連輝兩位客籍人士當選。縣議會副議長有

由客籍人士擔任的慣例:林富崙、李全碌、陳鎮榮、鍾士勇、葉炳輝。

縣農會方面,總幹事理事長其中有一位是客籍人士。縣水利會則無此

慣例。而縣長機要秘書亦由客籍人士擔任,以上慣例大概是由屏東縣

立縣以來的傳統(從高雄縣分出)。國民黨一黨獨大,為了控制政治,

藉此種「族群平衡」而掌握選票。自賴志榮、邱連輝雙雙當選省議員

Page 4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9

開始,以致政治生態的改變,就無依循慣例了(蕭新煌、黃世明,2001:

480)。

事實上,「閩客平衡」的政治議題,向來討論熱烈。就客家人的

政治地位而言,閩客在公民權、平等權、參政權等方面是平等的;然

而,就客家菁英的人數與比例卻因政治背景、客家人居住地域等原因

不同而有所差異,閩、客在戒嚴時期的政治態勢究竟是「平衡」或為

「主從分配」,不同學者仍有不同見解,其中所牽涉的面向頗為複雜,

包括客家族群意識覺醒、選舉環境的變化、政黨政治的崛起,以及後

來屏東縣客家事務局的成立等,都有待學者以專文從不同面向探討

之。

二、地方派系

鑽研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關係的學者陳明通對地方派系所下的

定義是:「派系是基於二元聯盟網絡所形成的一種非正式團體,附著

於既有的政治社會體制,卻具有獨特動員及控制能力。」並強調「強

化二元聯盟的政治、社會關係網絡,並非是派系本身,派系可以說是

一種準團體。」(引自徐永明,2004:199)

對於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徐永明綜合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後發

現,大致可以分成兩種論點,一是強調工具性作用與目的,二是歷史、

社會、文化與結構。前者所持論點特別著重於外來政權如何透過地方

派系進而達成統治的目的。後者觀點則強調地方派系的形成並非是在

外來政權統治台灣之後才有的特殊現象;台灣地區早在日據時代,或

是在清朝前期即有地方派系,且地方派系是在特定時空背景之下的產

物(徐永明,2004:196)。

地方派系事實存在於台灣社會政治結構中,成為選舉動員及平時

地方資源的支配系統,「在台灣政治中佔有一關鍵性的地位」(王金

Page 5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0

壽,2004)。王金壽甚至用「派系之島」形容台灣的地方政治生態,

其中屏東縣為地方派系結構非常「完整」的縣市,幾乎成為「地方派

系」運作的指標。

過去國民黨利用地方派系鞏固其威權統治,並控制寡佔性經濟資

源,王御風以「黨國精英─地方派系─地方選民」三者關係說明國民黨

與地方派系的微妙互動:黨國精英以特權性的利益,如客運、農業金

融、土地重劃等給予派系,而地方派系拿此利益,培養自己在地方上

的網絡(椿腳),最後在選舉時,網絡以選票回報派系,派系再以選

票貢獻黨國精英,這使得國民黨政權穩固,地方社會領導階層也能擴

大其政經實力,兩者互得其利(王御風,2012)。

總而言之,在威權統治時期下,政府為鞏固中央領導,防止地方

坐大,一方面藉由授予財經特權,以為控制地方政治菁英,換取政治

支持的籌碼;另一方面,透過扶植地方派系,刻意維持彼此競爭,互

有輸贏的平衡模式。是以客家政治影響力除侷限於地方外,彼此競爭

激烈的政治派系、宗親團體幾乎都與執政黨緊密結合,呈現出「一黨

化」現象(江明修、吳正中,2010:39-40)。

曾純純整理六堆鄉賢回憶錄,從中看到國民黨運作地方派系的脈

絡,在民風純樸的六堆地區,在日據時代被指派為地方官員者,多因

地方上的人望和輿論反映而被拔擢。當國民政府來台推行地方自治

後,客家人往往以宗親或地方名望為支持依據。例如曾華勤出來競選

屏東縣第一屆縣議員,正因宗叔曾貴德在裕振公司董事會席上提議,

原因是「希望曾姓能出一名議員」,所以共推宗族中的賢能者參選。

但「而後,制度更迭,風俗日移,開始有派系對立的情形出現,而選

舉制度更促成與鞏固派系的結構。」(曾純純,2005:133)

屏東縣地方派系的形成,始自 1954 年的第二屆縣長選舉。張山

鐘有意競選連任,但國民黨提名縣議會議長林石城參選,張山鐘執意

競選連任,雖被國民黨安撫(出任省府委員)後作罷,但導致雙方均

Page 5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1

大力尋求各鄉鎮支持,演變成派系的串連,而張、林二派的開創者皆

是閩南人。歷屆縣長選舉,國民黨介入張、林兩派的運作影響甚深(蕭

新煌、黃世明,2001:489)。

廖忠俊指出,在中央威權統治下,為鞏固中央領導,防止地方坐

大,因勢利導操縱地方派系,分化潛在地方結盟,實施「分而治之」

政策。屏東縣的例子即是 1951 年第一屆縣長選舉由張山鐘當選,成

為張派開山宗師,1954 年第二屆縣長選舉時,張山鐘有意競選連任,

但國民黨改提名當時縣議會議長林石城參選,且順利連任(第三屆縣

長),成為林派領袖。從此屏東就形成張、林兩派。到了第四屆改由

張派李世昌擔任縣長,而張派少主也當選了省議員,其後更連續擔任

第五、六屆縣長。此時張派進入巔峰時期,林派雖曾推出陳恆盛欲爭

取第七屆縣長提名,卻輸給了張派的柯文福,柯文福當了兩屆縣長之

後,國民黨才改提名林派的陳恆盛出馬角逐第九屆縣長。這種儘量輪

流提名對立兩派的策略,在於避免獨厚一方,使其坐大。另一方面則

將全縣政經資源平衡均分給兩派,使其勢力相當且相互牽制,而國民

黨則居於仲裁支配的強勢地位(廖忠俊,1997:80-90)。

1981 年,邱連輝雖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屏東縣長,邱連輝亦結合張

派,打敗國民黨提名的林派候選人陳恆盛,成為屏東第一位黨外的、

也是首位且迄今仍是唯一一位客家籍縣長。顯見當時地方派系對選情

的左右力量。

邱連輝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縣長後,國民黨在大選區的優勢已不復

存在,但在小選區的選上仍有絕對優勢。長久以來,國民黨在屏東縣

各項公職人員選舉提名,都遷就地方派系,非單一名額者由張、林兩

派來分配國民黨在地方上的資源,單一名額的縣長選舉,為了平衡派

系,對未提名者給予安撫(蕭新煌、黃世明,2001:489)。

而張、林兩大地方派系引領屏東政壇風騷數十年,派系結構完

整,堪稱地方派系的「典範」之作,「任何不介入派系角逐的候選人,

Page 5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2

若想脫穎而出,分沾一杯羹,實在是十分艱難,曾當選縣長的柯文福、

邱連輝、施孟雄,均是靠張派起家,而溫興春立委也不例外,依靠林

派大力支持,躋身龍門。」(蕭新煌、黃世明,2001:489)

調控閩客族群所形成的族群政治與地方政治生態,向為當政者所

注意,並非放任地方社會形成的政治生態。換言之,當政者為鞏固政

權,所謂「族群平衡」是策略,也是籌碼,族群菁英本身一不小心就

成了「棋子」。以屏東縣為例,國民黨自從第二屆臨時省議員、縣市

長選舉起,開始辦理黨內候選人提名作業以來,雖然客家人只占全縣

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已,但是國民黨在歷省議員選舉時,無論應選

名額是三或四席,總會設法保留一席給予客籍候選人,並且「保障」

縣議會副議長座由客籍縣議員互推人選。第七、八屆省議員選舉結

果,客家人士已經無人接棒;第十、十一屆副議長(程清水和鄭朝明),

也不再是「六堆」客籍人士。屏東縣的客家人一直是國民黨用以平衡

派系和消弭黨外的籌碼。事實上程清水和鄭朝明分屬國民黨、民進

黨。隨著政治環境的演變,政黨政治已逐漸取代族群政治和地方派

系,成為政治舞台的「要角」。

參、黨外崛起與民主發展

歷經 228 事件、白色恐怖,接著國民黨運用政治資源培養地方派

系,同時適時地以「閩、客平衡」進行一黨獨大的威權統治。直到 1970

年代,台灣受到一連串外交上的重大挫敗以及世界局勢演變,國民黨

的統治結構面臨必須變革的轉捩點,於是威權統治產生鬆動現象(蕭

新煌、黃世明,2001:308)。

1970 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所帶動的社會變遷,如中產階級的

崛起、都市化、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得威權支配方式受到質疑,

加上政治運作的「制衡觀念」在 1970 年代初期被傳播媒體大力提倡,

國民黨逐漸無法以政治勢力掌控並支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帶動的

Page 5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3

社會結構與階級結構的演變促使台灣朝向多元化發展,1970 年代黨外

勢力誕生的社會背景,可以作如下的解釋,即以民主化要求政治參與

的台灣中產階級「政治企業家」,及與其社會距離意識並不明確的都

市勞工,是七0年代以後黨外勢力的主要構成者(蕭新煌、黃世明,

2001:308)。

1977 年的地方公職選舉,是台灣政治發展史上分水嶺,這一年年

黨外開始異軍突起,贏得 4 席縣市長與 21 席省議員,為 25 年來地方

自治史所罕見的現象。黨外勢力應運而生,成為新興的政治團體(蕭

新煌、黃世明,2001:314)。當時,北部「中壢事件」的發生,點燃了

台灣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火苗,南部則有邱連輝脫離國民黨參選且高票

連任省議員;吳應文與邱秀霖撰文指出,此次選舉,黨外大有斬獲,

六堆客家地區大團結,約有四分之三力量支持邱連輝,邱也退出國民

黨,以黨外身份高票蟬連省議員,開啟了邱連輝在屏東黨外民主運動

中的領導地位(吳應文、邱秀霖,2001:76)。

黃森松甚至認為,這一年由客家人主導的中壢事件,以及邱連輝

的脫黨競選省議員成功,是客家擺脫依附統治政者的「順民」形象之

表現;1960 年代黨外號的「五龍一鳳」都沒有客家人,但從邱連輝當

選開始,客家人的角色突變,點燃 1977 年那場選舉大火的居然是兩

個客家人:南部是邱連輝、北部是許信良(引自蕭新煌、黃世明,2001:

316)。

蕭新煌與黃世明指出,1970 年代是反對運動對國黨威權體制,開

始進行組織化、集體化的抗爭形式,社會結構在中產階級的帶領下,

在穩定基礎上追求政治社會的正向變遷,同時也開啟 1980 年代社會

力取得相對自主性的行動場域,其中在 1977 年,由客家人所主導的

中壢事件,對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同年

在六堆的屏東地區,邱連輝脫黨當選省議員,改寫了屏東地區閩南之

間族群政治資源分配的傳統慣例,這些都是在 1970 年代,值得注意

Page 5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4

的客家族群政治力的展現行事(蕭新煌、黃世明,2001:314-315)。

1977 年,在政壇一路平步青雲的邱連輝,因在省議員任內「問政

認真」,「得罪」了國民黨權貴,因此連任之際未獲國民黨提名,於是

他脫黨競選省議員,當時,國民黨另推客籍省議員候選人賴志榮與邱

連輝競爭,意圖分裂客家票斬斷邱連輝的從政之路。邱連輝站在黨外

立場,卻呼籲全縣「閩客大結合」,此後各項選舉,客家意識做為政

治訴求漸漸淡薄,屏東山頭派系政治轉變成政黨政治的雛型(蕭新

煌、黃世明,2001:482-483)。

屏東縣政黨政治取代地方派系應是邱連輝在競選連任縣長失利

之後,全心投入黨外的組織化與創立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政黨政治如

風起雲湧,繼而取代地方派系。

事實上,屏東縣向來有林派和張派兩大縣籍的派系,鄉鎮地方又

各自有派系,林派以林石城為領袖,張派以張山鐘、張豐緒父子為首。

邱連輝在擔任縣議員時加入張派,脫黨參選之前,他與張派素有往

來,獲張派支持,即便他脫黨之後,張派高層礙於國民黨的顏面,有

意與邱連輝保持距離,但邱連輝仍得到張派中下層的支持,而客家地

區幾乎是全面性地支持邱連輝,意外造就邱連輝連任省議員後的「輝

煌時期」。

選舉結果,邱連輝得到該屆省議員選舉第三高票,第一高票董錦

樹與第二高票蔡江來都是閩南人,而邱在客家鄉鎮都拿到最高票。就

任省議員後的邱連輝,正值 42 歲的壯年,十分用功於準備問政資料,

質詢言之有物,當時的立法院仍是萬年立委,顯見當時的省議會是惟

一能傳達民意之所在。

如今來看,這一段「脫黨競選」的歷程,反而是六堆客家人最「團

結」的一次,最後邱連輝拿到 11,293 票,以全縣最高票當選。至於賴

志榮也在國民黨強力動員下,拿到 64,725 票,順利當選。當年僅五席

省議員,扣除山地山胞保障名額華加志外,四席中就有兩席是客家

Page 5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5

人,以客家人僅佔屏東縣五分之一的人口,卻取得兩席省議員,被認

為是創下迄今屏東縣客家人政治史上最「輝煌」的成績。

1981 年,邱連輝挾著如日中天的聲勢,以黨外身份參選第九屆屏

東縣長,與國民黨的陳恆盛對決,結果掀起屏東縣閩客族群的糾結與

地方派系的矛盾,閩客之別所形成的地方社會族群政治傳統,陳恆盛

在傳單中大肆宣揚「閩客相互尊重的傳統」。由於客家票源少,所以

往往從政的客家人,大都侷限在客家鄉鎮範圍內,即使 1980 年當選

監察委員的林亮雲和省議員賴志榮,過去競選時大部分的票都來自客

家鄉鎮,當選後便專以客家同胞為回報對象。身為麟洛客家人的邱連

輝,過去選舉都靠客家人支持而當選,不過,精通客語、台語與日語

的邱連輝在當選之後,卻有意擴大自己的格局,不把自己侷限於客家

地區,動員網絡與服務對象都擴及全縣,也讓他成為全縣型的政治明

星。

無論就黨外勢力的拓展或就閩、客族群政治,乃至地方派系來

看,1981 年這場縣長選舉,被認為標示著「破立」的意義。蕭新煌、

黃世明指出,屏東縣長期以來的地方政治勢力分為林張兩派,與國民

黨相互為用,1980 年以後,民進黨的邱、蘇兩派乃踏入地方政治舞台。

1981 年邱連輝結合地方張派,打敗國民黨提名的林派候選人陳恆盛,

成為屏東縣第一位黨外客家籍縣長(蕭新煌、黃世明,2001:584)。

而邱連輝當縣長,將客家公民約六成至七成左右拉入不支持國民黨的

陣營,至今六堆地區對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支持度約六比四(蕭新煌、

黃世明,2001:584)。

不過,邱連輝入主屏東縣府之後,施政受到嚴格考驗,首先是府

會關係緊張,當時的議長為郭廷才,一來因為「黨外縣長」的關係,

與國民黨主控的屏東縣議會自然也不會讓這位黨外縣長「大展長

才」,二來省府與中央也不可能「全力配合」施政,三是執政者的包

袱,同樣不可免,且民眾對屏東縣首位「黨外縣長」自有高度期待。

Page 5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6

這段期間,黨外聲勢扶搖直上,在邱連輝縣長任期最後一年,1985

年 5 月發生蘇貞昌等 14 名省議員集體請辭事件,邱連輝為聲援黨外

人士也表示要辭去縣長職務,並與蘇貞昌在屏東縣府大禮堂舉行「為

辭職事件面告屏東鄉親會」,後來由時任省主席的邱創煥出面慰留邱

連輝,結果雖不了了之,但這場記者會拉抬了黨外的聲勢,再度使邱

連輝成為國民黨的「眼中釘」。

因此,在處處受國民黨箝制下,邱連輝施政事事掣肘,可預期地,

縣長連任之路並不好走,而同時邱連輝也倍受六堆地區部分人士認為

「未照顧客家人」的責難;邱連輝可謂「腹背受敵」。

1985 年國民黨提名施孟雄─時任屏東縣政府建設局長,為邱連輝

一手提拔,國民黨幾乎以全黨之力想搶回縣長寶座,當然,天時、地

利、人和都沒有站在邱連輝這邊,邱連輝以 66,620 票敗北。

然而,縣長連任失利的邱連輝反而有更多時間投入黨外事務,同

年他先在自宅成立「黨外後援會」,推薦包括利國亮、鍾文中、劉南

松、曾勳任、蕭長德、黃文宏、涂冬和等七位政治新人參選第十一屆

縣議員,並且成立聯合服務處,同時在鄭成功廟旁辦理問政說明會,

以推薦名義輔選,其中曾勳任(萬巒鄉)、涂冬和(竹田鄉)、鍾文中(萬

巒鄉)、黃文宏(內埔鄉)等四位客籍人士均當選(曾彩金,2006:93)。

1986 年 3 月,民進黨前身黨外公政會成立,同時在各縣市成立分

會,執政的國民黨宣稱其為「非法組織」,並揚言取締,不過,邱連

輝仍在自宅成立了「黨外公政會屏東分會」,由邱連輝擔任理事長,

政黨雛型呼之欲出。

1986 年 9 月 28 日,一場全國黨外後援會推薦大會在台北圓山飯

店召開,竟意外演變成「民主進步黨」的成立。1987 年 6 月 27 日「民

主進步黨屏東縣黨部」就在邱連輝自宅正式成立,大家公推邱連輝為

首任主任委員,開啟了屏東縣政黨政治時代!同年 7 月 15 日蔣經國

宣布解嚴,在台灣施行了 38 年又 56 天之久的戒嚴令,終於走入歷史。

Page 5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7

肆、地方派系式微、政黨政治崛起

相對於黨外拓展勢力,進而成立民進黨屏東縣黨部確立政黨政治

的來臨,國民黨所屬的地方派系則逐步瓦解中。王金壽用「派系之島」

形容台灣過往的政治生態,他透過幾次選舉觀察(主要是 1991 年國

代選舉和 1992 年立委選舉)、深度訪談以及新聞報導,來論證:地方

派系的金字塔型權力結構已經不存在於屏東的地方政治勢力,他指

出,屏東的縣級地方派系張、林兩派已經名存實亡,以張、林兩派為

名的行動者所進行的政治衝突已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在現今連鄉

鎮級地方派系都已經瓦解(王金壽,2004:177-207)。

王金壽以竹田鄉的例子說明縣級與鄉鎮地方派系在選舉動員的

關係,並未存在著穩定的聯盟關係,竹田鄉有賴、吳兩派對應縣級林、

張兩派,在 1991 年二屆國代選舉時,賴派分別支持陳義雄、林居利、

楊玲卿,較值得注意是陳義雄是東港許派(縣級張派班底)的重要人

物,吳派則支持民進黨的兩名候選人以及屬縣級林派的廖婉汝。竹田

鄉的例子,完全違反了地方派系金字塔權結構的運作原則(王金壽,

2004:186-187)。

王金壽指出,每一個鄉鎮級派系在大規模選舉中,大部分情形是

有兩名以上的支持對象,而且可能是跨派系、跨政黨,上述竹田鄉就

是一個例子,除此之外,鄉鎮級在不同次的大規模選舉中,並不一定

每次都支持縣級同派人士。例如高樹鄉新派,在二屆國代選舉時高樹

鄉新派一部分人士支持縣級林派的林淵煕,但在二屆立委選舉時卻支

持縣級張派的曾永權(王金壽,2004:188)。

王金壽觀察,大部分縣級地方派系人士只替國民黨與民進黨競爭

的鄉鎮助選。無論是國民黨黨內提名競爭或是實際競選過程,縣級派

系人士都沒有積極替同派的鄉鎮級派系發揮其影響力(王金壽,

2004:188)。王金壽說:

Page 5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8

我們可以斷定在四十年前為了縣長選舉所產生的張、林兩派已經

「名存實亡」。如果派系存在首要的理由是為了政治衝突,那麼在

屏東縣已經不存在以張、林兩派為名的行動者所進行的政治衝突

了。(王金壽,2004:188)

王金壽發現,屏東縣卅三個鄉鎮扣除八個山地鄉之後的廿五鄉鎮

中,有十三個鄉鎮具有地方派系、另十二個鄉鎮不具地方派系。除此

之外,二十五個鄉鎮中有八個鄉是所謂「客家地區」,其人口約佔全

縣人口五分之一。事實上,所謂客家地區只有一個鄉─麟洛鄉,全鄉

為客家族群居住,另外七鄉為「閩、客混居地區」。在這七個鄉鎮中

的某些鄉鎮,仍有某種程度的「閩、客情結」存在(王金壽,2004:

191-192)。

就王金壽所整理出來的屏東鄉鎮級地方派系之演變中,就客家鄉

鎮的派系演變情形如下(表 3-3-1):

表 3-3-1 屏東縣客家八鄉鎮地方派系之演變 鄉鎮 1989 年選舉 1993、1994 年選舉 2002 年選舉

新埤 派系不明顯 無 無

長治 客家、閩南 無 無

內埔 客家、閩南 無 無

竹田 賴派、吳派 賴派、吳派 無(重整?)*

佳冬 老派、新派 新派、舊派 無

萬巒 老派、新派 無 無

麟洛 徐派、馮派 徐派、馮派 無

高樹 新派、舊派 新派、舊派 無*

註:打*者需進一步討論

資料來源: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台灣社會學,頁 190。

Page 5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9

王金壽發現,上述列表無法顯現佳冬鄉的特殊性:新派在幾年

前因農會選舉導致分裂,其一分支和舊派已有數次合作經驗,另一

分支的重要成員則轉而加入民進黨(王金壽,2004:192)。派系分

明的竹田鄉也被王金壽提出來特別討論:

另一個特別的鄉鎮是竹田鄉,中國時報和民眾日報的記者認為

賴、吳兩派的對立已不似過去明顯(民眾日報 2001/ 12/15;中國

時報 2002/1/3)。在 1998 年鄉長選舉時,當時擔任縣議員的賴派

賴耀煕得到農會當權派的吳派人馬支持,擊敗吳派色彩濃厚的涂

志宏。這次鄉長選舉,兩報均報導這可能是賴、吳兩派政治角力

再次重現。一名鄉長候選人謝桂榮得到所謂賴派人士的支持,如

前鄉長方龍和;另一候選人黃滿蘭得到吳派人士支持,如前鄉長

陳永寶。雖然黃滿蘭和謝桂榮都以無黨籍參選,但他們的鄉長之

爭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政黨競爭。黃滿蘭過去是該鄉陳水扁後援會

及蘇嘉全後援會會長,她的競選總部成立時,蘇嘉全及屏東四名

民進黨籍立委均到場(中國時報/2002/1/4)。相對地,兩位國民黨

籍立委參加了謝桂榮的競選總部成立大會(民眾日報 2002/1/4)。

到底竹田鄉的地方政治在未來會朝向派系政治重新發展或是走

向政黨政治,仍需進一步觀察和蒐集資料(王金壽,2004:194)。

王金壽強調,地方派系的瓦解是一長期的政治社會過程,並不

是發生於一夕之間,但由於屏東被一些研究列為台灣地方派系發展

的一個重要代表性案例,同時,過去屏東地方派系發展的歷史過程

大致符合整體台灣地方派系的特質。國民黨控制地方派系的策略都

曾經運用在屏東地方派系,例如分化制衡(張派當縣長、林派當縣

議長)、輪流執政(張、林兩派輪流當縣長)、替代(或是空降)策

略(提名當時青年才俊柯文福當縣長)。地方派系的反叛也在屏東發

Page 6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0

生過(部分張派於 1981 年縣長選舉支持邱連輝)。所以,屏東雖不

是唯一地方派系正在列瓦解中的個案,其特殊處在於:屏東地方派

系的結構是如此完整,而如今卻瓦解的如此徹底(王金壽,2004:

195-196)。

王金壽分析地方派系瓦解的因素時指出,除了都市化、領導權

的傳承、司法體系的改革與獨立於國民黨的控制等因素外,另一個

相當重要的因素是民進黨的成立。民進黨讓選民有另一種不同於國

民黨和地方派系的替代選舉,也同時讓地方派系人物和樁腳有叛逃

國民黨的機會。而民進黨在縣市長或是鄉鎮市長選舉的勝利,則是

某種程度切斷國民黨和地方派系輸送資源的一個管道。自 1981 年起

黨外或民進黨籍的候選人已經贏得四次縣長選舉。而民進黨的出現

也增加派系內部的紛爭,例如竹田吳派、里港陳派;這兩個派內部

都有重要成員積極要該派帶往民進黨,但都遭到部分同派人士的抵

抗(王金壽,2004:196-197)。

綜觀過去文獻或研究可以發現,在國民黨控制全島選舉的時

代,閩、客情結確實成為重要的政治因素,客家人被視為國民黨用

以平衡地方派系和消弭黨外力量的籌碼,並衍生出不成文的「政治

傳統」,並以「閩、客平衡」包裝之,例如省議員選舉時保留一席給

客家人,而首度打破此一傳統的就是 1977 年的省議員選舉,因邱連

輝未獲國民黨提名,憤而脫黨參選,結果,國民黨提名了同為客籍

的青年才俊賴志榮與之抗衡,兩人雙雙當選,反而使第六屆省議員

選舉產生了兩位客籍省級民意代表─邱連輝和賴志榮,首度打破傳統

政治席次的分配模式(高子能、黃俊雄、黃珍映,1989:9)。

另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則是縣長、縣議會議長由「閩、客輪流」當

家作主,而這項傳統也是被邱連輝打破, 1981 年挾著連兩屆省議員

的聲勢,邱連輝以黨外身份參選屏東縣長,突破閩、客藩籬,擺脫國

民黨的掣肘,成為屏東縣設縣以來,首位黨外和客家籍的縣長(高子

Page 6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1

能等人,1989:9)。

然而,邱連輝在縣長連任落敗之後反而將全部精力投注於黨

外,並催生民進黨屏東縣黨部,讓民進黨在客家鄉鎮、屏東縣全縣

深化,間接導致地方派系的式微與政黨政治的崛起。

何來美甚至直言,與桃、竹、苗及二度移民到東部花蓮、台東

地區的客家人相較,高屏六堆地區的客家人在地方所掌握的政治資

源顯得更為貧乏,也就更激勵當地客家人反對強權,與特權抗衡、

永不屈服的族群性。也使得六堆客家地區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比例近

年來已降至四與六之比。何來美認為,屏東縣的閩客競爭已不明顯,

政黨之爭是屏東政治生態的主要取向;至於十餘年前有的張派與林

派之分,經過十餘年的演變,已不太有明顯界限,主要還是民進黨

與國民黨的競爭。他強調,不管未來派系如何變化,隨著在野黨的

壯大,黨中雖然還會有派別,但未來政黨對抗的局面會超越傳統的

派系之爭(何來美,1994:430-434)。

隨著政黨政治的成熟,六堆客家族群卻發現:屏東客家政治版

圖卻縮小了;很多客家人甚至認為,過去客家政治人才大多在政壇

佔有一席之地,並有邱連輝這樣全國性政治明星,締造了客家輝煌

的歷史,對屏東六堆人而言,「邱連輝」這樣的政治角色,前無古人,

卻也後無來者;對照日後的每況愈下,也有不少人怪罪於「邱連輝

未能栽培客家人」,甚至冠以「六堆罪人」之名?乃至邱連輝在 1992

年最後一次參選立委時,竟史無前例地喊出「客家大團結」的口號,

其光環是否也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而褪色?也成為評論的焦點。

事實上,以客家佔屏東縣五分之一人口數的族群,過去國民黨

的「保護政策」是否恰當?客家人該不該接受被當作籌碼的「棋子」

命運?不同的政治思維,也存在於不少客家人心中,卻一直未被討論。

說邱連輝對屏東客家政的「功」與「過」,或許過於沈重!但對

一生在政治裡打滾,用選票兩度打破「傳統」,締造六堆客家政治史

Page 6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2

的邱連輝而言,他在政治生命最精華的卅年裡,對屏東客家政治的

影響,將在第四、五、六、七章探討。為能更了解邱連輝各從政階

段的背景,與全國政治、屏東政治氛圍的變化,茲製作大事紀對照

表如下(表 3-3-2):

表 3-3-2 邱連輝從政年表與屏東政治、全國政治大事紀對照表

邱連輝紀要 (1932-2010)

屏東政治紀要 全國政治紀要

1959 ︱

1963

1959 年當選第 4屆麟洛鄉鄉長

1960 年李世昌當選第 4屆屏東縣長。 1960 年張豐緒、劉盛財

(客籍)、蔡李鴦、江金

彰、潘福隆(山胞)當選

第 2 屆台灣省議會議員。 1963 年林亮雲(客籍)

江金彰、張豐緒、蔡李

鴦、謝貴(山胞)當選第

3 屆台灣省議會議員。

1960 年施行<動員戡

亂時期臨時條款>。 1960 年蔣介石當選第

3 屆總統、陳誠當選副

總統。 1960 年雷震《自由中

國》被查封。「中國民

主黨組黨」失敗。

1964 ︱

1967

1964 年連任第 5屆麟洛鄉鄉長

1964 年張豐緒當選第 5屆屏東縣長。 1969 年張吉甫(客籍)

當選增額補選國代。

1968 ︱

1972

1968 年當選第 7屆屏東縣議員

1968 年張豐緒連任第 6屆屏東縣長。 1968 年林亮雲(客籍)

陳恆隆、董錦樹、蔡李

鴦、謝貴(山胞)當選第

4 屆台灣省議會議員。 1972 年鍾士勇(北客)、

王獅當選增額國代。 1972 年洪慶麟、華愛(山

胞)當選增額立委。

1971 年中華民國退出

聯合國。 1972 年台日斷交。

大 事 紀

西

Page 6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3

表 3-3-2(續)邱連輝從政年表與屏東政治、全國政治大事紀對照表 邱連輝紀要

(1932-2010) 屏東政治紀要 全國政治紀要

1973 ︱

1976

1973年當選第 5屆台灣省議員

1973 年柯文福就任第 7屆屏東縣長。 1973 年董錦樹、蔡江來、

邱連輝(客籍)陳施蕊、

華加志(山胞)就任第 5屆台灣省議會議員。 1973 年林亮雲(客籍)

當選第 1 屆增額監委。 1975 年洪慶麟、華愛(山

胞)當選增額立委。

1973 年中東戰爭引發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 年蔣經國宣佈 5年之內完成「十大建

設」。 1975 年蔣介石逝世,

由嚴家淦繼任總統職

1977 ︱

1980

1977 年退出國民

黨,以黨外身分連

任第 6 屆台灣省議

員。 1979年 1月聲援余

登發,參與高雄橋

頭示威遊行。 1979 年 12 月參與

美麗島事件,被捕

後釋回。 1980 年支持尤清

當選監察委員。獲

票選為「十大傑出

省議員」之首。

1977 年柯文福連任第 8屆屏東縣長。 1977 年邱連輝(客籍)

董錦樹、賴志榮(客籍)、

陳施蕊、華加志(山胞)

當選第 6 屆台灣省議會

議員。 1980 年林亮雲(客籍)

連任第 1 屆增額監委。 1980 年黃安慶、紀天發

(客籍)、林水破當選增

額國代。 1980 年李明相、華愛(山

胞)當選增額立委。 1986 年曾永權、蘇嘉全、

汪俊容當選增額國代。

1977 年爆發中壢事

件。 1978 年蔣經國就任第

6 任總統。 1978 年美國宣布將與

中共建交。 1979 年台美斷交,美

國國會通過《台灣關

係法》。 1979 年余登發因匪諜

叛亂罪名被捕,引發

黨外人士反彈,在高

雄橋頭舉辦戒嚴以來

第 1 次政治性示威遊

行。 1979 年 5 月黃信介等

人創辦《美麗島》雜

誌,年底爆發美麗島

事件(高雄事件)。

大 事 紀

西

Page 6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4

表 3-3-2(續)邱連輝從政年表與屏東政治、全國政治大事紀對照表 邱連輝紀要

(1932-2010) 屏東政治紀要 全國政治紀要

1981 ︱

1985

1981 年當選屏東

縣第 9 屆縣長,成

為屏東縣第一位

黨外、第一位民選

客籍縣長。 1985 年縣長連任

失敗。

1981 年林羵羊、蘇貞昌、

簡明景、謝漢津、余慎、

李文來(山胞)當選第 7屆台灣省議會議員。 1983 年陳進興、華愛(山

胞)當選增額立委。 1985 年施孟雄當選第 10屆屏東縣長。 1985 年蘇貞昌、林國龍、

董榮芳、簡明景、余慎當

選第 8 屆台灣省議會議

員。

1984 年蔣經國、李登

輝就任第 7 任總統、

副總統。 1985 年立法院制定

「動員戡亂時期檢肅

流氓條例」。

1986 ︱

1988

1986年 2月應省主

席邱創煥之聘擔

任省府顧問兼訴

願會主任委員。 1986年 3月成立黨

外公政會屏東分

會。 1986 年 9 月 28 日

參與民進黨創黨

大會。 1986 年 12 月當選

第 1 屆第 5 次立法

委員(增額立

委)。 1987 年成立民進

黨屏東縣黨部。

1986 年溫興春(客籍)、

邱連輝(客籍)當選第 1屆第 5 次立委(增額立

委)。

1986 年民主進步黨創

立。 1987 年宣布解嚴、開

放大陸探親。 1988 年解除報禁。 1988 年蔣經國逝世,

李登輝繼任總統。

大 事 紀

西

Page 6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5

表 3-3-2(續)邱連輝從政年表與屏東政治、全國政治大事紀對照表 邱連輝紀要

(1932-2010) 屏東政治紀要 全國政治紀要

1989 ︱

1991

1989年連任第 1屆第 6 次立法委員

(增額立委)。

1989 年邱連輝(客籍)、

王素筠、林國龍當選第 1屆第 6 次立委(增額立

委)。 1989 年蘇貞昌當選第 11屆屏東縣長。 1989 年邱茂男、簡明景、

董榮芳、余慎當選第 9 屆

台灣省議會議員。 1991 年伍澤元、蘇明南、

林淵煕、邱子正、李增

昌、陳義雄、徐炳豐、廖

婉汝、曹啟鴻當選第 2 屆

國代。

1989 年修正公布〈動

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

法〉,民進黨正式取得

合法地位。 1989 年《自由時代》

週刊社長鄭南榕自焚

身亡。 1990 年野百合三月學

運。 1990 年李登輝、連戰

就任第 8 任總統、副

總統。 1991 年宣布〈動員戡

亂時期〉終止。 1991 年立法院通過廢

止〈懲治叛亂條例〉。 1991 年國民大會全面

改選終結萬年國會。 1992 ︱

1995

1992年當選第 2屆立法委員

1992 年蘇嘉全、曾永權、

邱連輝(客籍)、林國龍、

郭廷才、葉耀鵬(民進黨

不分區)當選第 2 屆立

委。 1993 年伍澤元當選第 12屆屏東縣長。 1994 年邱茂男、林淵煕、

曹啟鴻、余慎當選第 10屆台灣省議會議員。 1995 年蘇嘉全、曾永權、

林國龍、鄭朝明、郭廷才

當選第 3 屆立委。

1994 年《省縣自治

法》、《直轄市自治法》

公布實施,年底舉行

首屆省長及北、高市

長選舉。 1995 年李登輝總統向

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

致歉。

大 事 紀

西

Page 6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6

表 3-3-2(續)邱連輝從政年表與屏東政治、全國政治大事紀對照表 邱連輝紀要

(1932-2010) 屏東政治紀要 全國政治紀要

1996 ︱

2010

1996 年獲李登輝

總統聘任為總統府

國策顧問。 2000 年獲陳水扁

總統禮聘為總統府

資政。 2004 年續陳水扁

總統禮聘為總統府

資政。 卒於 2010 年

1996 年邱議瑩、林育生、

黃哲諒、賴健榮(客籍)、

陳淇陽、廖婉汝、簡太

郎、陳志寬、林居利、鍾

佳濱當選第 3 屆國代。 1997 年蘇嘉全當選第 13屆屏東縣長。 1998 年曾永權、伍澤元、

郭廷才、曹啟鴻、廖婉

汝、鄭朝明、蔡豪(無黨

籍)當選第 4 屆立委。 2001 年蘇嘉全連任第 14屆屏東縣長。 2005 年曹啟鴻當選第 15屆屏東縣長。 2009 年曹啟鴻連任第 16屆屏東縣長。

1996 年首次民選總

統,李登輝、連戰當

選第 9 任總統、副總

統。 1998 年「凍省」─凍結省府組織。 2000 年首次政黨輪

替,民進黨陳水扁、

呂秀蓮當選第10任總

統、副總統。 2004 年民進黨陳水

扁、呂秀蓮連任第 11任總統、副總統。 2008 年二次政黨輪

替,國民黨馬英九、

蕭萬長當選第12任總

統、副總統。

資料來源:遠流台灣館編(2000),台灣史小事典;曾彩金等(2006),邱連輝

老縣長口述歷史訪談紀錄。

大 事 紀

西

Page 6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7

第四章 國民黨時期的邱連輝(1959~1976)

在本章之中,主要以邱連輝步入政壇初期的亮眼表現為主,敘述

邱連輝加入國民黨之經過;並對照當時的黨國體制,以及地方派系與

國民黨的微妙關係。

第一節 參政的契機

邱連輝,1932 年(昭和七年)出生於長興庄麟洛村,父親邱春榮

在他三歲時即過世,其弟邱連喜為遺腹子,兄弟二人由祖父母及母親

邱劉元金女士共同扶養長大,祖父邱冬秀為地方仕紳。邱連輝小學時

係受日文教育,初中及高中均就讀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19 歲才插

班進入屏東中學唸高中,21 歲考入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校司法行政

組,26 歲退伍後任教於內埔國中。原本以為就此被綁在鄉下學校,卻

在因緣際會之下,被推薦參加第四屆麟洛鄉長的選舉。當時麟洛鄉分

為馮、徐兩派,第一屆麟洛鄉長選舉,由長治區長馮安德之子馮信麟

與第二任區長徐雲祥競選,結果馮信麟當選。1953 年馮信麟連任鄉

長,該屆任期為三年,1956 年第三屆鄉長選舉則由徐雲祥當選,直到

1959 年第四屆鄉長選舉,馮、徐兩派競爭激烈,徐派支持曾擔任過徐

雲祥鄉長秘書及鄉代會主席的謝福日,想奪回鄉長寶座的馮派找到在

鄭成功廟打理廟務、日據時期曾任保正的邱冬秀之孫─邱連輝,學歷

不錯又年輕,並在內埔中學擔任老師,被視為極佳人選(曾彩金,

2006:24-25)。

這樣的因緣際會,讓年僅 27 歲的麟洛子弟邱連輝就此步上政治

之路,成了全省最年輕的鄉長(曾彩金,2006:27;翁禎霞,2011:

195;王健壯,2012/09/19)。不過,其間的競選經過,並非一帆風順,

Page 6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8

最大的原因是:當時的徐派屬於國民黨,政治勢力較強,馮派傾向黨

外,因此,邱連輝在競選過程中飽嚐「黨政軍一體」的黨國勢力圍堵,

邱連輝日後回憶說:

我的對手謝福日先生用國民黨方式來選舉,他送選民肥皂、味精,

我則是用『省道拓寬』、『村村有路燈』、『路面舖設柏油』等

政見作為訴求。對方沒辦法打壓我,就以我年輕沒經驗而且『沒

老沒大』來指責我,最後眼看壓不下了,國民黨就動用軍隊來阻

路(曾彩金,2006:26)。

於是國民黨在選前十天動用駐紮在河壩的傘兵部隊,實施宵禁管

制交通,晚上十點以後進出的村民都會被盤查,徐派的人有自己的暗

號可以順利通過,馮派人馬則被刁難,由於造成生活、農務上諸多不

便,此舉適得其反,引起鄉民集團反彈,軍方的管制措拖反而成了邱

連輝的最佳助選員,讓邱連輝以 1577 票當選,多對手 35 票險勝(呂

芳上,2005:5)。

五、六 0 年代台灣的政治氛圍正是威權體制的形成與鞏固階段,

謝欣如(2009:69)分析國民黨來台後,無論是國際及國內環境皆有

利於現代威權體制(authoritarian regime)的建立,前因國際冷戰時

期,蔣介石依附美國大量的軍事與經濟援助,獲得政權生存的空間,

而國內在戰後對日接收所涉及管轄權和所有權的移轉,奠定了威權體

制的基礎,而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陰影籠罩全台,造成人人畏懼論

政,更輕易地以黨領政,再者,日據時代台灣僅有地方選舉產生的少

數民意代表,並無正式政黨組織,國民黨不難操控地方派系,建立威

權的依侍體制。總之,蔣介石透過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制定與修

改,戒嚴令的頒布,一手掌握黨、政、軍、警、特,以黨領政,以黨

領軍,甚至黨庫通國庫,等於全面壟斷政治資源。因此,邱連輝競選

Page 6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9

麟洛鄉長期間的處境,完全印證了黨國體制下國民黨運作地方選舉的

手法,雖然這類手法司空見慣,仍有極少數的地方派系仍能突破重

圍,贏得選戰,麟洛就是其中之一。

當選鄉長之後的邱連輝,用新的思維施政,開始兌現他的競選政

見,包括在鄉內舖設柏油路面、省道拓寬、興建了至今依然活絡的麟

洛果菜市場、全鄉七村都陸續設置了路燈。邱連輝強調:「我雖然是

馮派的人,但是,在公務上,我盡量拋開派系色彩,在派系會議上,

我會強調,不論那一派都是麟洛鄉民,不要有太濃厚的派系色彩,施

政才會順利。」(曾彩金,2006:29)證諸麟洛耆老謝志安所言:「本

鄉派系大多浮現於選前,選舉後和諧團結為地方建設,這一點比起外

鄉因派系鬥爭不已,總覺得麟洛鄉很可愛,否則這麼小的鄉會因派系

而紛亂,現今派系屬性漸漸淡化。」(蕭銘祥,1996:143)

上述可知,麟洛鄉為僅有七個村的小鄉,迄今是屏東縣客家人口

比例最高的客家鄉,派系鬥爭不若其他鄉鎮嚴重,加上邱連輝展現拋

開派系色彩的尊重態度,才能在鄉政上呈現令國民黨也肯定的施政績

效,看好其連任成功的機率,才有接下來延攬他入黨的動作。

四年的鄉長任期即屆,邱連輝的表現有目共睹,清廉作風贏得鄉

民口碑,連任勝算極大,這時國民黨捨上屆徐派推薦的候選人謝福

日,反而吸收邱連輝入黨,打算提名他參選連任第五屆鄉長。於是在

當時縣長李世昌、屏東市長邱慶德(前省議員邱茂男之父、立委邱議

瑩祖父)擔任介紹人下,邱在 1963 年 9 月 30 日加入國民黨(黨證字

號:台徵字 274160 號)。沒想到捲土重來的謝福日竟退出國民黨以

無黨籍身分與邱再次競選,次年邱連輝以 1960 票連任成功,多出對

手 238 票。

此一轉折再次證明了國民黨對於地方派系的操控策略;以「提名」

為餌,吸納實力好的候選人,卻也以此做為平衡派系的「尚方寶劍」。

王御風以下圖(圖 4-1-1)說明國民黨在台灣實施威權統治的手法─

Page 7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0

所謂的「二重侍從主義」。

蔣氏父子(領導者、特殊性選舉)

權力↓↑選票(民眾的支持)

統治精英(中央、外省籍、不用選舉)

特殊利益↓↑選票

地方派系(地方、本省籍、需要選舉)

特殊利益↓↑選票

地方選民

圖 4-1-1 黨國體制下台灣二重政治社會簡圖

資料來源:王御風(2010)。圖解台灣史,頁 166。

他解釋,台灣的政治社會被分成中央與地方二級,在中央的統治

精英幾乎都由外省籍人士壟斷,地方公職則由當地的台籍社會領導階

層掌握,彼此很少互動。而統治者利用此形成黨國精英(統治精英)—

地方派系—地方選民三者間的二重侍從主義,也就是黨國精英以特權

性的利益,如客運、農業金融、土地重劃等給予派系,而地方派系拿

此利益,培養自己在地方上的網絡(樁腳),最後在選舉時,網絡以

選票回報派系,派系再以選票貢獻黨國精英。這使得國民黨政權穩

固,地方社會領導階層也能擴大其政經實力,兩者各得其利。

曾於國民黨民眾服務站服務多年的謝○堂以其資深黨工經驗道

出身處「江湖」的無奈,足證國民黨著力地方派系之之事實:

所以,要平衡地方派系。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幾個職位啊!當

地民眾服務站的主任,一到地方一定要做全盤的佈局,例如鄉長

要不要連任?如果要連任,現在的政績做的好不好?一般反應好

不好?好的話,繼續栽培他、支持他。假如評估連任困難,或者

不連任了,人選要早做準備,在兩派之中找到一個兩派都能接受

的人。農會總幹事由理事會選的,代表會主席,講起來,職位才

Page 7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1

幾個,一個農會、一個公所,一個代表會才三個而已,所以,你

也要先佈局,要平均,不能通通給一個派系,就算派系很強,通

通給他也不好。最起碼名額要分配,例如代表會,即使多數給一

個派系,也要考慮到:另一個派系要有一、兩個代表,讓他們有

發聲的舞台,這很重要,也不是很高深的學問,就像演戲一樣,

讓人家看起來很完美,困擾不是沒有,必須用很多的心思、投入

很多心力在其中,得與派系裡的人成為朋友,讓大家都能信服於

你,這做起來很難。(K20120924)

從謝○堂所言,可以得知國民黨對於如何「平衡」地方派系,有

其細膩的考量,從評估現任人選連任的可能性,到「職務」的分配,

以及不能讓「一派獨大」,皆成為地方黨工的考驗與挑戰。亦可一窺

地方派系的運作模式和網絡經營。

第二節 從族群到地方派系

兩屆鄉長任期屆滿後,邱連輝以 35 歲之齡再獲國民黨提名參選

屏東第七屆縣議員,試圖跨出麟洛鄉擴充政治版圖,在 1968 年的縣

議員選戰中,邱連輝幸運地遇到了選舉制度的改變,實施「一鄉一名

額」保障制度。邱連輝說:「當時省議會曾建議省政府,每鄉鎮都應

保障一席縣議員,否則像屏東縣琉球、麟洛、枋山等人口少的小鄉,

即使全鄉人的票都給一人,要產生乙席縣議員也十分困難,因此,台

灣省政府規定,每一鄉鎮都有一席『保障名額』」(曾彩金,2006:30)。

靠著這個保障政策,邱連輝順利登上縣級的議事殿堂,學習成為

出色的民意代表,而在當時地方派系傾軋的時代,邱連輝選擇加入張

派。至於為何選擇加入張派?邱連輝在口述歷史中提到:「早年屏東

縣的政治生態有張、林兩派,無黨無派幾乎沒有生存空間,我加入張

Page 7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2

派是張豐緒縣長的關係,我覺得張派的人比較有認同土地的意識,也

比較紳士,派系內比較沒有企業家或大生意人,像客籍議員高樹鄉的

梁辛財、楊徐蘭芳都是張派的人,林石城派的人則大都是企業家或生

意人,比較會捧當權者。」(曾彩金,2006:33)

與邱連輝弟弟邱連喜小學同學的馮○春則說:

他擔任縣議員後,與當時屏東縣長張豐緒建立很好的交情。張豐緒

有一家台畜公司,邱連輝就在那裡當管理課長(按:應為營業課

長),他也因此加入張派。當時屏東縣有張、林兩派系,他加入張

派,加上他入國民黨建立的友好關係,那時省議員選舉有一不成文

慣例─保障一席客家名額,因此,國民黨才提名他參選省議員,當

時有國民黨提名就等於是當選的保證。(E20120918)

邱連輝果然不負眾望,在縣議員四年任內,他的質詢表現亮眼。

但更重要的是:邱連輝與派系交往日深,並成為張派大將,不過,與

國民黨的關係時有緊張。邱連輝說:「我當議員時,他們形容我的質

詢稿像『刀筆文學』,我的問政風格太過突顯民意,就像黨外人士一

樣,曾遭受殷學權主委責備。雖然如此,但是殷主委湖南人的性格,

韌性、正派,他非常肯定我,欣賞我。」邱連輝如此自評(曾彩金,

2006:30)。長期服務於國民黨部的謝○堂也說:「從鄉長到縣議員

任內,邱連輝是很好溝通的人,也很配合黨部。」(K20120924)

王御風指出,國民黨政府在各地區並非僅支持一位領導者或家

族,以免日後無法駕馭,他們在每一地區均重點扶持二個以上的派

系,讓其輪流執政,互相牽制,使其必須聽命於國民黨(王御風,

2012)。此在邱連輝身上可以得到印證。邱連輝是麟洛鄉人,麟洛是

在 1951 年自長治鄉分立出來設鄉,邱金才曾在《屏東縣鄉土史料》

口述:「本鄉是有選舉之後才有分派系。」(蕭銘祥編,1996:143)

Page 7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3

麟洛分成馮、徐兩派,馮派領導人為馮信麟、徐派領導人徐雲祥。邱

連輝會踏入政壇,就是因馮派的馮信麟已擔任過八年鄉長,想找一位

有實力的接班人,與徐派對決。最後打聽到打理鄭成功廟廟務的邱冬

秀有個孫子邱連輝,還找來邱金才校長當說客(曾彩金,2006:24-25),

也因為地方派系爭奪鄉長寶座的機緣,讓六堆因此誕生了一位政治明

星─邱連輝。

等到邱連輝擔任鄉長四年屆滿時,因政績出色,國民黨反而吸收

他入黨,並提名他競選連任麟洛鄉長,他的昔日競選對手─謝福日,

遭國民黨「遺棄」後,則退出國民黨再與邱連輝競選,兩人二度對決,

黨籍「身份」對調,此為國民黨對地方派系典型的控制手法。

待邱連輝八年鄉長任期屆滿,即投入第七屆屏東縣議員選舉,也

獲國民黨提名,進入縣議會之後,邱連輝則加入以張豐緒為首的張派

陣容,而且因邱連輝問政風格過於突顯民意,議會質詢時不受黨團控

制,因此,不見容於屏東縣議會國民黨黨團,也由此可見,地方派系

與國民黨的微妙關係!

第三節 從縣議會到省議會

身為國民黨員又有張豐緒所屬張派的力量,邱連輝以平步青雲之

姿在政壇展露頭角。由於國民黨準備提名客籍省議員林亮雲先生擔任

監察委員,當時不成文的默契是:省議員保留一席給客籍人士,為接

替林亮雲,黨部主委殷學權評估後認為邱連輝可以栽培接棒而傾全力

支持。邱連輝提到,殷學權為支持他,不但帶著他到每個鄉鎮拜會地

方人士,到各鄉鎮舉辦座談會,當時各大報紙如《中央日報》、《聯

合報》、《中國時報》…等,幾乎每天都刊登他的消息,提高了不少

知名度,連家住新埤的林亮雲也帶著他到六堆各鄉鎮、各村落拜訪地

方人士,甚至因時間過晚而夜宿邱宅(曾彩金,2006:35)。

Page 7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4

邱連輝在國民黨提名下,參選當時民意最高殿堂─台灣省議會議

員,除了擁有黨部的奧援外,邱連輝的選舉策略是「鞏固客家鄉鎮,

加上屏北的票源,青果的路線以及張派的支持,其他像東港的羅燦,

新園陳啟峰議長等都支持我」(曾彩金,2006:36)。這樣的選舉佈局

其來有自,客家族群票源穩定,加以鞏固;而屏北票源因邱連輝在縣

議員任內,曾協助處理里港、鹽埔、九如、高樹等屏北地區的台糖土

地,頗獲當地農民好評;青果路線源於縣議員時期的邱連輝曾擔任兩

屆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6;而派系支持自不待言;東港羅燦其實就是張

派創始人張山鐘的女婿,與邱連輝同屬張派;陳啟峰則為邱連輝任縣

議員時期的議長,選舉結果除了證明策略正確外,再次突顯出族群認

同、地方派系、政商關係等綿密的人際網絡在選舉時的重要性,以及

候選人本身在基層經營的用心。

根據 1998 年出版的《重修屏東縣志》記載,第五屆省議員選舉

於 1972 年 12 月 23 日投票,屏東縣選出省議員 5 人,當選名單與得

票數7如下(表 4-3-1):

表 4-3-1 台灣省議會第五屆省議員選舉當選人名單

姓名 性別 年齡 得票數 備註

董錦樹 男 65 歲 74,753 連任(林派)

蔡江來 男 53 歲 73,577 新任

邱連輝 男 41 歲 65,069 新任,麟洛鄉客籍(張派)

陳施蕊 女 55 歲 30,110 新任

華加志 男 31 歲 26,583 山地山胞

資料來源:黃典權總編纂(1998)。重修屏東縣志,頁 683。 6 邱連輝自 58 年至 61 年間,曾任兩屆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並曾代理「理事主席」

三個月。詳見呂芳上(2006)。六堆客家地區耆老口述歷史訪談計劃 政治組─邱連輝,邱連輝先生年表。

7 研究者曾於 2003 年 1 月前往屏東縣選委會查閱資料,管理人表示部分資料在搬

家時遺失,早期資料都已找不到原始檔案,故第五屆(1972 年)省議員選舉各鄉鎮

得票數無法查證。

Page 7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5

時年 41 歲的邱連輝,更上一層樓,在省議會找到更大的政治舞

台。

邱連輝在第一任省議員任內(1973-1976),台灣雖仍處於戒嚴階

段,其時代的變動卻造就了民主轉型的潛伏期;在黨國一體的時代背

景下,邱連輝在省議會言之有物的質詢內容與敢於衝撞國民黨省黨部

與省政府的問政風格,贏得了媒體讚譽,開啟了全國知名度,卻也埋

下脫黨競選的因子。

在第五屆省議員任內,邱連輝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精彩質詢就是十

大建設中的「大約翰」和「台中港」兩案。十大建設係由時任行政院

長的蔣經國所力推,從 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陸續進行的國家級基

礎建設,包括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台中港、核能

電廠…等。邱連輝在其口述訪談中也提及:「北迴鐵路大約翰開挖機

問題,是我用心最多的地方」(曾彩金,2006:37)。「大約翰 」

係榮工處向美購買開挖隧道用的大型機械,重量約 50 公噸、長近 25

公尺,日本國家鐵路局興建新幹線在開闢丹那隧道就使用過這種大型

機器,結果失敗了。日本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青木禮二撰寫完工報告

書時載有「大約翰 」失敗的紀錄;邱連輝訪日時特別為了收集隧道

開挖資料而找到此份報告書,並帶回台灣翻譯成中文,在質詢時派上

用場。邱連輝說:「台灣和日本的土質差不多,我問過地質調查所,

破碎帶是沒黏著性的,如果加了外力時會一直崩塌。」(曾彩金,2006:

38)結果不幸言中,後來「大約翰」開挖了 50 公尺後就一直下沈,

陷在隧道之中動彈不得,後來是將它切割後再搬出來。

另一項對十大建設的嚴厲批評是台中港的建港,邱連輝認為建港

的位址不適當,「從飛機上可以看到港口的淤沙很多,而且一年有四

個月刮季節風,這些季節風會從濁水溪帶來大批的泥沙堆在港口,淤

沙會堵住航道,造成台中港的負擔,所以說不適合建設港口,應該建

在更下游的地方。」(曾彩金,2006:40)邱連輝非但強力質詢,也

Page 7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6

找到炒地皮的證據,他強調:「有私人利益的緣故,炒地皮才是原因。」

「他們的集團中有蔡議長(蔡鴻文)、謝主席(謝東閔),因此我得

罪了他們,他們也不放過我。」(曾彩金,2006:40)

涂○振也在訪談中提到:

邱連輝是因為他在省議會問政時蠻清楚的,而且批評也蠻犀利的,

尤其是十大建設中北迴鐵路 Big John(大約翰)的問題,他事先就

看清楚了,後來不就陷到隧道裡面嗎?還有台中港淤積的問題,他

都有獨到的見解。邱省議員當時是很認真、他也準備很多的資料,

所以他當時民間的聲望很高。(D20120926)

邱連輝的質詢言辭犀利,與官員的攻防與對答充滿張力,他也自

豪:「我的質詢稿沒給黨部看過,我質詢時,包括《中國時報》、《聯

合報》、《台灣時報》等的記者都會來。」(曾彩金,2006:38)媒體

的大篇幅報導也讓邱連輝聲名大噪,漸漸有「北許南邱」(北部許信

良、南部邱連輝)之說,建立起全國性知名度。

正值壯年的邱連輝用功認真,他不諱言:「為了充實我的問政水

準,拓展我的問政視野,我在擔任省議員期間,時常利用出國考察時

(主要是去美國和日本),看看他國的發展經驗來作為我國施政的參

考與借鏡。」(李明通,2004:49)事實上,邱連輝在小學階段均受

日文教育,加上對語文有興趣,因此,他的日文極佳。其收集資料來

源也多以日本為主,例如北迴鐵路「大約翰」案等,另現今司空見慣

的「聯合質詢」方式也是邱連輝師法日本的創舉。邱連輝說:

在第五屆省議員的任職時期最風光,最能讓官員緊張又不能閃躲

就是聯合質詢。我去日本考察時看到日本的地方議有聯合質詢的

Page 7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7

方式。…所以我在第五屆省議員任期內首創省議會聯合質詢,並

且修改議事規則,明文規定『在必要時得使用聯合質詢』。…這

樣的質詢在時間上比較充裕,可以有較多的時間發揮,而且幾人

一起問,可以互相支援並作補充,…省黨部在黨團會議時,會要

求我們那一個可以質詢,那一個不可以說,質詢稿在黨團內是要

事先拿出來給書記過目的,若有爆炸性的問題,往往會被少數人

藏起來(曾彩金,2006:41-42)。

此一聯合質詢模式後來被廣泛運用於地方至國會的議場上。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邱連輝在第五屆省議員任內,運用本身通曉

日文的優勢,汲取日本方面新的知識與資訊,質詢前針對問題做好事

前功課,質詢時追根究底,質詢後對問題仍窮追不捨,無形中型塑出

犀利的問政風格。其主要問政績效整理如下表(表 4-3-2):

表 4-3-2 邱連輝第五屆省議員任內質詢紀要

質詢

面向

議題 紀要

金融 銀行呆帳問

質詢省府財政廳長鍾時益,要求組織調查小組,調查了解

省屬各金融機構呆帳發生原因;同時就省屬各行庫歷年來

編列呆帳準備金累積達十餘億元之多,要求組織專案小組

研究呆帳金額及了解有無人為因素,並研議防止方法。

教育 教育工作者 質詢省府教育廳長許智偉,要求強化教育工作者「教」與

「學」的正確態度,改良教師甄選辨法。

青少年、家

庭及社會教

針對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可失之偏而提出質詢,請新聞

處與教育廳合作,把社會當做學校、生活當做教育,同時

倡導家庭、社會教育與促進青少年教育,以適應由農業過

渡到工商業的社會。

Page 7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8

表 4-3-2(續)邱連輝第五屆省議員任內質詢紀要

質詢

面向

議題 紀要

教育 高等教育 質詢省教育廳長梁尚勇,要求對於大學畢業生學非所用問

題檢討教育計畫;同時針對地方要求增設大學或由專科改

學院之建議,檢視高等教育質與量的問題。

農業 糧食、稻米

生產問題

質詢糧食局長黃鏡峰,針對稻米生產成本、生產過剩及儲

糧倉庫嚴重不足,要求糧食局視現況靈活調整糧食政策。

飼料添加物

問題

質詢省府農林廳長張訓舜,針對家畜及養殖業相關之飼料

添加物問題,要求落實飼料管理法及施行細則,並請中央

正視飼料添加物所衍生的健康問題。

香蕉外銷問

針對香蕉外銷產運銷三方面問題重重,導致香蕉在國際市

場上節節敗退,要求政府正視香蕉肥料、外銷等問題,以

維護蕉農利益。

建設 北迴鐵路

「大約翰」

問題

多次針對北迴鐵路隧道工程中開挖機「大約翰」的性能提

出質疑,要求未來採購重大機器時應考慮該工程之必要性

與其他工程的可用性,同時兩部「大約翰」花了這麼多錢

卻不能用,應追究公務人員行政責任。

港灣建設 一、針對高雄港欲設立第三貨櫃問題,要求政府嚴格檢討

港口開發目的、高雄港口現有設備,以及貨櫃碼頭運用方

法和高雄港經濟效率等問題,以免造成國家財政的負擔。

二、質詢台中港並非反對興建台中港,而是反對建港位置

不適當,預定地點淤沙很多,會堵住航道,造成台中港負

擔,但政府不管這些因素仍照做,質疑因私人利益的緣故。

鐵路電氣化

問題

質詢鐵路電氣化電信干擾磁場排除問題,以及電流回收再

利用,建議鐵路局研議相關措施,以收經濟用電之效。

資料來源:李明通(2004)。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

訪談計畫:邱連輝先生訪談錄,頁 51-90;曾彩金(2006)。邱連輝老縣長口

述歷史訪談紀錄,頁 37-42。

Page 7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9

第四節 小結─因緣際會的政治路

綜觀此一時期的邱連輝,從鄉長、縣議會到省議會,每一階段皆

有其契機與轉折,促使他更上層樓,提升從政視野,累積問政經驗。

首先是開啟邱連輝從政機緣者,其實是地方派系為爭奪鄉長位子而

起,最初國民黨並未提名非黨員邱連輝,而是推出徐派。國民黨在下

屆鄉長選舉前評估他的連任機率高,極力吸收他入黨,從其入黨介紹

人─當時縣長李世昌、市長邱慶德來看,國民黨頗為看重邱連輝,應

認為係可造之才。

其二,八年鄉長屆滿後,他參與第七屆縣議員選舉,該屆實施的

「一鄉一名額」保障制度,使邱連輝得以進入縣議會歷練問政風格,

並將服務觸角擴展至屏北地區,更重要的是加入張派,得以有派系的

奧援,擴展政治實力。其三為國民黨對屏東縣採取所謂的「閩客平衡」

策略,因此,當國民黨欲提名林亮雲擔任監察委員後,林所遺留下來

的空缺,首一條件是必須符合「客家人」資格,而同時具備客家、國

民黨籍與張派(林派已有董錦樹參選)三要件的邱連輝「雀屏中選」。

看似因緣際會的巧合,造就了邱連輝在國民黨時期平步青雲的政

治路,不過,其本身的從政優勢(高學歷、閩客語均流利)、認真問

政(出國考察取經、吸收新知)、為民喉舌(緊盯「大約翰」、台中

港議題),甚至不惜得罪黨政高層,其政治表現與作為令人刮目相看,

顯示邱連輝十分稱職,在每個位子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因此,在

擔任省議員任內,係站在建設台灣的高度,看到政府推動「十大建設」

問題所在,可謂善盡民意代表監督的職責。

Page 8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0

第五章 從黨內到黨外:攀登政治高峰的邱連輝

(1977~1985)

邱連輝的問政之路從當選第五屆省議員之後,靠著在議場不畏權

勢的質詢作風,以及勤快的選民服務迅速累積聲望,卻也因為認真問

政得罪權貴,未獲國民黨提名連任;國民黨此舉卻引發社會反感,時

值 1977 年,黨外聲勢漸起,邱連輝在屏東客家鄉親的鼓舞之下,勇

敢割捨黨政資源,自行參選省議員,選舉結果,超乎想像的第一高票

讓邱連輝風光返回議場;並與「中壢事件」主角許信良並稱為「北許

南邱」,奠下往後的從政碁石。

自此,邱連輝走上黨外不歸之路,參與「橋頭事件」、「美麗島事

件」,個人生命史與台灣民主發展歷程緊緊相扣。接著,運用策略合

縱連橫使尤清當選台灣政治史上第一位黨外監察委員,清廉剛正的形

象使邱連輝躍升為全國性的政治明星。返鄉參選縣長的決定,成為眾

望所歸的必然,挾著高人氣的邱連輝再次締造客家光榮歷史─屏東縣

第一位客家縣長,也將黨外聲勢衝向歷史新高─屏東縣第一位黨外縣

長,這是邱連輝 42 年從政生涯中最高峰的 8 年。

第一節 脫黨參選歷程

邱連輝從政之初並未加入國民黨,後來因政績出色被國民黨相中

而吸收入黨,接著進入屏東縣議會並加入張派,之所以能獲國民黨提

名進入省議會,也肇因於派系的推薦與支持,因此,其派系意識遠高

於政黨意識,其政治表現亦獲多數客家族群肯定。不過,在第五屆省

議員任內因多次質詢台中港案而得罪國民黨高層(謝東閔、蔡鴻文),

Page 8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1

加上第六屆省議員選舉前在省議會中聲援許信良《風雨之聲》一聲,

導致黨中央捨他而提名另一位客家子弟賴志榮參選,使他面臨是否脫

黨參選的抉擇。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邱連輝或許不無猶豫,然而六

堆客家大家長徐傍興義無反顧的堅定態度,決定了邱連輝步上黨外之

路。徐傍興登高一呼,屏東客家族群在族群意識的驅使下,不畏威權

體制以選票力挺這位族群菁英,開啟其後的從政傳奇。

壹、聲援許信良「風雨之聲」埋下脫黨伏筆

1977 年,時任省議員的許信良出版了一本書─《風雨之聲》,許

信良在這本書裡把省議會同僚分成四種類型,加以評論,文中也批判

了背後操控省議會執政黨黨團的國民黨省黨部主委,出版之後大為轟

動,在省議會更引起軒然大波!結果,一次省府預算審查,全省七大

行庫總經理及高中、職校長均到齊,未料,時任議長的蔡鴻文臨時改

變議程,預算審查會議意外成了《風雨之聲》的批判大會。邱連輝說:

「許信良在議場上被批三個鐘頭,我實在忍無可忍,站起來抗議,蔡

議長不顧議事程序,放著預算不審,足足講四十分鐘。」(曾彩金,

2006:42)邱連輝對同是客家人許信良的聲援,使「北許南邱」(呂

芳上,2005:10)的印象更深入人心。

邱連輝認為,他在第五屆省議員任內因質詢某些議題,得罪了有

利益關係的團體,並點名謝東閔、蔡鴻文以及省議會中的台中幫。邱

連輝說:「其中謝主席對我最不諒解,怨恨之深從見面不打招呼與誓

言只要我在省議會,他就不當主席一事,即可見一斑。尤其我質詢他

的弟弟謝敏初一心想掌控全省青果市場,並想經營花蓮輪想插手東南

水泥…等讓謝主席懷恨在心。質詢台中港埠倉儲公司違法開路,害得

台中縣政府兩位官員坐牢,也因此得罪了省議會中的台中幫。」(曾

彩金,2006:43)

Page 8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2

長期擔任邱連輝幕僚的前屏東縣代理縣長吳○文說:

邱連輝擔任過兩屆省議員,第一任還是國民黨籍,之所以後來脫

黨,就是他敢於跟國民黨威權者、特權者對抗,得罪省議會議長

蔡鴻文與省主席謝東閔,他們假借十大建設搞錢,邱連輝揭發台

中港等弊端,傷及二人,省黨部七人提名小組把邱連輝刷下來。

(A20121009)

資深黨工謝○堂就所知提到:

邱連輝在當鄉長和縣議員時,對黨的組織、活動,他都做得很好,

配合度還不錯。就是當了省議員以後,他的言論就比較…,因為

那個時候,他對省府官員的做法,有些看不慣的地方,他用攻擊

性的言論攻擊官員,非溫和問政。他對省府主席、廳處長攻擊得

非常厲害,那些言論已非單純質詢,而是已脫離質詢,完全用攻

擊的,那還得了?那時候民氣未開,那裡容得下他?而那些官員在

黨部都兼有職務,像提名委員之類,省黨部一定會反映給中央,

省主席謝東閔那時候是國民黨中常委。沒有提名他後,他就脫黨

競選,還當選。(K20120924)

同年十月,許信良返鄉違紀參選桃園縣縣長,遭國民黨開除黨籍,

時「以黨領政」的國民黨自然也容不下邱連輝,省黨部七人小組改提

名竹田鄉賴派領袖賴永秀的兒子賴志榮參選第六屆省議員選舉。當年

熱血方酣的涂○振憶及此事也說:「1977 年,可以說台灣民主運動史

上的關鍵年,北部就是許信良,屏東就是邱連輝。」「許信良和邱連

輝兩人表現都不錯,突然因為國民黨沒有提名,引起社會譁然,理論

上就覺得不可思議,因而造成一個聲勢。後來許信良選縣長,邱連輝

Page 8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3

就脫黨選省議員。」(D20120926)

邱連輝、許信良由於問政對抗威權體制,國民黨開除了北客許信

良的黨籍,不提名南客邱連輝以為懲治,雙雙走上脫黨競選之路,也

意外開啟了台灣風起雲湧的黨外時代。

貳、脫黨參選關鍵人物:徐傍興

邱連輝在口述訪談時提到脫黨參選這一段,曾敘述:「六堆地區

的客家大老邱福盛、林春榮、林鑑長、彭清森…等人聽到我被省黨部

七人小組刷下來,改提賴志榮時,無不義憤填膺,覺得國民黨對不起

我。在徐傍興先生的號召下,大家齊聚屏東市水源路 12 號溫興春校

長的家,商討如何呼籲客家人同心協力,支持我競選第六屆省議員。

我們在這裡曾多次開會商討競選事宜。記得有一次會中有人說,國民

黨這麼強,又提名賴志榮出來代表客家人,不如不要登記,聽候中央

的安排好了。徐博士一聽就大聲地說:『連輝!怕什麼怕,怕睪丸會被

閹掉嗎?我會幫你再做一粒銅的、一粒鐵的。我們會支持你參選到

底。』」(曾彩金,2006:44)

涂○振還原這一段是如此說的:

其實邱連輝在那個時代脫黨選省議員,是很大的掙扎,脫離執政

黨需要很大的決心。這一段我有一些了解,那時我已在美和(中

學)服務了。本校創辦人─當時美和董事長徐傍興,他看到這種

狀況,內心很不高興,也鼓勵邱連輝出來。坦白說,如果沒有徐

傍興,邱連輝不會出來。因為很多人也勸邱連輝不要出來,當時

客家大老也有聚會,其中徐傍興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如果你怕

睪丸被割掉,我替你換一個金的』。當時很多客家大老在場,邱福

Page 8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4

盛就認為要審慎評估。(D20120926)

包括馮○春、與邱連輝有親戚關係的吳○文都直言:「沒有徐傍

興,邱連輝恐怕也不敢出來。」馮○春說:「邱連輝起先是不敢脫黨

的。是徐傍興大力鼓勵他脫黨、說服他。『不脫黨絕對無法當選。』

徐傍興分析,若用國民黨黨名,一定是違紀參選,不但會被黨處罰,

選民也不會支持,不可能當選。邱連輝考慮很久,徐傍興帶著他去拜

訪客家大老,到高樹就拜訪當時的鄉長溫慕春(溫興春之兄),問溫

鄉長『假使阿輝脫黨參選,您是否支持?』溫允諾會支持。就這樣拜

訪一位一位大老,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支持,邱才放心敢脫黨。」

(E20120918)

吳○文說:「如果那時不是徐傍興在美和護專當校長,老人家一

直叫邱連輝不要怕,若不是徐傍興,搞不好也不會脫黨。當時徐傍興

就跟他講:「你怕什麼,你怕睪丸被人家割掉,被人家割了,我給你

換一個金的。金卵日本人叫『きんたま』(kintama)」。這個傳了好幾

十年了。邱連輝有徐傍興當他最大的後台,他才敢選。」(A20111013)

有了徐傍興這位客家大老的保證,邱連輝如吃了定心丸,決定脫

黨競選省議員,邱連輝說:「競選活動開始,客家大老徐傍興博士、

邱福盛醫師…等人在六堆忠義祠召開團結會議,號召六堆人團結起來

支持我。…徐博士帶著我到各鄉鎮拜訪,由於也登高一呼,許多地方

人士也為我感到不平,紛紛跳出來支持我,客家人在經濟上,一般來

說很少有財力雄厚的資本家,他們雖然並不容裕,但是在金錢上也多

多少少的會支援我。…當時跳出來支持我的大都是比較傾向黨外的人

士,但是像溫興春先生,這些國民黨的死忠派能夠支持我,完全是基

於客家族群血濃於水的感情緣故。」(曾彩金,2006: 44)

Page 8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5

黃○忠直言:「邱連輝的成功,徐傍興很重要。邱連輝脫黨參選

時,本來是要拼縣長選舉的,但徐傍興力排眾議說:『還是要選省議

員。』理由是『你的鎌刀不見了,還想拿人家斧頭?』他也看出來了,

邱連輝還需要再磨練一段期間才能選縣長。老人家的話很有哲理,就

是要你按部就班、不要貪心。所以省議員連任,邱連輝拿最高票。」

(C20121016)

邱連輝敢於脫黨參選,連他自己也不諱言是六堆客家「大家長」

徐傍興力挺,並傾注人脈資源,有了徐傍興登高一呼,六堆客家族群

對邱連輝更加認同,因此,當國民黨採取「以客制客」的選舉策略─

提名同是客家人的賴志榮時,事後證明不敵「意見領袖」徐傍興的一

句話。而邱連輝本人則從在朝的政治菁英逆轉成為「在野的客家政治

菁英挑戰威權體制」(謝欣如,2009:87)的其中一員。

參、黨外力量浮動

國民黨未提名邱連輝,改提名也是客家子弟的賴志榮競選第六屆

省議員,賴志榮是竹田鄉地方派系賴派領袖賴永秀(K20120924)的

兒子,賴派在縣級派系上傾向支持林派,竹田另一地方派系吳耀華與

張派走得比較近。吳○文認為國民黨提名賴志榮是「以客制客」的策

略:「那一年國民黨提名一個賴志榮,用賴志榮想要打邱連輝,國民

黨把鐵票分票給他,結果害死一個河洛仔─蔡江來。」(A20111013)

不過,謝○堂的看法不同:「倒不是要制衡邱連輝,因為客家族群在

屏東有五分之一強,國民黨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制衡,也制衡不了!完

全基於客家族群要有人代表發聲。」(K20120924)

在當時的氛圍之下,邱連輝更感受到除了客家鄉親之外,一股支

持黨外的力量暗暗浮動,邱連輝說:「這次選舉,很多鄉親都走出來支

持我,他們不但在精神上支持,還在物質上支援我,宣傳車經過的地

方,選民將香煙、整大塊的豬肉往我的宣傳車上丟,一些公務員對當

Page 8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6

前的政治型態不平,但是因為職務的關係,不方便明目張瞻相挺,但

都秘密的支持我。國民黨為了封殺我,可以說動員了黨政軍特務等所

有力量,弄得風聲鶴唳,氣氛非常緊張。到我家的人,汽機車全部都

被登記,又有情治單位在我家斜對面三樓長期監看。」(曾彩金,2006:

45)

李喬(1994:417)在〈台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一文中提到,「隱

形支持者」普遍存在於全台島各地客庄,這一類型支持者通常對政治

人物或民意代表的選擇有一特點:潔癖傾向,操持不得有污點,但其

一旦決定後立場便堅定不移,雖然不輕易透露自己的立場,但決不「跑

票」。這股暗暗浮動、隱而不顯的態度就是多數台灣客家人的政治樣

態。

當時在美和中學任教的涂○振卻是一位熱衷的支持者:

那個時代,就公教人員而言,要去助選都不敢公開,甚至連去他

服務處,摩托車要放在麟洛鄉公所,戴口罩或安全帽掩飾,就像

李師科一樣。…我是一位私立學校的老師,有一次他到內埔媽祖

廟拜拜,從媽祖廟對面那段路,我是頂著他,扛他走進媽祖廟的

其中一人,那是一種造勢場面,很瘋狂。因為我這個動作,比起

一般公教人員,是比較敢於光明正大支持他的。(D20120926)

吳○文在 1977年回到屏東於美和護專任教,校長就是徐傍興,

他記得:

當時白色恐怖還在,民國 60 幾年,民眾會怕,整個競選過程中,

沒有助選員也沒有助講人,每一場演講都是他一個人講,他最少

都要講一個半小時,全屏東縣每一個地方辦演講會,造成轟動。

那時候的民氣都是『賭爛』國民黨,怨嘆國民黨,老百姓的怨氣

Page 8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7

很重,現在怨氣沒那麼重了。(A20111013)

姑且不論國民黨的族群策略是基於牽制邱連輝,或基於為客家族

群發聲的出發點,1977 年邱連輝與賴志榮兩位六堆客家人雙雙當選省

議員,締造了客家政治史上第一次輝煌紀錄。邱連輝如橫掃千軍,拿

下 112,936 票,賴志榮得到 64,725 票,並擠下國民黨提名、尋求連任

的蔡江來,以 61,748 票最高票落選,如下表(表 5-1-1):

表 5-1-1 屏東縣第六屆省議員邱連輝、賴志榮在客家八鄉鎮得票數

鄉鎮別 邱連輝 賴志榮

長治鄉 6,284(5%) 1,837(3%)

麟洛鄉 4,262(4%) 458(1%)

高樹鄉 6,874(6%) 2,337(4%)

萬巒鄉 5,125(5%) 3,310(5%)

內埔鄉 14,455(13%) 4,740(7%)

竹田鄉 5,149(5%) 3,227(5%)

新埤鄉 3,154(3%) 1,521(2%)

佳冬鄉 4,566(4%) 2,345(4%)

其他鄉鎮 63,067(55%) 44,950(69%)

合計 112,936 64,725

資料來源:屏東縣選委會(1977)。屏東縣第六屆省議員選舉投開票結果彙計表。

或許是感慨,或許是體悟,2006 年邱連輝在其口述歷史中留下以

下感言:「此次選舉雖然客家人有幸選上兩個省議員,卻也留下六堆

客家分裂成黨內黨外兩派的導火線。客家人如果再這樣繼續分裂下

去,只有注定與政治之路愈走愈遠。我倒覺得客家人不如從實業方面

去發展,累積豐厚的經濟能力,改善生活還比較實在。畢竟政治是現

Page 8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8

實的,尤其現在的社會,只有利害關係,沒有什麼政治倫理,再加上

將來如果真的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或選區重新劃分,屏東縣的客家人

想要再爭取到中央級的民意代表,就加更困難了。」(曾彩金,2006:

45-46)

梁榮茂(1993:43-49)從客族內質反省客家未來時提到,客家人

因歷史因素經濟條件差,謀生都不易,遑論出頭天?加上在政治資源

的分配上何等寒酸,須亟思化危機為轉機。李永熾(1993:24)從〈客

家人與台灣政治〉看客家人未來在台灣的角色扮演,則主張「參與才

能獲得尊重。以客家文化直接參與台灣文化的創造,客家文化才能到

應有的重視。」

相較於昔年時代背景所創造的客家政治榮光,相形之下,台灣客

家在政治與經濟上的弱勢,竟是諸多客家菁英的相同體認與共同焦

慮,即便是民主轉型後的今天,客家的大型企業家真是少之又少,唯

獨客家文化成為一種「殊榮」,被鼓勵參與台灣文化的創造。但是對

於政治與經濟的弱勢,似乎是束手無策的,在六堆客家也不例外。

第二節 參與黨外運動--橋頭、美麗島事件

1977 年之後的國內政治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局,中壢事件如有火苗

一般,點燃了黨外蓄積的政治能量,引爆接二連三的重大事件,掀起

國內政局的滔天巨浪。黨外人士利用各項機會,以及辦政論性雜誌,

宣揚民主理念,衝撞國民黨黨國體制,雖然造成一股聲勢,卻也引發

執政黨拿出鎮壓手段,以壓制所謂的「叛亂份子」。邱連輝在第六屆

省議員任內,參與 1979 年 1 月 21 日橋頭事件、12 月 10 日美麗島事

件,與黨外同志對執政當局的反抗行動,使邱連輝與全省黨外力量串

連在一起。

「橋頭事件」始於警備總部以涉及匪諜吳泰安叛亂案、知匪不報

Page 8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9

及影印「朝日新聞」中有關中共領導人言論為匪宣傳等罪名,逮捕高

雄縣黨外老縣長余登發、余瑞言父子。隔天時任桃園縣長的許信良號

召黨外人士到橋頭鄉遊行抗議,參加的人包括林義雄、施明德、張俊

宏、陳鼓應、姚嘉文、陳婉真、黃順興、王拓、張春男、邱茂男和邱

連輝等人(曾彩金,2006:48)。後來余登發父子被軍事法庭判刑,

桃園縣長許信良也被停職處分。這是台灣在戒嚴時期首次未經申請而

發生的示威遊行抗議活動。馮○春提到:

余登發的案子發生,邱連輝去參加示威遊行,在戒嚴時期示威遊

行是一定會被處罰的,那時參加橋頭示威遊行事件的大約十幾個

人,他敢去參加,我也認為是了不起的事情。(E20120918)

同年底則有左右日後台灣政局的「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雜誌》

是當時備受曯目的政論性雜誌,1979 年 12 月 8 日「美麗島雜誌社」

在屏東市仁愛國小舉辦「美麗島之夜」活動,由邱連輝主持。12 月

10 日,黨外人士於高雄市美麗島雜誌高雄分社前大圓環舉辦世界人權

紀念日「人權之夜」演講會,意外引發了群眾與鎮暴警察衝突(曾彩

金,2006:48-49)。當晚親自陪著邱連輝前往參加演講會的涂○振詳述

自己的遭遇:

12 月 10 日那天早上我在學校打電話給邱連輝,問他今天晚上要

不要去(高雄)?他說他要去,那天傍晚我就陪他去。去了之後,

第一個是跟張俊宏見面,在一家小店喝咖啡,張俊宏先生是比較

沈默的人,話也不多,也沒啥笑容,他們談完之後走出來,那時

已經人山人海了。走到一段時,張俊宏不知跑到那去了,我就陪

著邱連輝一直走到圓環,當時台上正在談鼓山事件,我就在台下,

下面三人拿火把─陳菊、施明德前妻艾琳達和賁馨儀。邱連輝就在

Page 9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0

談反核三廠,我記得圓環東側在中正二路方向,警備車就噴煙霧

了,邱連輝被砸到一個蛋,氣氛很緊張,邱連輝下台後,暴動開

始,所以說「先鎮後暴」是有道理的。群眾是想回到美麗島總部

─在圓環與大統(百貨)的中間,但是前方被情治人員完全封鎖,

不能回去。就是因為不能回去,群眾用衝的,力量大到把路邊的

欄杆都拔起來了。不過,情治單位還是封鎖住現場,群眾只好往

中正三、四路方向走,不斷地喊口號,我就跟著呼口號,並不會

很激動。走一段之後左轉、再左轉,慢慢走回到總部。回總部後

就跟邱茂男、前麟洛鄉長吳國光等人都坐在地上,聽呂秀蓮等人

發表演講。結束之後我陪著邱連輝也是到一個小店,跟康寧祥在

一起。我記得自己還問康寧祥:「會不會抓人?」他說:「會抓。」

後來就陪著邱連輝回來了。(D20120926)

12 月 13 日起,情治單位開始抓人,並且利用媒體暴力將這些人

塑造為叛徒,後來包括施明德、陳菊、呂秀蓮、邱茂男等人均被判刑,

施明德被判無期徒刑(陳進金,2007:35-37;遠流台灣館編著,2000:

190)。當時任誰也想不到所有美麗島要角,在台灣民主政治塑形後,

個個均成為叱吒政壇的風雲人物!

邱連輝對這段過程的描述如下:「12 月 15 日縣警局刑警隊副隊長

葉輝芳(高樹人)奉命抓我,先送到屏東市子琪飯店,再轉送到台北

保安司令部,然後移送七張犁軍法處看守所(這是我服預備軍官役時

的地方,有熟悉感),在看守所待了兩天。因為我當晚的演講主題是

核能電廠,根本不涉政治,因此放我回家。」(曾彩金,2006:49)

在輕描淡寫的背後,涂○振談起少為人知的營救過程:

後來我才知道,就在邱連輝被抓的前一天晚上,麟洛總部非常緊

張。情治單位的人都到了,吳國光就在總部,很多鄉親把武士刀

Page 9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1

這些東西都放在總部,聽說還砸了一下情治人員的車,那天晚上

我不在場。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兩位警察就到我宿舍,一直跟我

聊天,賴著幾小時才走人。消息傳回來我才知道:『邱連輝被帶走

了,帶到子琪飯店。』所以,過去邱連輝身邊的這一群人,大多

是販夫走卒,這群人是蠻赤誠的,我覺得:這點蠻重要的:這種

赤誠很單純,不會權術;完全支持他,也沒有考慮到安危。可能

邱茂男被帶走就帶走,但要帶走邱連輝不是那麼容易,有這群人

保護著邱連輝,像吳國光是很激烈的,最後連吳國光也被帶出去。

我們的意思就是:群眾不能散,才會有力量。

隔天下午我就到邱連輝的鰻魚池幫忙,這只是一個動作,讓人家

知道:邱連輝的群眾沒有散,麟洛家裡還是滿滿的人,這是一種

力量。那天傍晚我回到學校,遇到徐董事長(徐傍興),他在校園

內走來走去,他的習慣動作是:緊張時會走來走去,看棒球比賽

也是如此。他看到我就講了一句話:『行動才有救!』這句話非常

重要。因為這句話,黃○忠在總部問邱連輝的太太:『阿輝嫂,妳

敢不敢舉白布條從火車站開始走?』邱連輝太太回答:『敢!』所

以說女性真的很有膽量。這句話就這樣被在場的情治人員傳出去

了。就我個人猜測,也是我個人看法:很多人說邱連輝被放回來,

是蔣經國如何如何,都是騙人的,而是當局怕「串連」,如果邱連

輝的太太舉白布條,全省會不會串連?所以,我推測:邱連輝被

放出來是徐傍興講的那句話,還有邱連輝的太太說『敢!』,有一

個人帶頭的話,全省會串連起來的。(D20120926)

雖然這是涂○振個人推測;不過,邱連輝確實是被逮捕的黨外人

士中少數被釋放回來的,同出身屏東的邱茂男被判 6 年,後來被關了

4 年 6 個月又 11 天,因此有質疑邱連輝被國民黨收買的聲音出現,雖

然邱連輝在台灣省議會的訪談中提及蔣孝武曾跟他說,他被抓的事

Page 9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2

情,不是蔣經國下的命令,蔣事前也不知曉,在看到被抓名單後才知

道,旋下令放人,還罵王昇亂抓人(李明通,2004:41)。不過,關

於蔣經國放了邱連輝這件事,他身邊的人多數認為,絕不可能是蔣經

國救了他。馮○春說,邱連輝被放回來時第一時間說過的「版本」才

是最真實的:

他當時的解釋是:政大學者黃越欽(黃越綏之兄) 教授和現今考試

院長關中代表國民黨跟黨外溝通,是這兩人在蔣經國面前替他講

好話,他被抓出來的第一時間是這樣講的。但是後來他對外講蔣

經國說:『亂抓』」。講法又不一樣了。事實上,他頭一次講的才是

真的。黃越欽和關中認為說:邱連輝這個人還算理性,所以替他講

好話。(E20120918)

原本驚濤駭浪的一件事,能夠化險為夷,對邱連輝及其家人、支

持者來說都如釋重負;因此,儘管整件事情後來成了羅生門,誠如涂

○振所言:「最重要的是:邱連輝被放回來了。」(D20120926)屏東

這股黨外力量因邱連輝而被凝聚著,也使六堆客家族群因黨外意識更

加團結在一起。

謝欣如在《客家政治菁英與台灣憲政發展(1945~2008)》(2009:

100-102)一文中,就許信良參與「高雄橋頭事件」與「美麗島事件」

分析其對制度變遷產生的影響,認為在橋頭事件中打破戒嚴體制不容

示威的禁忌,而美麗島事件將威權統治逐步弱化,以說明許信良在台

灣民主發展過程中,自有其一定的影響力。邱連輝亦不例外。

「高雄橋頭事件」與「美麗島事件」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均具指

標性意義,前者係戒嚴時期首樁未經申請而發生的示威遊行抗議活

動,後者則引發了美麗島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以選舉方式相繼投身

台灣民主運動,而邱連輝都沒有缺席,使其個人與台灣民主政治發展

Page 9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3

得以相互連結。在美麗島事件中,邱連輝非常幸運被釋回,並未因服

刑而壓縮政治生涯發展,得以在政治參與空間施展自如,且積極地投

入黨外運動,奠定後來民進黨大老的地位。

第三節 黨外政治菁英的結合

邱連輝以黨外身份高票連任第六屆省議員之後,「黨外路線」成

為不可逆的選擇,同時也必須突顯政治議題,以爭取黨外發展的契

機。在台灣省咨議會網站上「省議會第五、六屆史料展」中有下列文

字說明:

在省議員則奪得二十一席:基隆市周滄淵、…屏東縣邱連輝、宜

蘭縣 林義雄;…這樣亮麗的成績單,為黨外運動注入一劑強心

針。影響七 O 年代後期以降的臺灣政治發展,尤以第六屆臺灣省

議會首當其衝,產生了空前的結構性重整和議會生態的變遷。(台

灣省咨議會,2010)

著有《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的鄭牧心(1988:203)(本名:鄭

梓)認為,第六屆省議會共有 77 位省議員,其中國民黨籍 56 名(73%)、

非國民黨 21 名(27%)與第五屆省議會黨議員佔絕對優勢(非國民黨

籍僅有 8 位)相較,則黨外省議員質量的猝增,應是牽動議會變局的

樞紐所繫,形成所謂的「量變引起質變」。鄭牧心(1988:218)同時

指出,第六屆省議會言論突破悶局的出擊集團,是由非國民黨籍的十

三員大將組成,包括張俊宏、林義雄、黃玉嬌、蘇洪月嬌、周滄淵、

邱連輝等人。

當時主跑省議會新聞的鄭牧心對邱連輝的描述如下:「第五屆連

任以來的邱連輝,正義澟然的平劇臉譜配上高亢的嗓門,以豐富的省

政知識為後盾,講究以法論政、以理服眾,對爭論不決的議案,有令

Page 9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4

人心折的見解,實為維繫本屆省議會言論層次次不墜的中流之士。」

(鄭牧心,1988:220)

非國民黨籍省議員的質詢,不但是媒體焦點,也意謂著黨外勢力

的拓展與策略運用。邱連輝指出,黨外推選正副議長候選人在當時造

成轟動,為突顯其政治理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推出「議長蔡介雄、

副議長邱連輝」組合人選,最後蔡介雄拿到 11 票、邱連輝獲得 13 票,

雖然未能贏過國民黨候選人,卻令外界對黨外的出擊策略印象深刻。

邱連輝說:「我們黨外十三人是台南蔡介雄、南投張俊宏、桃園黃玉嬌、

台北何春木、台中縣李子駸、宜蘭林義雄、基隆周滄淵、雲林張賢東、

高雄縣余陳月瑛、苗栗傅文政、高雄市趙绣娃和我,有人稱我們是『黨

外 13 鷹』。」(曾彩金,2006:46)

後來「黨外 13 鷹」也成為民進黨的先驅,在省議會產生了制衡

作用,尤其擅長運用「聯合質詢」策略,將省議會組織上軌道、台灣

省自治,將台灣分區北、中、南、東四大區塊均衡發展,如建設北部

基隆港、中部台中港、南部高雄港、東部花蓮港…。這些議題都產生

了很大的迴響,並經常在議場上與省主席林洋港舌戰,轟動一時(曾

彩金,2006:46)。

鄭牧心(1988:226-227)認為,1978 年,第六屆省議會翻新出

一套議事內規,其中之一就是透過「省政質詢辦法」之修改,明文規

定:「議員得互調質詢順序,以兩次為限,議員質詢時間亦得相互讓

借或聯合使用」;如此則促成了聯合質詢的自由應用,擴展了問政的

深度與廣度,亦即質詢權的擴充。

1980 年 12 月 29 日辦理第 2 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 當時的監委

係由台灣省省議會、臺北市議會選出,任期六年。而出身高雄縣的尤

清,取得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後返國不久,正逢美麗島事件大

審,尤清成為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曾彩金,2006:49)。邱連輝

Page 9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5

首先跳出來支持尤清競選,只需 5 票即可當選。傳聞當時一票 500 萬

元,吳○文說:

省議員那一票若投給國民黨籍監委,最低價是 500 萬,民國 69 年

那時候可以買好幾棟房子,國民黨知道邱連輝帶頭支持尤清,蔣

經國就派一位將軍到邱連輝家裡,帶著大皮箱的鈔票,那時最大

面額是 100 元,兩大箱拿到他家裡,別人是一票是 500 萬,邱連

輝那時講,他那一票不知是兩千萬還是三千萬,國民黨知道:只要

邱連輝打死的話,不起帶頭作用,其他人就鳥獸散了,整個運作

是邱連輝在帶頭。(A20111013)

邱連輝說:「我們黨外省議員分成兩個路線,我們五個人支持尤

清,另一派由蔡介雄運作。我們五個人用清清白白的選舉贏得了這一

場的選戰,讓尤清不費分文當選監察委員,當時就流傳『沒有邱連輝

就沒有尤清』的話。尤清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黨外監察委員。」(曾

彩金,2006:49)五位省議員分別是余陳月瑛、周滄淵、傅文政、何

春木與邱連輝,被譽為「五君子」。邱連輝認為「這是黨外用自己的

力量不用花一毛錢,也不用抽籤得的成功選舉。」(曾彩金,2006:

50)一年之後,邱連輝在競選縣長的文宣上特別提及此事:「回想去

年監察委員選舉,曾經有人以四百萬元收買我的一票。為了澄清政治

風氣,保存一點正氣,我毅然拒絕,一文不取地支持尤清當選。」(曾

彩金,2006:59)

對此,邱連輝在口述歷史訪談中也說明自己的立場:「投票之前

我也受了很大的壓力,就是鄉親要我支持林亮雲先生8,但是我告訴他

們,我有黨外的立場,他送來一隻手錶,我委婉說明並請亮雲先生諒 8 林亮雲先生係新埤客家人,曾任臺灣省議會第三、四屆議員兼國民黨黨團書記

長、增額監察委員,為台灣早期客家政治菁英,邱連輝競選第五屆省議員時,

林亮雲曾帶著邱連輝到各地客庄拜票。

Page 9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6

解。在第一次競選時是亮雲哥帶著我跑全縣拉票,但是現在兩人的理

念不同,立場也不同。第二任時林先生是支持賴志榮,因此兩人已是

南轅北轍,所以我當面講明了票不會給他,請他諒解。」(曾彩金,

2006:50)

馮○春說他最佩服邱連輝的兩件事,一是參與橋頭示威遊行,第

二就是支持尤清選監委:「監察委員選舉,邱連輝支持尤清出來,那

時監委一票是好幾百萬元,他們五人同時無條件把票投給尤清,是很

了不起的。」(E20120918)

抗拒龐大利益,將尤清推上首位黨外監委的位子,邱連輝所代

表的政治清流於當時的政治風氣中傳為佳話,也因此獲得極高的評

價,使其政治聲望攻頂,成為轉戰屏東縣長選舉的雄厚資本。也由此

可知,此時屏東黨外人士的政治意識已凌駕族群意識,埋下政治認同

的種籽。

第四節 參與縣長選舉

從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來看,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幾成標竿,

國民黨大規模的鎮壓手段並沒有使黨外勢力消聲匿跡,中央研究院社

會學者湯志傑在〈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

件之發生〉(2007:71-128)一文中指出,黨外自1975年逐漸成形以來,

一直處於擴張階段,國民黨推動的派系替代過程,讓黨外在1977年選

舉中的席次大幅成長,因而改變了國民黨、地方派系與黨外三方賽局

的結構。但,1978年底,台、美斷交,國民黨宣告停止選舉,黨外感

到榮景中挫,在此關鍵時刻,國民黨突然改變原來鎖定的逮捕對象黃

順興改抓余登發,原意在警告黨外勿輕舉妄動,不料遭黨外解讀為全

面鎮壓的開始,並決定冒險利用社會/互動的差異進行公開示威,國

Page 9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7

民黨在顧慮下未採取鎮壓行為,卻使黨外解讀為成功突破戒嚴令,群

眾運動成為日後選項。雙方對峙逐步升高,當「象徵性的」權力已無

法嚇阻黨外和群眾,國民黨只得以訴諸直接的武力鎮壓,避免引發政

權倒台的骨牌效應。最後演變成「勢不可免的衝突」。 王御風(2010:199)也指出,在國際壓力下,美麗島軍法大審

被迫公開,讓許多人了解這些「叛亂犯」的想法與政府宣傳有出入,

而美麗島中間分子,如施明德、呂秀蓮、陳菊、姚嘉文等人雖然都入

獄,但其家人(如姚嘉文妻周清玉)及辯護律師(如陳水扁、謝長廷)

都在 1980年及隔年的選舉中延續黨外香火,且戰鬥力更強。換言之,

美麗島辯護律師尤清、陳水扁、謝長廷、張俊雄等人的投入,形同新

血的加入,使黨外運動更加鮮活有力;而在美麗島事件中倖免於牢獄

之災的邱連輝持續參與全國黨外運動,而意外發生的林宅血案更激起

台灣人民對林義雄及多數黨外人士的無限同情,社會大眾對黨外人士

開始改觀。

政治學者李筱峰(2005:7)曾撰文指出,這次黨外競選的過程

與成果,為黨外民主運動注入新血,其推薦制度,也為這個無名的政

團增加了凝結效果。連台大擔任客座教授的海外學者蔡文輝也指出,

黨外在這次選舉中所表現的組織化行動、具體化領導核心,以及統一

的政治符號,已經具備「雛形政黨」的條件。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挾 112,936 票連任省議員的邱連輝決定競

選第九屆屏東縣長,這一年是 1981 年,邱連輝說:「我參選屏東縣

長有兩個因素,遠因是我第二次參選省議員(第六屆)時,一舉拿下

十一萬多票,證明我擔任省議員的角色很成功,服務勤快很得民心,

讓我競選縣長的信心大增。近因則是國民黨遷台後,客家人只有官派

的何舉帆先生當過縣長,我覺得客家人不想給人看輕,就從我們屏東

縣開始做起,內心有了這樣的想法,讓我下定決心非參選不可。」(曾

彩金,2006:54)

Page 9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8

不過,馮○春認為是「民氣可用」,促使邱連輝做了這個決定:

那時候黨外聲勢已經起來了,大家認為一直都是國民黨的人當縣

長,需要一位黨外的縣長,讓年輕人來做,邱連輝自己也很心動,

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那時地方派系有張、林兩派,國民黨提名

林派的陳恆盛,張派非常反對,因為利益沒有了,所以,張派反

過來支持邱連輝。他若是沒有張派的支持,是無法當選的。那時

黨外的聲勢還無法當選一個縣長,雖然黨外有一股力量,但這股

力量還未超過半數。當時還是買票的時代,全部用買票的。但因

為張派力量反傾向支持邱連輝,是張派暗中鼓勵他,所以他才敢

說:那就出來選。(E20120918)

由於邱連輝曾在張豐緒創立的台畜公司上班,從擔任縣議員起就

與張派維持良好情誼。而國民黨則提名林派的陳恆盛參選第九屆屏東

縣長,一閩一客、一國民黨一黨外,加上張、林兩派互鬥,使得這場

選舉衝突元素達到最高點,競爭激烈的程度也堪稱屏東縣有選舉史以

來之最;蕭新煌、黃世明(2001:483)如此形容:「1981 年的縣長

選舉,邱連輝與陳恆盛對決,掀起了閩客族群政治的糾結與屏東縣地

方派系的矛盾。」同場還加映參選爆炸的 18 位省議員,可謂盛況空

前。邱連輝說:「當年縣長候選人共有 5 位,省議員候選人則高達 18

位,真是熱鬧,到目前為止,屏東縣從來沒有那麼多人參選縣長、省

議員,可以說是『空前』,也可能『絕後』,這是實施地方自治以來

破天荒的第一次。當時爭取國民黨省議員提名的人很多,縣黨部主委

詹天性擺不平,加上為了爭取同志合作,共推陳恆盛參選縣長,又不

敢得罪有意參選的同志,導致國民黨省議員部分不敢提名,只好開放

自由競選,結果一下子跑出 14 位出來參選,再加上青年黨的黃振三、

無黨籍的作家陳英俊、縣議員羅寶珍、律師蘇貞昌,才會有 18 人競

選省議員的現象。」(曾彩金,2006:57)

Page 9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9

其中黃振三被視為屏東縣黨外政治前輩,曾以「中國青年黨」的

身份參選第五屆(1964)、第六屆(1968)縣長,與張豐緒競逐縣長

寶座,兩次得票數各為 83,591 票、88,446 票(屏東縣選舉委員會,1985:

1188-1190)。作家陳英俊即為屏東國寶級作家陳冠學,其《田園之秋》

為傳世之作。最具戲劇性的為姚嘉文的辯護律師、目前的民進黨黨主

席蘇貞昌。台大法律系畢業的蘇貞昌、律師高考及格,在台北執業十

年,1980 年 3 月加入美麗島律師團為姚嘉文辯護,聲名大譟。選前半

年,邱連輝推薦他出來參選省議員,並搭「順風車」,跟在邱連輝演

講場演講(曾彩金,2006:57)。蘇貞昌犀利的口才,充滿煽動力的

演講,吸引許多聽眾,幾乎喧賓奪主,一戰成名,選舉結果以第二高

票當選第七屆省議員,從此在政壇發光發亮。

1981 年仍是戒嚴時期,邱連輝緃然集有高知名度與高人氣,但國

民黨掌握所有黨、政、軍系統,當時沒有私辦政見會的規定,民眾要

集會得向在地派出所申請,非常麻煩。當時的競選大將潘立夫教授設

計了「小型座談會」方式,在選民屋前的禾坪(曬榖場)聚集 20 至

40 人不等的小眾,面對面談論縣政與話家常,這種方式就算警察知道

了,也無法取締。潘立夫則是座談會的主要演講者(曾彩金,2006:

56-57)。邱連輝盛讚潘立夫:「這個人的膽識實在超過常人,民國

69 年、 70 年之際,他常常載著我,陪我南北奔波,參加各縣市的黨

外民主活動,轎車馳聘於中山高速公路,而警備總部特務人員的車

子,也緊緊跟隨在後面監視,但是他蠻不在乎,一點也不畏懼。」「潘

立夫帶著我去拜訪黨外人士,可以說黨外的支持力量,大多靠著他幫

忙才能組成的。」(曾彩金,2006:56-57)

不過,國民黨仍用豐沛的黨政資源為陳恆盛輔選,縣長選戰打得

如火如荼,邱連輝除了運用「小型座談會」突破戒嚴重圍外,文宣也

成為選戰利器,其中族群議題也成攻防的重點。

國民黨印製了三幅海報文宣,一是將邱連輝陣營所印的文宣「奮

Page 10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0

起吧!屏東縣」改成「奮起吧!客家人」;二是推出「閩客大戰」的

激情漫畫;其三是用漫畫和文字暗示,若是邱連輝執掌屏東縣政府,

閩南人前往洽公時,豎耳所聽全是客家話。在政見會上,也一再強調

客家人十分團結,閩南人也應團結支持閩南人,而客家人是屏東縣的

少數民族,怎能讓少數人領導縣政。陳恆盛甚至把縣長之爭視為「福

佬」香火能否延續的決戰。意圖將縣長選戰與營造為「閩客對決」之

戰。不過,邱連輝及其幕僚對於對手陣營以族群議題為攻擊重點,經

過內部開會後決議不再反擊。「這個決議免了一場由閩客之爭惡化為

省籍之爭的危機」(蕭新煌、黃世明,2001:484)。

蕭新煌(2001:485)分析,邱連輝為了減低客家人在屏東人口

比例上的劣勢,採取凸顯黨內、外競爭的態勢,陳恆盛方面則陸續地

強調閩客間的間隙。邱連輝的作法,最後激起傳統上閩客並肩抵禦外

人的奇妙情緒;陳恆盛的策略逼得客家人更團結,這種訴諸『籍貫及

方言連屬感』的選舉策略,非但未奏效,反而逼得多數選民反感。陳

恆盛運用閩客分化的策略,事後來看,效果並不佳。

當時協助邱連輝製作文宣的人不乏老師、記者,包括《屏東週刊》

創辦人鍾○昇、新生報記者宋○光、中國時報記者葉○予、美和中學

主任黃○忠、邱○霖、吳○文老師,以及後來擔任縣府主任秘書的周

○烈。此外,文宣小組認為,競選文宣炒的越熱鬧上面越管不著,才

越會受到選民重視,因此有時也散布「耳語」。流傳最廣的「耳語」

是一句順口溜─那時自認是邱連輝「粉絲」的蘇○全(I20120720)輕

易唸出─「拿三蓋四無代誌」,當時縣長候選人共五位,國民黨提名

的陳恆盛是恆春人,屏東土地銀行經理,為林派大將,登記第三號,

邱連輝第四號。邱連輝旋風在投票前一天(11 月 13 日)達到最高點,

當天下午,邱連輝的車隊到屏東市遊行,所到之處,人潮聚集,鞭炮

聲響個不停。許多省議員候選人的車隊也緊跟在後,宣傳車上:「邱

連輝一票,XXX 一票」的喊叫聲此起彼落。到了晚間龐大的車隊及參

Page 10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1

加遊行與看熱鬧的群眾,聚集在屏東電信局前面圓環附近,可用「萬

人空巷」來形容(曾彩金,2006:63-64)。

直至今日,大型選舉造勢活動在選前一天都會聚集在屏東市電信

局圓環附近,形成一種選舉傳統。這股隨著黨外聲勢而刮起的「邱連

輝旋風」,讓邱連輝拿下 186,925 張票,陳恆盛得到 166,168 票,開

票結果顯示,除了在國民黨票倉屏東市比陳恆盛多出 5,213 票外,在

客家地區邱連輝囊括了七成三的選票。兩人在客家八鄉鎮票數如下表

(表 5-4-1):

表 5-4-1 屏東縣第九屆縣長選舉邱連輝、陳恆盛在客家鄉鎮得票數

鄉鎮別 邱連輝 陳恆盛

長治鄉 9,865 2,898

麟洛鄉 4,976 693

高樹鄉 9,007 4,895

萬巒鄉 7,635 3,593

內埔鄉 18,137 7,258

竹田鄉 7,457 2,091

新埤鄉 2,854 2,201

佳冬鄉 6,568 3,459

其他鄉鎮 120,426 139,080

合計 186,925 166,168

得票率 49.49% 43.99%

客家鄉鎮得票數 66,499 27,088

客家鄉鎮得票率 64.65% 26.33%

資料來源:屏東縣選委會(1981)。屏東縣第九屆縣長選舉各鄉鎮市投開票結果統

計表。

註:第九屆屏東縣長選舉有五位候選人,客家八鄉鎮有效票數共計 102,847 票。

Page 10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2

選舉結果,邱連輝締造了屏東縣第一位黨外縣長,也是第一位客

家籍縣長的歷史紀錄,邱連輝陣營歸納勝選原因有三:一、國民黨內

部分裂,地方派系擺不平,力量分散,讓邱連輝坐收漁翁之利。二是

訴求正確,打動人心。屏東設縣 31 年來,歷經八次縣長選舉,都是

福佬人擔任,這次政治生態的改變,讓客家人當選縣長,符合公道、

公義。三、國民黨應用組織戰,邱陣營擅長文宣戰,以文宣和耳語成

功擊潰國民黨綁樁買票效果(曾彩金,2006:66)。

前屏東縣議會議長程○水的看法則認為派系問題才是這場選戰

的輸贏關鍵:

由於邱連輝擔任省議員時聲望很受肯定,屏東的選民對國民黨沒

有繼續提名他,而提名賴志榮的時候,好像他受了委曲,轉化為

同情票,所以那一屆的省議員以最高票當選,賴志榮吊車尾也上

去了,因為國民黨全力輔選。後來邱連輝來競選縣長,就印證了

我剛才提到的,邱連輝雖然是客家人、是張派,國民黨提名的陳

恆盛是林派,由於他當時的聲望如日中天,加上張派「派性大於

黨性」,而且他以黨外身份參選,是那時選舉的風潮,另外,客家

人的票集中,不投給閩南人陳恆盛,所以統計起來,邱在客家地

區的票與陳恆盛比是 8:2,在閩南村則是 5:5 或 5:6,陳恆盛只有贏

恆春四個鄉鎮、南州、琉球和八個山地鄉而已,其他都是輸。所

以,黨外人士在屏東縣競選縣長第一個當選的是邱連輝。

(J20120825)

邱連輝擔任縣長時,程○水為縣議會副議長。兩人分屬張、林兩

派系,交情並不深。程清水是林派大將,深諳派系運作脈絡,當時全

力為同屬林派的陳恆盛輔選,卻不敵聲勢如日中天的邱連輝。不過,

在第十屆縣長選舉時,張、林兩派整合成功,合力拉下邱連輝,將施

Page 10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3

孟雄拱上縣長寶座,因此,他認為邱連輝兩次縣長選舉,成也派系、

敗也派系,為屏東縣地方派系組織運作下了最典型的註解。

第五節 施政與用人

頂著創造歷史的榮光入駐屏東縣政府,邱連輝執政之路卻阻礙重

重,包括人事任用、族群的期待、與地方派系的互動、黨國體制的牽

制…等,接踵而至的考驗,使邱連輝原本閃耀的政治光環折色不少。

壹、用人

創下黨外與客家籍「雙項」第一的邱連輝同時也背負了縣民最大

的期待上任。可惜,邱連輝第一件人事案就備受爭議,他捨棄被視為

「家臣」的林○祥,改任用妻子謝○妹的親弟弟謝○福擔任庶務股

長。涂○振清楚記得客家縣長就職當天的情景:

縣長就職日,我就感覺情況不對。就職時不是要大合照嗎?大家都

擠了上去,個個穿西裝、穿皮鞋,本來邱連輝的助選員販夫走卒

很多,都是赤誠的,那天我看到這個景象,就不想合照了,我不

喜歡這種場面。所以,你問的問題癥結在這裡;得到權勢之後,

很多蒼蠅都黏過去,靠近邱連輝的人也開始不一樣了,變成多是

穿皮鞋、穿西裝的,這不是說是非的問題,也沒有對錯,很自然

地原來那群助選員會有一種被冷落的感覺。最嚴重的就是長期幫

他管理財務、打理鰻魚事業的林○祥,林○祥的岳父是邱連輝的

親舅舅,算是內親,也很自然地,內親、外戚就形成了,這是王

朝的縮影;這些很赤誠的助選員被排擠、冷落。最明顯是林○祥,

Page 10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4

本來有意思要請他擔任縣府庶務股長,後來變成邱連輝的妻舅,

穿著西裝畢挺。這我不敢評論什麼,本來就是人性,好像是一個

縮影,很自然就形成了。(D20120926)

無疑地,從縣長就職日起,人事問題就開始浮現;原內定林○祥

庶務股長職務人事案一夕翻盤,換成了縣長夫人的親弟弟,所有輔選

大將或多或少都有不滿。涂○振說他對林求祥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抓鰻魚就是去邱家鰻魚池幫林○祥的忙,林○祥是長期

支持邱家,甚至為了兌現支票,找我調現金,可是我沒有辦法,

本來要把我唯一的土地拿去抵押貸款,但林○祥不接受,後來就

去找徐傍興董事長幫忙,他是如此忠心耿耿才會如此落寞,我是

身歷其境,感受很深。(D20120926)

馮○春也直言對此事觀感不佳:

這事是邱連輝講話不算數。林○祥是邱連輝舅舅的女婿,在青果

合作社上班,長期就是他的家臣,所有對內對外雜務都是他在處

理。所以選舉時,邱連輝曾當著助選員的面承諾,他若當選,庶

務股長就是林○祥。所以,邱連輝一當選,林○祥就將青果合作

社的工作辭掉,他的同事還送牌匾祝賀他。但人事一宣布竟然不

是他,如此一來,身旁的得力助手全部散掉了,這是『失言』(客

語,指失去誠信),這種做法是很大的敗筆。當然,原因是受他

妻子影響。新庶務股長是他太太的弟弟,她要用自己人。但事實

上選舉時,對方並未出力。這些幫你拚死拚活的人比不上沒出力

的人,令人寒心。(E20120918)

Page 10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5

對於林○祥人事案大翻盤,黃○忠也說:

邱連輝當時確實要讓林○祥擔任庶務股長,後來可能是謝○福跟

他姐姐謝○妹講,兩人都是邱家的親戚,謝○福搶著要做,最後

邱連輝沒有堅持到底,變成謝○妹『得勝』, 這一點是他不對,

沒有堅持,所有人都知道,必須林○祥才能輔佐他,謝○福不行。

一直以來也是林○祥幫忙邱家打理內外。(C20121016)

連得稱呼謝○福「小舅舅」的吳○文都認為,這是「最敗筆」之

處,影響所及就是連帶坐實謝○妹「垂簾聽政」的傳聞。吳○文說:

縣長一上任發佈謝○福的人事命令,國民黨一逮到機會就攻擊

了,說用「小舅子」當庶務股長9,這很難聽,他從台北回來,在

外總是西裝畢挺,予人觀感不佳,所以不止國民黨很討厭謝○福,

連邱連輝的兄弟(班底)都不喜歡他,還給他取一個綽號「modle」。

所以,罵謝○福順便罵謝○妹,光講這個就夠了。(A20111013)

宋○光平實看待此事:「邱連輝本來是認為,庶務股長職務沒了,

過一陣子會另覓合適職務給林○祥,卻未當面予以安撫,當老大的人

本該如此;沒想到邱連輝得知林○祥的不滿後竟說:『細人仔打潑

賴』,過一陣子就會好,不以為意,彼此愈鬧愈僵,最後跟仇人一樣,

形同陌路。」(F20111102)

因此,儘管邱連輝的執政團隊包括主秘秘書周振烈、計劃室主任

鍾振昇均為一時之選,同時破例任用高雄縣人邱汝娜擔任社會科長,

為屏東縣政府首位一級女性主管;拔擢黃美照升任支付課長,為屏東

縣政府首位二級主管;重用多位女性擔任二級主管等,就「性別平等」 9 屏東縣政府庶務股長職務,必須具備公務人員資格,但謝○福未具公務人員任用

資格,故正確稱為「代理庶務股長」。

Page 10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6

而言是一大突破,卻少有人提及。反而是「用自己小舅子」的罵名就

這樣跟了邱連輝四年,非但成為國民黨陣營抨擊的箭靶,間接引發邱

連輝支持者的不滿情緒,也讓謝○妹「垂簾聽政」的傳聞甚囂塵上,

埋下四年後邱連輝尋求連任的致命傷之一。

貳、施政

邱連輝一上任就把縣長室從二樓搬至一樓,讓每位縣民都直接可

到縣長室找縣長,展現親民作風,同時強調清廉執政,自認「凡事躬

親」、「人事任用破除情面」、「不分閩客、唯才適用」、「行政革

新」等施政理念和作為(曾彩金,2006:69-73)。然而,府會關係緊

張卻是事實,在黨國體制下,邱連輝以黨外身份入主縣府,既是突破,

也同時考驗黨外人士的執政智慧。

邱連輝說:「當時郭廷才擔任議長,縣政府與縣議會之的關係很

不好,尤其黨外縣長與國民黨主控的議會本來就不容易協調,而郭議

長好像要報選舉一箭之仇似的,凡事都採取杯葛的作法。」(曾彩金,

2006:74)

另外,屏東縣為農業縣,稅收不足,財政困難,而「中央和省府

不願和我這位黨外縣長配合,也是政見無法實現的原因之一。」邱連

輝強調(曾彩金,2006:80)。邱連輝本人自承縣長任內留下的遺憾,

包括爭取大鵬灣開發未果、遷建行政中心到屏東農業改良場未獲支

持、綜合體育場未能興建、豐田汽車廠設廠胎死腹中、開闢沿山公路

未成…等(曾彩金,2006:80-82),縣內無重大建設,選民自然無法

看到執政績效。成敗論英雄,四年後連任落敗的事實,直接或間接地

反映了執政是否被選民所接受。

關於邱連輝在縣長任內無重大建樹,當時擔任屏東縣議會副議長

的程○水持平觀之,認為是「巧婦難無米之炊」:

Page 10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7

就我來看,這關係到屏東縣的財政。行政首長要對地方建設有所

發揮,必須要有資源─經費,歷任縣長在地方的發揮,就我看來

都差不多,大同小異,因為「巧婦難無米之炊」。縣府稅收連付基

本的薪水都不夠了,都得向上級要補助,地方建設部分,歷屆縣

長從柯文福開始,經邱連輝、施孟雄、伍澤元,以此往下推都差

不多,真要講,屏東縣硬體建設部分,反而是伍澤元手中比較看

得到,其他都差不多,但伍澤元也沒做完任期。(J20120825)

謝○堂也點出「縣長難為」之處:

第一,他當上縣長後,欠人家很多選舉債,但是僧多粥少,支持

他的人很多,職位很少,而且多是求官、不是做事,大家對他期

望很大,但求一官半職。第二,他跟縣府員工也處得不好,縣府

員工對邱縣長也很有意見。第三,要連任時,派系差不多都走光

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嘛!(K20120924)

宋○光、張○結都有類似看法,「國民黨一定不會讓黨外縣長好

過!」(F20120528),那時宋○光任《台灣新生報》記者,但未跑

府會新聞,觀察各家媒體對縣長邱連輝的報導發現:

實際上邱連輝很想有作為,但是國民黨傾全力扯他後腿,大半媒

體也全力醜化他,例如他用了一位客家人,媒體就報導說,客家

人雞犬升天,議會全力杯葛他,邱連輝處處受肘,處處被牽制,

可說有志難伸,這個縣長做得蠻辛苦的。國民黨幾乎是傾巢而出

對付他:議會、媒體全力攻他。(F20120528)

Page 10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8

張○結說:「說真的,每一個人都一樣,當縣長要表現非常好,

都比較難,第一、沒有經費,第二、執政者都容易被批評,這是一定

的。」(H20120808)

從脫黨到當選縣長一路相陪的「競選功臣」黃○忠最後沒有跟著

邱連輝進入縣府,而是考上校長遠赴花蓮秀林國中就任,離開前送老

戰友邱連輝一句話:

阿輝哥,你要記住:如果你只想要做四年縣長,你就會做八年;

若你一直想做八年,你就只會做四年。只要抱持著只做四年的想

法,這個縣長會做的非常漂亮,那就有八年縣長可當,如果想做

八年縣長,為討好選民而當「全民縣長」,那麼就只能做四年而

已。(C20121016)

這番話不幸言中,而邱連輝縣長就職稿還是黃○忠操刀的。黃○

忠認為:「若這四年有建設、行政效率好,就有八年。可惜被旁邊一

群人搞垮了,這表示用人不當,團隊做事不積極,政績無法凸顯,與

過去歷任縣長沒有明顯不同,是不是客家縣長不重要,重要的是『政

績』,把屏東的環境變好、觀光弄好,國民黨有沒有資源是其次,你

自己本身有沒有做好才是關鍵。」(C20121016)

黃○忠說:「他上任八個月後,教師考核成績表出來後,署名還

是前任縣長柯文福的用印,邱連輝氣死了,要求『連坐處分』,教育

局從局長以下有七、八個人將被記過處分,當時有人透過縣長夫人試

圖『緩頰』,邱連輝說:『誰再講這件事,就再加重處分!』」

(C20121016)。被人請託說情的黃○忠前往縣府找到邱連輝。「我

一下飛機立刻趕到縣長室找阿輝哥,整整等了一個小時,趁著無人我

才開口:『阿輝哥,我今天不是來求情的,而是就事論事,連坐處分

是錯的,第一、你不是國王,是民選縣長,第二、應該查清楚事情來

Page 10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9

龍去脈,懲處要分明。第三、要給當事人申覆機會,了解其申覆理由。』

就算軍令如山,也得『令』得正,不正、無法服人。」(C20121016)

邱連輝聽下勸,最後查明每個層級的簽呈都沒有問題,是該業務

承辦人員的疏失,僅處分承辦員了事。但黃○忠從這件事看出:「邱

連輝被寵壞了!身邊沒有敢講真話的人。」(C20121016)其實更凸

顯出用人不當導致壯志難伸!

資深媒體人、也是客家子弟李旺台在邱連輝上任 10 個月後,應

邀為《聯合月刊》寫〈地方政治人物風雲鑑〉,他對時任縣長、從政

20 多年的邱連輝觀察如下:

他廿多年來在政壇的成長過程,已為世人提供了豐富的觀察資

料,簡單歸納起來,有下列三大特色:一、行政取向而不是政治

取向。這可能與他出身農家,從小務農到大有關,也可能與客家

人堅毅務實的傳統有關。他當縣長,更加顯示出他那屬於「廠長」

的而不屬於「總經理」的特質。二、人際關係取向而不是意識型

態取向。這可能與在地方政壇打滾太早太久有關。以截然二分的

黨內外或左右派的意識觀點評斷他或期待他,尚會失誤。三、喜

劇演員取向而不是悲劇英雄取向。綜觀他的從政歷史,每一階段

的向前躍進,都處身於最有利的客觀情勢中,都站在最順風或最

上風處。張派在屏東趾高氣揚的時候,他由鄉長而縣議員而省議

員,一帆風順;黨外風潮汹湧澎湃之時,他被迫脫黨,由一個全

縣性的省議員變成全省性的省議員,再以客家人『少數民族』的

底子,當選為縣長,空前絕後。這種歷程,應歸因於他的機運特

佳,也可能是他極識時務的結果。(李旺台,1982:46)

李旺台的這番評論或許過於武斷,對邱連輝上任十個月即下評判

或也過早,卻點出邱連輝雖坐上縣長寶座,執政評價並不高的事實,

Page 11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0

也回應邱連輝長期幕僚邱○霖的看法:「邱連輝不適合當行政首長,

比較適合當民意代表。」(B20121012)處在黨政一體的政治背景下,

縣民觀看身為「黨外縣長」的邱連輝,對其政治作為定有更高的期許

與期待,但林○祥事件未能設好停損點,導致「人不和」;而缺乏黨

國資源挹注,府會關係緊張,造成「政不通」,確實有志也難伸。然

而,邱連輝的政治身段不夠柔軟和圓融,似乎也是受「儒化」思想影

響的客家族群共同通病。

參、插手農會選舉,得罪張派

還有一鮮為人知的事件造成邱連輝與張派間隙漸生,馮○春、張

○結均點出邱連輝曾插手「鄉鎮農會選舉」事件,尤其是派系對立幾

乎火水不容的萬丹鄉農會選舉,並被人拍照存證,造成張派對邱連輝

極度不諒解,在下一屆縣長選舉中回頭支持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讓

國民黨成功整合張、林兩派,而奪回執政權。

馮○春認為,邱連輝能當選縣長靠張派大力支持:

結果他當選之後,剛好遇到農會改組,他竟然去支持林派的人。

當時萬丹有南、北兩派,南派屬張派,北派屬林派,他去跟北派

的人密談,結果被人拍到照片。當時派系是誓不兩立的兩股勢力,

南派一反,張派人馬就崩盤了。張派認為:選舉時我們幫忙你,

結果你當選卻去幫敵方,引起很大的反感。(E20120918)

長期跑政治新聞的張○結也認為邱連輝插手農會選舉等於犯了

大忌:「他叫人去參與農會系統的選舉,譬如說:某某農會總幹事是

國民黨的人,他想叫別人出來,想辦法把總幹事拉下來,可以大權在

握,所以支持另一人出來跟現任總幹事對打,這樣就得罪一堆人了。

Page 11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1

那時很多農會,我忘了有那幾個農會,他都叫人出來競選,農會在地

方聲勢如日中天,那時的農會有錢,農會除了總幹事,還有理事、監

事、農會代表、小組長等,這些都是買票的脈絡,就是他們的椿腳啊,

所以得罪農會就是不應該,你要得罪也要不落痕跡,按步就班,但邱

連輝很明顯地插手農會。」(H20120808)

綜觀邱連輝縣長任內至少有幾個因素造成連任包袱,第一、黨政

一體,施政受肘:在以黨領政時期,國民黨為奪回政權,傾全力壓制,

府會關係觸礁,施政窒礙難行;吳○文(A20121009)表示,即便邱

連輝當縣長,國民黨屏東縣黨部主委召集開會,縣府局科室主管都跑

回縣黨部與會。就連縣議會議長也是聽命於縣黨部主委,要求議員修

理誰就修理誰。第二、族群關係/操弄:「客家」成為原罪,邱連輝

本身是客家人,自然與客家鄉親較為熟識,加上客家族群服務於公教

的比例頗高,聘用或升任客家人士容易招致「只照顧客家人」的批評,

「客家人的縣長」耳語不斷。第三、媒體操控:國民黨仍掌控多數媒

體,在媒體長期醜化下,邱連輝「神話」漸漸破滅!第四、地方派系:

邱連輝因插手農會選舉,祕密支持林派人士,失去張派信任,張派不

再支持邱連輝連任。

第六節 地方派系與縣長選舉

隨著屏東縣第十屆縣長選舉的到來,邱連輝自然是要尋求連任,

而國民黨在評估後確定提名時任屏東縣政府建設局長施孟雄;施孟雄

為留學荷蘭的工程碩士,原為高雄港務局工程師,張豐緒縣長時代,

因具河海工程專長經邱連輝推薦返回故鄉屏東縣擔任縣政府建設局

長(曾彩金,2006:90)。施孟雄的形象清新、專業突顯,雖然缺乏

Page 11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2

政治經歷,卻也因是一張白紙,無任何包袱而被張、林兩派人士接受,

這也是施孟雄最後勝選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派系成功整合

(J20120825)。

國民黨在屏東縣自 1981 年縣長一役失守後,為奪回江山自是念

茲在茲,因此選前就利用豐富的政黨資源,企圖削弱邱連輝的實力。

同是客家人的溫興春校長與《中華日報》10記者邱○雄皆遭到調職。

邱連輝在口述歷史中提及:「省立潮州高中校長溫興春甫於民國 73 年

2 月 6 日上任,次年 2 月即被調往雲林縣北港農工職校服務,引起教

育界一片譁然,國民黨省黨部斧 鑿 斑斑的運作太過明顯。…教育廳

全無章法,為政治服務,又一明證。」(曾彩金,2006:85)邱連輝

認為,此一調動命令始於國民黨誤以為高樹鄉籍的溫興春是他在潮州

地區的大樁腳,實際上溫校長是忠貞的國民黨中堅份子,不可能支持

他。

另外,邱連輝也指控「政治介入媒體」,肇因為《中華日報》駐

屏東記者邱○雄在縣長選舉投票日之前兩個月,突然被調往嘉義,選

戰結束又調回屏東。邱連輝說:「這項調動,也是黨部防備邱記者幫

我的忙,怕他全力支持我,其實這是省黨部最荒誕的一著棋。蓋《中

華日報》係黨部,而邱記者是政工幹校畢業,平日具有強烈的黨國意

識,百分之百不可能替我拉票。由這件調動案看出,國民黨還是信不

過他自己訓練出來的幹部同志。」(曾彩金,2006:86)

事實是邱○雄被調回台南總社,確實是國民黨的動作。至於當年

被莫名調回《中華日報》總社的邱○雄,回憶曾有的經歷時,還原當

時的感受:

10 《中華日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直屬刊物。1948 年 2 月 20 日起,於

臺北市發行「北版」。1951 年起總社遷移至臺北市,總社下轄「南社」、 「北社」

兩單位。自 1987 年 10 月 1 日起,南北兩社合併營業。《中華日報》與《臺灣新生

報》、《和平日報》鼎足而三,同為戰後初期大型的官營報紙。參看「中華百科全

書」網站。2012/12/20 取自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74。

Page 11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3

這個人事令之前沒有正式公文,就是電話通知,以往《中華日報》

所有人事調動都有公文為憑。報到之後,遇到一位內勤記者,對

方跟我聊天後就說:『很奇怪,你被調到這裡是不是有人檢舉你?』

據他所知,有人剪我以前寫的新聞資料送上去,說我寫屏東縣政

府的新聞太多,並認為我是邱連輝競選連任的文宣策劃人,而且

又是客家人、同姓邱,所以暫時要我回台南來避風頭。當天我找

到報社副社長,副社長跟我解釋是希望我到採訪組歷練一段時

間,於是我就開始採訪台南市新聞。…約三個月後,我跟當初互

調的記者又調回來,12 月 1 日就回到屏東上班。(G20120627)

邱○雄的經歷驗證了黨政一體的運作事實,《中華日報》為黨報,

黨中央站在選舉考量刻意調動報社內部人事;由此可知國民黨為奪回

屏東縣執政權,可說傾盡全力。不過,從報社長官未加以刁難來看,

報社是奉命行事,因此邱○雄也體諒其做法:

整件事情,我認為報社這樣的安排是好意,因為我是客家人又姓

邱,難免會比較維護客家人,為了保護我,暫時避個風頭,事後

我並沒有去渲染這件事;而且我寫新聞態度是公、私分明,該寫

就寫、不該寫就不會寫,所以,報社對我一直信任,才要我避風

頭,那一年考績也是甲等。(G20120627)

邱○雄推測,國民黨屏東縣黨部會誤會他另一原因,就是邱連輝

就任縣長後,逢新聞股長出缺,因為本身通過乙等特考,具有公務人

員任用資格,所以當時邱連輝請國民黨屏東縣新聞黨部主委王○士等

人推薦適合的記者人選,大家一致推薦他,邱連輝便透過他人徵詢其

意願,不過,邱○雄在考量年資未能累計且既有薪資不輸給公務員之

後,決定留仍在《中華日報》。

Page 11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4

事後,鍾○昇創辦的《屏東週刊》,以「邱連輝三顧茅廬邱○雄」

為題,披露我婉拒新聞股長職務一事,可能因此造成國民黨的誤

會。(G20120627)

這場選前就暗潮洶湧的縣長之役,經過激烈廝殺,選舉結果在

1985 年 11 月 16 日揭曉,施孟雄大勝邱連輝 66,620 票(表 5-6-1);根

據邱○霖的仔細比對,發現邱連輝在客家八鄉鎮的得票比例從上次的

七成三掉到約六成五。

表 5-6-1 屏東縣第十屆縣長選舉邱連輝、施孟雄客家鄉鎮得票數

鄉鎮別 邱連輝(上屆得票數) 施孟雄(上屆陳恆盛得票數)

長治鄉 9,699(9,865) 4,345(2,898)

麟洛鄉 4,936(4,976) 1,160( 693)

高樹鄉 7,603(9,007) 7,055(4,895)

萬巒鄉 7,561(7,635) 4,675(3,593)

內埔鄉 18,762(18,137) 11,522(7,258)

竹田鄉 7,125(7,457) 3,078(2,091)

新埤鄉 3,023(2,854) 2,781(2,201)

佳冬鄉 5,107(6,568) 6,989(3,459)

其他鄉鎮 105,065(120,426) 193,896(139,080)

合計 168,881(186,925) 235,501(166,168)

得票率 41.76%(49.49%) 58.24%(43.99%)

客家鄉鎮得票數 63,816 (66,499) 41,605 (27,088)

客家鄉鎮得票率 60.53%(64.65%) 39.47%(26.33%)

資料來源:屏東縣選委會(1985)。台灣省第十屆縣長選舉屏東縣投開票結果統

計表;屏東縣選委會(1981)。屏東縣第九屆縣長選舉各鄉鎮市投開票結果

統計表。

Page 11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5

邱連輝分析這場選舉時認為「連任失利是非罪之戰」,選前除了

上述政治黑手污染教育、政治介入媒體外,國民黨監視競選總部、 嚴

格管控黨工,以及最重要的是「張、林兩派整合成功」,令邱連輝腹

背受敵。事後檢討敗選原因,歸結有四:一、是國民黨分化挑撥成功:

國民黨在閩南地區造謠說,縣政府已成了客家同鄉會,只會照顧客家

人,專門提拔客家人,邱連輝看不起你們閩南人;在客家地區則說,

邱連輝只會聘任閩南人,同為客家人,他根本沒有照顧你們。二、「國

防事業共同戶」發揮大作用:「這個國防事業共同戶」的選區是全省

性的,隨時可以機動遷移到各縣市,這是戒嚴時期的產業,也鑽戶籍

法漏洞的作法。三、國民黨強棒出擊:學經歷俱佳的施孟雄是屏東市

人,屏東市是本縣大票倉,使邱連輝票源大失血。四、天時地利人和

樣樣不足:上級補助款不多,政績有限,與屏東縣議會關係劍拔弩張,

大肆渲染收紅包,用人政策等不實傳言(曾彩金,2006:85-89)。

開票當天,邱連輝也展現風度,呼籲支持者冷靜,不要盲目衝動,

以免國民黨秋後算帳,指他煽動群眾暴動,更不利屏東縣民主政治發

展。「我覺得輸了就要認輸,雖然只擔任一屆縣長,但是我行事坦蕩,

光明磊落,任何選舉期間的汙衊,日後一定會還我清白,我自信自己

是一個能令人懷念的縣長。」(曾彩金,2006:91)邱連輝如是說。

從國民黨角度來看屏東縣「收復失土」的關鍵,謝○堂和程○水

有不同的切入點,謝○堂說:

我個人的看法是:他跟縣議員之間溝通不良,府會關係沒有弄好,

搞得非常不融洽。那時議長是郭○才、副縣長是程○水。所以,

他要連任,很多的困難在這裡。這是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縣議員在地方上各有自己的人馬,加上鄉鎮長當時對施孟雄的印

象非常好,因為他當了九年的建設局長,對地方的建設大小事都

Page 11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6

親自參與,施孟雄在柯文福縣長時代就回到屏東縣府,直到邱連

輝當縣長仍當局長,所以到鄉鎮大大小小的人都認識他,也頗為

認同他。邱連輝連任失敗的原因,第一是與議會關係沒有搞好,

第二是競選對手施孟雄的本身條件非常好,形象清新,做人隨和,

沒有架子,加上他是孤兒寡母,同情的人也很多。(K20120924)

程○水則認為當民代與行政首長不同,邱連輝在省議員時期有很

好的聲望,但施政直接面對縣民,加上財政受制於中央,自然使縣民

對他當縣長的表現有很大的落差,他說:

屏東縣幅員遼闊、經費卻有限,人民需求又多,所以,讓屏東縣

民的感覺是:邱連輝跟擔任省議員時的落差太大了…。而那時跟

他挑戰的是他的建設局長施孟雄,因為他四年任內在硬體建設方

面都沒什麼看頭,施孟雄又是建設專才,縣民又抱著新的希望。

施孟雄競選主軸就是塑造他的形象是「孝子」與「建設專才」,這

在邱連輝都是弱項。(J20120825)

曾參與兩次縣長文宣的吳○文(A20111013)與宋○光卻不約而同

地指出:「選前就知道會輸!」吳○文認為:「最大的致命傷是操弄族

群。國民黨在閩南地區放話說「怎麼可以讓客家人做咱們縣長?」就

夠了,又說邱連輝只栽培客家人。第二致命傷是醜化個人,攻擊邱連

輝用自己的小舅子當機要秘書(庶務股長)、他老婆「垂簾聽政」,但

他們有抓到謝○福貪污或是謝○妹有收紅包嗎?」(A20121009)

宋○光也說:「對於邱連輝第二次選縣長,我們也評估連任有困

難;邱連輝上任之後,一有國民黨議員一直扯後腿,二有媒體經常惡

意醜化他,包括他的施政與用人。」(F20111102)

Page 11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7

綜合受訪者所言,邱連輝連任之路吞下敗戰的原因歸納有四:

一、用人不當:林○祥事件造成邱連輝與「死忠班底」交惡或漸行漸

遠。二、國民黨成功整合地方派系:邱連輝插手農會選舉得罪張派人

士,張派與林派攜手合作力挺施孟雄。三、黨政一體牽制:府會關係

長期緊繃,執政難以施展。四、族群操弄:國民黨在閩南地區釋放邱

連輝「重用客家人」的耳語。五、國民黨控制媒體:部分媒體刻意醜

化,邱連輝百口莫辯。縣長連任失利成為邱連輝從政生涯惟一敗選紀

錄。

邱連輝陣營歸納敗選原因時,特別提出「族群操弄」議題,事實

上,在這兩屆縣長選舉期間,國民黨為爭取勝算,均曾操作族群議題;

反觀邱連輝陣營皆刻意淡化處理,主要係客家人在屏東僅佔五分之一

人口數,操作族群議題對邱的選情未必有利。

分析邱連輝在第九屆、十屆在客家鄉鎮的得票數與得票率發現,

邱在兩次縣長選舉中分別拿到約六成五(66,499 票)、六成(63,816

票)的客家選票,而陳恆盛與孟雄各自取得約二成六(27,088 票)、

四成(41,605 票)的客家選票。換言之,邱連輝這次較僅前次少了 2,683

票,但施孟雄卻以比上屆陳恆盛多出 14,517 票,唯從兩人的得票率發

現,邱連輝來自客家鄉鎮的支持比例並未減少太多,但施孟雄卻遠比

陳恆盛更能吸票。一來一往的消長,顯示了族群議題在前一次選舉中

非但未發酵,反讓陳恆盛中箭落馬;但在這一次的選舉中,施孟雄不

僅在客家地區拓展不少票源,其他鄉鎮足足多出 54,816 票,邱連輝在

其他鄉鎮則比前次少掉 15,316 票。

國民黨在兩屆縣長選戰中,兩度操作族群議題,但前次失利,第

二次卻能順利「光復」屏東縣,雖未必是勝選主因,卻由此可知,族

群議題可載舟亦可覆舟,候選人本身是否為選民接受才最重要,特別

是擁有執政包袱的邱連輝,終不敵種種不利因素,只能接受敗選結果。

Page 11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8

第六章 從地方到國會時期的邱連輝(1986~1995)

第一節 凝聚地方黨外勢力

邱連輝在第九屆縣長卸任之後,時任省府主席的邱創煥禮聘其擔

任省府顧問兼訴願會主委。猶記邱連輝在擔任縣長時期曾為支持 14

位省議員抗議省府委員超額編制辭職事件而跟進請辭,因此,這項職

務的邀約,政治敏感度極高,邱連輝特別解釋:「當時我從兩方面思

考:一如不接受,是否會被認為『無能力勝任』?二、我如果答應了,

正好印證了選舉前『落選會被安排職位』的耳語。」(曾彩金,2006:

91)

不過,邱連輝身邊幕僚或支持者多半反對他接任新職,畢竟這是

國民黨髙層的安撫策略,「招安」意圖明顯。馮○春就是力勸邱連輝

的人士之一,馮○春(E20120918)說,當時即有人質疑邱連輝,說

國民黨手一招,你就去了,那有黨外的骨氣?邱連輝卻認為從政就要

拿得起放得下,能進能退,這時候迀迴前進,除了能除掉國民黨的戒

心,也可以厚植實力,以圖東山再起。邱連輝向支持者強調,他不會

被「收編」,同時向邱創煥提出兩個條件:一。不強迫加入國民黨,

二、若感覺不合,隨時可以辭職。邱創煥一口答應,顯然是「上級有

交代」(曾彩金,2006:91)。只是此一說法,顯然無法說服週遭支持

者。馮○春說:「就身邊的我們來看這件事,那時他就是『變節』!

令我們感到很痛苦。」(E20120918)

1989 年 6 月 3 日所出版的《戰鬪時代》週刊,以<邱創煥「招安」

邱連輝的往事>為題的報導中,曾對此一往事有詳盡描述:

Page 11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9

即在邱連輝競選蟬連屏東縣長失敗後,時任台灣省主席的邱創煥

派人與邱連輝接頭,表示願意「納賢」,聘邱連輝擔任省府委員兼

訴願會主委。起初邱連輝未置可否,也未拒絕,當邱創煥再度派

人接洽並以「同宗」之誼現「誠意」時,邱連輝就心動了。並提

出兩條件:一是進入省府不加入國民黨;二是任省府訴願會主委

會,秘書由他親自挑選,且走馬上任時間須在農曆年後。邱創煥

一聽,大喜過望,在他認為兩條件都不算是「條件」。於是邱連輝

在 75 年 2 月走馬上任,進入國民黨體系當起官員。他對左右及黨

外陣營的解釋是:「黨外人士一向沒有歷練的機會,國民黨既然願

意放出權利,黨外人士也應該加入珍惜。」當時屏東的黨外人士

及支持者有很多人反對他,並批評邱連輝背叛自己的理念,邱連

輝表示,既然他開出的條件省政府能夠履行,他就沒有反悔的餘

地。邱連輝也信誓旦旦表示,一旦他進入省政府工作,年底他將

不可能再參加任何公職選舉。然而數月後,邱連輝卻發現台灣省

訴願會主委的職務只是塊「雞肋」,遂「堅辭」同宗邱創煥的挽留,

成最短命的訴願會主委。(戰鬪時代週刊,1989:17)

1986 年 2 月邱連輝前往省政府履新,不過,他對黨外事務的推動

並未停止。1984 年 5 月 11 日,由黨外人士組成的「黨外公職人員公

共政策研究會」(簡稱「黨外公政會」)在台北成立,一度被執政當局

視為違法組織,要求解散或更改名稱登記。後來在野人士想在各縣市

成立「黨外公政會」分會,1986 年 3 月,包括馮○春在內的屏東黨外

人士要求邱連輝出面組成「黨外公政會屏東分會」,會址就設在邱連

輝家中,並公推邱連輝擔任理事長,邱連輝也因此被稱民進黨先驅(曾

彩金,2006:92)。當年屏東農權運動健將馮○春的看法是:「屏東縣

在黨外時代是全台灣最激進的群眾,當時還有潘立夫領導的『人權運

動屏東聯誼會』,最激進的就在屏東。」(E20120918)。

Page 12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0

吳○文說:「黨外後援會,會址設在邱連輝家裡。所以那地方是

民主聖地,後來成立黨外公政會,也是在邱連輝家裡…民進黨組黨是

在 1986 年底,次年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成立,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是全國

第二個成立的地方黨部,…當時黨部也是設在邱連輝家裡,所以邱連

輝在屏東縣對黨外和民進黨的貢獻,…從黨外後援會、黨外公政會到

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成立,都在邱連輝家裡。」(A20111013)

從黨外公政會起,邱連輝就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參與的客家

人比閩南人多,當時除了請吳○文當助理協助聯絡外,還有一些不願

具名的國民黨員主動協助,他們多是不滿國民黨所做所為而偷偷幫忙

(曾彩金,2006:93)。事實上,在一黨獨大時期,許多菁英份子都

具國民黨籍,包括邱連輝早期的班底黃○忠、涂○振、邱○霖等人均

為國民黨籍。然而,早在黨外公政會成立之前,邱連輝在自宅即已成

立「黨外後援會」,推薦利國亮、鍾文中、劉南松、曾勳任、蕭長德、

黃文宏、涂冬和七人參選第十一屆縣議員選舉(選舉日期是 1986 年 2

月 1 日),並成立聯合服務處,同時在鄭成功廟旁辦理說明會,向選

民推薦七位候選人,積極助選。該次選舉結果有涂冬和、曾勳任、鍾

文中、黃文宏等幾位客家人當選(曾彩金,2006:93)。顯見當時黨

外意識在屏東漸漸茁壯,而邱連輝在黨外具有一定的聲望與份量,領

導後輩。

視邱連輝為政治前輩的蘇○全形容:「他的確是一位非常不簡單的

政治人物,在那個戒嚴時期,談論黨外還是會被抓的年代,大家彼此

間的信任、感情的連繫很重要,身為政治前輩如何照顧年輕的政治新

人,使其不受到政治上的壓迫,我覺得:他蠻盡到一個大家長的責任。」

(I20120720)

客家文學家鍾鐵民(1991:48)曾反思所謂的「客家精神」,他

寫道:「客家人過分強調勤勉的特性,結果往往是過份注重現實生活,

所有的活動都是了『生產』一個目的。」梁榮茂(1993:46)也感嘆

Page 12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1

客家人係弱小族群,經濟力差,「但求謀生都已不易,那有餘力做其

他的事情?」。馮○春(E20120918)也說:「客家人窮怕了!」邱連

輝卸下縣長職務後,無公職在身,其接受省府職務的動機,或可解釋

為「增加政治歷練」,也有一個不好言說的重要因素─經濟上的安全

考量,邱家畢竟非富賈之家,邱連輝從老師轉換政治跑道後,一直有

公職在身,她的妻子也僅是國小教師,兩人育有三女一男,家庭經濟

或是邱連輝不得不妥協的理由。因此他一再強調:「不強迫入黨」,以

保持黨外的政治立場。不過,即便在省府任職,仍將自宅作為黨外聚

集地,持續參與黨外活動。身為客家政治菁英,邱連輝以其聲望和經

驗帶領或推薦後輩,凝聚出屏東黨外組織的聲勢和力量,一來栽培客

家後進,二則扮演黨外在屏東開拓者的角色。

第二節 從黨外到民進黨

1986 年 9 月 28 日,全國黨外後援會在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召開年

底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暨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黨外候選人推薦

會,雖然黨外人士早有組織新黨之議,但仍止於開會籌組階段,當天

下午朱高正突然提議在今天宣布新黨成立,立即獲得多人附議,尤清

也認為,反正政黨主張、黨章、黨綱都討論得差不多了,這個戲劇性

的發展意外催生了「民主進步黨」這個台灣第一個本土性的政黨(李

筱峰,2005:34)。邱連輝躬逢其盛,成為創黨黨員之一。

次年七月,蔣經國宣布廢除實施了 38 年的戒嚴法,使台灣政治

民主化與政黨政治的發展邁向新的階段。蕭新煌、黃世明(2001:320)

指出,解嚴是政治緊箍咒正式解除,社會力得以自主的里程碑。

1986-1987 是台灣當代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解除戒嚴11、 11 1986 年民進黨成立,隨著黨禁開放,政府為適應新的政治環境,1989 年將「非

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修正公布為「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民進黨」才

算正式取得合法地位,後因動員戡亂時期終止,1992 年更名為「人民團體法」

Page 12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2

開放黨禁,使得國民黨獨裁統治體制逐步解體,一黨獨大地位開始弱

化。

邱連輝也試圖強化民進黨在屏東的扎根工作,1987 年 6 月 27 日

民進黨屏東縣黨部在邱連輝家正式成立,邱連輝被推為第一任主任委

員,不久,就有黨員提出籌建屏東黨部辦公大樓之議,邱連輝說:「我

之所以要積極募款籌建縣黨部辦公室,主要是深深地覺得黨要壯大,

一定要有自己的基地;另一方面,我覺得國民黨黨產那麼多,幾乎都

是侵占國家的財產而來,國庫通黨庫非常不應該,民進黨標榜清廉,

應該用自己的錢來置產。」(曾彩金,2006:94)因而在屏東發動募

捐。

以興建民進黨屏東縣黨部為號召的募款餐費一共舉辦了兩次,一

次在屏東市,一次是在六堆政治精神堡壘─六堆忠義祠前覺善堂廣

場,1989 年 4 月 30 日民進黨屏東縣黨部現址大樓興建完工,也是全

國第一個擁有自己辦公室的民進黨縣黨部。如今在這棟大樓碑文上刻

的「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新建大樓經緯」中清楚記載:「以二百八十三

萬五千餘元購得建地,…以二百三十七萬五仟元發包興建。」

從黨外到民進黨,邱連輝的家都是「起源地」,民進黨屏東縣黨

部完工後,間接揭示屏東政黨政治的來臨;邱連輝之於民進黨,從他

身後覆蓋民進黨黨旗可知其地位。王金壽(2002:197)指出,民進

黨讓選民有另一種不同於國民黨和地方派系的選擇,也同時讓地方派

系人物和樁腳有叛逃國民黨的機會,例如前省議員民進黨籍邱茂男之

前就是林派的重要成員。他也直指民進黨的成立是導致屏東縣縣籍地

方派系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邱連輝因地方派系互奪鄉長寶座而開啟其參政契機,也投身縣級

派系張派而平步青雲,即便脫黨也因得自派系支持而從省議員轉戰縣

長,創造政治高峰。唯縣長連任一役時,因張、林兩派合作力挺同屬 迄今。

Page 12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3

張派的施孟雄,等於間接切斷了邱連輝與張派的關係;而邱連輝與黨

外人士催生了民進黨,也努力深耕屏東黨部,影響所及,部分支持邱

連輝的地方派系人士也「投靠」民進黨,隨後漸趨成熟的政黨政治幾

乎取代了地方派系,在後來的政治演變中,地方派系逐漸式微,恐怕

連邱連輝創黨時也始料未及。

第三節 扮演國會關鍵少數

原於省府擔任訴願委員的邱連輝,服務 8 個月之後,於 1986 年

10 月決定辭職返鄉,宣告參選同年 12 月 6 日舉行的第一屆第五次增

額立法委員選舉。

壹、第一次進軍國會

第一屆增額立委的第五選區包括高雄縣、屏東縣和澎湖縣,幅員

不可謂不大,而應選名額 5 名,候選人 8 名。堪稱選舉老將的邱連輝

與競選幹部會商後,很快擬定選戰策略。邱連輝說:「決定以屏東縣

為主戰場,高雄縣則以美濃為主力,美濃人都很支持我,尤其美濃國

中的鍾炳金老師非常熱心幫我的忙,因此,我的選戰策略在高雄縣以

爭取美濃、杉林的客家票為主,六龜鄉的客家人比較沒有閩客觀念,

所以不容易拿到客家票。」(曾彩金,2006:96)國民黨則提名六堆

(高樹鄉)出身、形象良好的溫興春校長為立委候選人。

由於前有國民黨提名賴志榮與邱連輝競選省議員的先例,國民黨

這次提名溫興春與邱連輝競選立委,客家族群政治的敏感神經再度被

挑起。不過,馮○春(E20120918)說,事實上國民黨早已準備提名

溫興春,並非得知邱連輝宣布參選後才故意提名。馮○春的說法如下:

Page 12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4

選立委的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我們一直鼓勵他選立委,他不願意,

說:「在我家不要談選舉。」到後來,國民黨準備提名溫興春,他

一聽到這消息就著急了,因為他一直認為客家大老、客家的領導

人是他,若是溫興春當上立委,他的地位就沒有了。因為這一點,

他才說他要選。這是事實。他曾經去找溫興春,那時溫興春在雲

林北港農工職業學校擔任校長,邱連輝去找他,希望溫興春這一

屆不要選,讓他做這一屆立委,下一屆換溫興春選,他會全力支

持溫。溫興春說:這是黨部的事情,並非他的決定。溫興春說:「黨

部提名我,我不能夠反抗黨」。因為如此,邱連輝才決定投入立委

選戰。他也看到:「民氣可用」,大家一直鼓勵他選,他先是拒絕,

現在溫興春萬一選上就可能成為客家領導人,他怕(屏東客家)

領導人的地位被搶走,情急之下才決定選 。(E20120918)

一生堅持台灣獨立建國的馮○春,曾為文寫道:「即使藍營在六

堆推出候選人,我也不可能投票給他,因為那不是增加六堆的實力,

而是為外來政權加碼,豈非為虎作倀?我是打死不幹的。」(馮清春,

2012:64)馮○春長期支持黨外或民進黨候選人,其政治立場清楚而

堅定,雖然對邱連輝某些作為雖難免失望,卻對其同持台獨理念寄予

厚望,多次積極奔走、助選。

本研究曾再次向邱○霖求證此一段提名始末事實,邱○霖表示,

邱連輝最初沒有打算選立委,而國民黨早在該年 2、3 月就已敲定提

名溫興春,理由就是:「六堆不能缺席立委」,地方人士曾就此事在六

堆忠義祠開會決議通過(B20130118)。謝○堂也強調,國民黨的出發

點不是為了制衡邱連輝,而是基於客家族群總要有人代表發聲

(K20120924)。早期研究地方派系的學者廖忠俊甚至將溫興春列為

「屏東六堆派客家勢力」(廖忠俊,1997:156)。因此提名溫興春,

應是出自「閩客平衡」政策的客家代表考量,並非為封殺邱連輝。邱

Page 12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5

○霖說:「邱連輝後來決定選立委,是我鼓勵他,且是徹夜長談的結

果。」此時已是 1986 年 10 月(B20130118)。

因此,當邱連輝加入增額立委選戰,兩人搶攻客家票源勢必難

免;邱連輝在敘述他與溫興春的私人交情時提到,兩人沒有什麼深仇

大恨,雖然曾在選舉中交手過,但兩人是好朋友,「尤其他過去還有

恩於我,脫離政治圈之後,我也曾經到過他山上的別墅找他談天,我

們之間並沒有外人謠傳的恩怨。」(曾彩金,2006:96)而溫興春 2009

年接受媒體訪談,說及選立委一事時表示,他選前曾徵詢過,邱連輝

不選他才出馬;後來邱連輝又說要選,並要他改選縣長,因國民黨提

名他,只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幸而兩人都當選。…選前兩人達

成「互不攻訐」默契,但選戰開打後,部分助選員比較衝,難免攻訐…,

非他所樂見。至今與邱連輝仍是好友,沒有心結, 81 歲生日時,邱

連輝也來道賀(凌珮君,2010:216)。事實上,認識溫興春的人大致

都認同他的個性溫和,對政治的企圖心不強;更曾是戰後「四六事件」

的受害人之一12。

民進黨組黨後開始有政黨運作的模式,因此,邱連輝係屏東縣黨

部提名的唯一立委候選人,雖然溫興春與邱連輝均想搶攻六堆客家

票,但兩人仍具「以禮相待」的同鄉情誼。邱連輝說,「選舉時,因

為溫校長曾經幫過我又同是客家人,因此彼此相處尊重,我告訴他,

我可以拿到票的地方你不要和我搶,我拿不到票的地方我會告訴你,

你就努力去拉票。我也故意放話說,家大業大的國民黨,如果連支持

一個形象那麼好的人都不會當選的話就太丟臉了。」(曾彩金,2006:

96)

選舉結果,溫興春與邱連輝分別以第一及第三高票當選,再次創 12溫興春在就讀台灣師範學院時與同學李松盛等人均被憲警抓走,被關八天後幸因

家人營救後釋回。溫興春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且備受國民黨青睞,曾被提名並當

選第 1 屆增額立法委員;前總統李登輝聘請溫興春出任總統府資政,後來總統馬

英九聘為國策顧問,已於 2012年 7月病逝。

Page 12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6

下屏東客家人同時有兩人當選立委的破天荒紀錄。但兩人在高雄縣、

屏東縣與澎湖縣的得票數大異其趣,如下(表 6-3-1):

表 6-3-1 1986 年台灣省第五選區增額立法委員溫興春、邱連輝得票數

屏東縣 高雄縣 澎湖縣 合計

溫興春 85,604 18,213 14,989 118,806

邱連輝 96,511 15,160 762 112,433

資料來源:屏東縣選委會(1986)。第五選區立委候選人得票統計表。

從上述得票結果來看,邱連輝在屏東縣贏了 1 萬餘票,在高雄縣

小輸 3 千多票,而澎湖縣因國民黨強力操作,溫興春大贏 1 萬 4 千多

票,幾乎囊括一半以上選票;除了溫興春教育家形象良好之外,也可

見國民黨當年配票系統與作業的縝密精準。

至於兩人在屏東縣客家八鄉鎮的得票數如下(表 6-3-2):

表 6-3-2 1986 年台灣省第五選區增額立委溫興春、邱連輝屏東八鄉鎮得票數:

鄉鎮別 溫興春 邱連輝

長治鄉 2,395 6,267

麟洛鄉 1,148 3,604

高樹鄉 4,678 3,430

萬巒鄉 2,496 4,759

內埔鄉 5,906 12,291

竹田鄉 2,092 4,488

新埤鄉 1,316 1,689

佳冬鄉 3,330 2,425

合計 23,361 38,953

資料來源:屏東縣選委會(1986)。第五選區立委候選人得票統計表。

縣 別 票

數 姓 名

Page 12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7

從上列得票數來看,除了溫興春故鄉─高樹鄉之外,其他七客家

鄉鎮,邱連輝均領先,以他選前兩個月才表明參選,時間倉促卻能贏

得多數客家選票,足見客家鄉鎮的政治態度確已傾向黨外/民進黨。

邱連輝在第一次立委任內,由於立法院 100 名立委中只有 12 位

民進黨籍立委,其中費希平為民進黨創黨十人小組成員之一,但因外

省人身份而堅拒擔任民進黨黨團總召集人,因此從政資歷豐富的邱連

輝被公推為「總召」,當年的立法院仍有「萬年國會」之稱,萬年立

委佔了多數,不過,邱連輝、朱高正、康寧祥、許榮淑、張俊雄和余

政憲等民進黨籍立委,仍以突出的議題發揮「關鍵性的少數作用」。

其中又以朱高正最受媒體青睞,原因是朱高正的戰鬥力極強,敢於衝

撞體制,本身又為留德博士,經常在國會議場上演激烈的肢體動作突

顯議題而躍上媒體版面。這時的邱連輝以反對黨黨團總召身分與國民

黨抗衡、折衝。

鄭牧心(1988:264)當時指出,新科立委所引爆的風暴,主要

有兩股力量在推動,一是增額立委承受多元社會與直接民意的壓力,

二是民進黨立委首次以黨團抗衡國民黨長期一黨獨大的威權統治。12

位民進黨籍立委採取「精兵政策」運用輿論力量與萬年立委抗衡。鄭

牧心(1988:292-293)觀察,進入國會的邱連輝以他所專長的公共政

策為主題,要求評估國防政策,建議解嚴後由徵兵制改成募兵制。

蕭新煌、黃世明(2001:322)等人指出,1980 年開始,立法院

逐漸取代省議會的政治地位,成為地方社會政治菁英,透過選舉的動

員,參與爭取政治資源的舞台。增額立委的增加不僅改變了立法院內

部運作的習慣,也改變了卅多年來立法院在實際政治運作上的地位,

經過「大換血」後的立法院,無論成員素質、議事層次、質詢與答詢

的份量,都遠遠超曾經風光卅載的台灣省議會。

1988 年報禁開放後,台灣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報導著如火如

荼的社會運動及百家爭鳴的政治議題,蓄儲著往後政治轉型與社會開

Page 12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8

放的基礎養份。尤其是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蕭新煌、黃世明(2001:

325)。將之分成四類:一是不滿政府無力處理新興的社會問題;二是

對政府特定政策的抗議;三是對長期以來黨國體制對社會控制的挑

戰;四是對某些政治禁忌的突破的動員。

因此,取代省議會而成為台灣民意最高代表機構的立法院,吸納

了滔滔滾滾的社會動能,成了開展政治改革的最大舞台,邱連輝等 12

位民進黨籍立委自然是舞台上眾所矚目的焦點。辭官參選的邱連輝,

適時地轉換舞台,從地方走向國會,伴隨著台灣第一個本土性政黨與

百家競鳴的社會運動,共同衝撞萬年國會的政治籓籬,再次緊隨抓住

台灣政治的運作主軸,在其從政生涯中再次攀上浪頭。

貳、第二次競選增額立委

挾帶著全國知名度的邱連輝,再次投入 1989 年 12 月 2 日的第一

屆第六次增額立委選舉13;值得一提的是,選區重新劃分後,屏東縣

獨立為一選區,應選名額 3 名,候選人 6 名,邱連輝仍為民進黨在屏

東縣惟一的提名人選。該次選舉邱連輝以 133,900 票拿下第一高票,

遠遠超過第二名王素筠的 69,823 票,這次國民黨未再提名客家候選人

與邱連輝瓜分客家選票。而該年為國內為俗稱的「三合一選舉」,同

一天民進黨當選公職的還有第九屆省議員邱茂男、第十一屆屏東縣長

蘇貞昌,綠色勢力開始在屏東滋長紮根,實力不可小覷。

不過,儘管邱連輝在選戰上輕鬆過關,健康上卻遇到一大關卡;

選前 10 月 19 日晚上,邱連輝應邀到高雄市為律師李慶雄參選立法委

員助講,可能過於勞累而中風,幸好在場有兩位醫師蔡龍居與蘇培源

先作緊急處理,並急送高雄長庚醫院,保住一條命。住院一星期之後 13 1972 年起政府開始辦理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的選舉,台灣省改劃分為 6 個選

區,行之多年後於 1989 年再次重新劃分選區,改以縣市為單位作為立委選區單位,

全省被劃分為 21 選區,因此原屬第 5 選區的屏東縣獨立成為第 13 選區。

Page 12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9

返家靜養的邱連輝,身體狀況令週遭親友極為擔憂。吳○文說,「當

時的身體狀況是嘴巴歪歪,手無法使力,連寫字都感到十分困難。」

(A20111013)

吳○文回憶當時景況:「外人不知的是,邱連輝第一次中風時其

實蠻嚴重的,根本拿筆寫字都沒辦法,手會發抖,他氣起來就會摔筆,

可是已經登記要選了(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委),當時連站都站不住,

可是候選人一定要站在台上,就想辦法旁邊站兩個人一定要靠著他,

上台演講頂多講三分鐘,以前他演講是講一個多鐘頭的。中風的人感

情很脆弱,有時我們內部開會,講著講著他還會掉眼淚,候選人是老

將,若在台上掉眼淚,雖惹人同情,卻也是不堪。那時我很擔心他身

體撐不下去,或是上台出洋相,幸好過程順順利利。」(A20111013)

連邱連輝自己也不諱言,這次意外中風,博得不少同情票,因而

獲得全縣最高票:「事後我回想從鄉長到立法委員一共參加了 9 次選

舉,就以這一次選舉『最輕鬆』。」(曾彩金,2006:101)

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委選舉選出 130 人,民進黨立委名額從 3 年

前的 12 席提高到 21 席,在國會仍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邱連輝

指出,從 1987 年 2 月到 1993 年 1 月,6 年立委任期中,立法院以「萬

年立委」佔大多數,審查法案時常扮演關鍵性的少數,民進黨籍立委

以參加預算、外交、國防與內政等重要的委員會為主(曾彩金,2006:

101)。已有一屆國會經驗的邱連輝,積極參與黨團事務,對議會政治

的運作嫻熟穩健,也扮演與國民黨團折衝樽俎的角色。

第四節 民進黨內派系組合

1992 年第二屆立委選舉,屏東縣立委應選名額 5 席,參選人爆

增至 11 位,包括郭廷才、曾永權、林國龍、余慎、邱連輝、蘇嘉全、

涂順振及李景雯、王樹圍、李西唐、沈建德等 11 人,此時政黨政治

Page 13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0

運作雛型初具,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提名 2 人,分別為尋求三連霸的邱

連輝和由國代轉戰立委的蘇嘉全。對年屆 60 的邱連輝而言,若上次

中風後是「最輕鬆」一戰,打出「最後一戰」的第二屆立委選舉,應

算是「最艱辛」的一戰。參選人數爆炸是其一,其二民進黨另一提名

人政壇新秀蘇嘉全在國代任內表現傑出,聲勢看漲,分散不少黨內票

源。其三也是最大原因係與昔日戰友涂順振「反目成仇」,涂順振為

內埔鄉東寧村人、美和中學總務主任,從黨外時期即支持邱連輝。

對政治相當熱衷的涂順振曾在美麗島之夜全程陪伴邱連輝到高

雄,亦於 1980 年在客家大老徐傍興支持下參選增額國代,但以最高

票落選;直至邱連輝二度參選立委,涂順振仍是助選員。「接著是 1981

年邱連輝參選縣長,我就開始登記為正式助選員,1985 年縣長連任選

舉也是正式助選員,1986 年、1989 年立法委員選舉,我都是助選員。」

(D20120926)涂順振表示,邱連輝競選縣長時,他請假一個月助選,

假單是徐傍興特准的。

當時邱連輝陣營認定,涂順振參選立委是一場「鬧劇」,純粹只

是為了賭氣、發洩罵人,志不在當選,主要目的是在醜化、攻訐邱連

輝。事過境遷後再談起這段錯綜複雜過往,涂○振認為是「中間傳話

有問題」:

我特地到邱連輝內埔服務處跟他們講:「我不可能選了。」但邱連

輝旁邊有一小撮人傳的資訊有問題,我早表明了「不選」,只差沒

有打電話給邱連輝說我不選;結果他就罵我、罵黃○宏、罵曾○

任…。我心裡當然不舒服,為什麼罵我?如果他講一句話:「我還

要選。」,畢竟我是小老弟,因中間傳話有問題,愈鬧愈僵。吳○

光又天天逼我:「要宣戰!」我還跟他吵架,還是要給邱連輝空間。

逼到最後,我講:「吳○光,我一旦宣戰,最先叫我退的一定是你。」

我了解吳○光的個性,他雖然罵,心裡還有邱連輝。結果等我宣

Page 13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1

戰了,吳○光又來找我:「阿振,不要選了好嗎?」我就發脾氣罵

他!我根本不想選,我心裡面還是有老大。但是他旁邊的人傷我

太重,就是我老婆說:「你不選,我來選!」客家女性有一個特性:

完全徹底地支持丈夫,這一點是客家老婆很特殊的地方。包括邱

連輝的太太也是,說要舉白布條就舉白布條,堅決、勇敢。從客

家女性角度來講,我是蠻肯定邱連輝老婆的。(D20120926)

當年邱連輝與涂○振反目之事,鬧得沸沸揚揚。至於兩人從「戰

友」變「敵人」,據中間參與協調的邱○霖說,應是很多事情的累積,

但 邱 連 輝 確 實有 時 講 話 過 於直 接 , 不 太 懂得 體 恤 身 邊 的

(B20130118)。就涂○順回首當年之言判斷,應該只是「意氣之爭」。

尤其選舉後期,涂○振已無心選戰,投票結果僅得 5205 票。

據宋○光所知,邱連輝這次除了喊出「客家人支持客家人」外,

更喊出「最後一戰」,表示那一次真的是很辛苦,內外夾擊,內有涂

順振一路緊咬他,涂順振曾是他的輔選大將之一,外是蘇嘉全也出

來;客家票被分散了,閩南票又有這麼多人在分,選情告急,才會喊

出「客家人支持客家人」(F20120528)。宋○光說他對邱連輝與涂順

振反目的真正原因不是非常清楚:「不過,選舉沒有上駟對下駟在打

的道理,邱連輝畢竟是客家大老,且實力遠勝過涂順振,所以絕對不

能去理他,戰略上是如此。」(F20120528)

因此,邱連輝對涂○振的一路緊咬,採取「冷處理」,未正面回

應。

吳○文分析邱連輝三次立委選情指出:

1992 年立委選舉是邱連輝最後一次選舉,那一年蘇嘉全拿最高

票,邱連輝第三高票,邱連輝選過三次立委,第一次(1986 年)

增額立委是大選區,包括高雄、屏東和澎湖,不可能喊出「客家

Page 13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2

人」;第二次(1989 年)民進黨在屏東縣單一選區僅提名邱連輝

一人;第三次(1992 年)應選五席,民進黨提名邱連輝與蘇嘉全

兩人,一客家一閩南,當時評估他的聲勢因中風關係絕對選不贏

蘇嘉全,但總不能落選。選前評估只要掌握客家的票對他有利,

而民進黨內閩南票會大部分投給蘇嘉全,加上又是最後一戰,訴

求較低,才會運用這個策略。選舉結果也在我們預料之中。蘇拿

第一、邱第三,最後一戰選第三,已經不會很漏氣了。(A20121009)

一直為邱連輝負責文宣的吳○文透露:「第三次立委跟蘇嘉全一

起選,我們就打『哀兵』政策,文宣標題就用『邱連輝的最後一戰』,

這標題是我下的,起初邱連輝還不答應,他以後還想要選,最後才妥

協接受『立法委員的最後一戰!』他還雄心萬丈,一直想選省長、選

總統。政治人物沒有倒下去之前,你要叫他退休,他不願意的。」

(A20121009)

選舉結果揭曉,一如邱連輝陣營選前評估,蘇嘉全以第一高票

78,181 當選,國民黨籍的曾永權拿到 71,559 票,邱連輝的 61,182 居

第三,同屬國民黨的林國龍、郭廷才各以 54,487 票、48,339 票分居第

四、五名,至於缺乏政黨奧援的候選人,得票數不超過 1 萬。

第二屆立委選舉中,民進黨支持者將蘇嘉全(閩)、邱連輝(客)

送進國會。而國民黨中,曾永權、郭廷才加上落選的余慎同屬張派,

張派被認為組織較為鬆散,派系人馬常自相殘殺,林國龍則屬林派重

要人物(魚夫,1992/12/13)。從張派竟有三人投入此役,顯見派系協

調已失去功能,亦為地方派系式微的遠因之一。

後來郭廷才在這次選上立委後,所遺屏東縣議長遺缺由他支持的

縣議員鄭太吉(曾受感訓處分的黑道人物)接替,鄭當上議長後與張

派另一大將曾永權靠攏,並在 1993 年輔佐伍澤元當選屏東縣長,成

為地方派系引進黑道勢力,黑道轉化派系體質的典型例證。陳明通甚

Page 13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3

至認為,地方派系被黑道轉化體質後,無可避免地衝擊到整個國民黨

的統治結構,乃至整個台灣的國家社會結構(陳明通,1995:242-245)。

至於邱連輝三次立委選舉在客家八鄉鎮的得票比例來看(表

6-4-1),他在客家鄉鎮的得票比例一次比一次高,特別是第二屆立委,

有將近一半的票數來自客家選民。證諸邱連輝最後一次立委選舉,訴

求「客家人支持客家人」的選舉策略是十分成功的。

表 6-4-1 邱連輝 1986、1989、1992 三次立委選舉在客家鄉鎮得票數及比例

1986 年第一屆第

五次增額立法委員

選舉(第五選區:

高雄、屏東、澎湖

三縣)

總得票數 96,511

1989 年第一屆第

六次增額立法委員

選舉(第十三選區:

屏東縣)

總得票數 133,900

1992 年第二屆立

法委員選舉

(第十三選區:屏

東縣)

總得票數 61,182

長治鄉 6,267(6%) 7,376(6%) 4,166(7%)

麟洛鄉 3,604(4%) 4,145(3%) 3,415(5%)

高樹鄉 3,430(4%) 5,527(4%) 2.388(4%)

萬巒鄉 4,759(5%) 6,050(5%) 4,111(7%)

內埔鄉 12,291(13%) 14,496(10%) 10,339(17%)

竹田鄉 4,488(5%) 5,242(4%) 3,754(6%)

新埤鄉 1,689(2%) 2,000(1%) 1,360(2%)

佳冬鄉 2,425(3%) 3,491(3%) 2,369(4%)

合計 32,686(34%) 48,327(36%) 31,902(52%)

資料來源:屏東縣選委會(1986)。第五選區立委候人得票數統計表;屏東縣選委

會(1989)。增額立法委員七十八年選舉台灣省屏東縣各鄉鎮市投開票結果統

計表;屏東縣選委會(1992)。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台灣省屏東縣開票結果表

例 鄉 鎮

Page 13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4

(區域)。

第二屆立法委員中,民進黨菁英齊聚一堂,包括陳水扁、謝長廷、

姚嘉文等共 54 位,在這屆立委任內,邱連輝與陳水扁經常聯手主攻

最敏感的國防、軍事與外交預算,邱連輝在口述歷史訪談中述及當年

與陳水扁的交情:

我和陳委員兩人配合良好,我在幕後操盤,他當砲手,常有佳績

出現…,那時候,立法院審查國防、外交兩個機密預算,我們要

去看它的詳細項目,卻規定不准拿出去看,國防部派了一位中校

軍官翻開圖表報告,也派了很多憲兵看守『國防預算書』不能影

印,進去審查預算之前,要檢查有無『委員證』,並且嚴密搜身。

再說,看了預算書,只能抄要點,不能全文一字不漏照抄,也不

許照相。我跟陳水扁委員說,我們現在力量太小,像這種藩籬,

他日必須衝破,這些國家預算才會正常化,要不然全部被把持,

想要怎麼用,就怎麼用;而『外交預算』也一樣,很多經費拿去

賄賂『小國家』」,十足『金錢外交』。」(曾彩金,2006:105)

邱連輝和陳水扁後來共同組織了一個黨的內次級團體「正義連

線」,邱連輝因年資深擔任會長,陳水扁是秘書長。曾與邱連輝有「同

事」之誼的蘇○全說:

我們同是第二屆立委,在立法院時常在一起,他是政治前輩,他

的質詢非常有力量,但當時已較少質詢了,只有重要的議題才質

詢,當時他跟盧修一很好,因為從政經歷豐富,質詢經驗豐富,

他會在看完資料之後跟我們講重點,議題要如何要切入等。說實

話,立法院是政治角力的場所,但邱連輝會把過去的經驗與對事

情的看法跟年輕的立委來分享,且有一些質詢的機會,他也不會

Page 13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5

跟大家搶表現。我記得,當時在立法院,陳水扁有組一個正義連

線,邱連輝就正義連線的召集人,所以他大多扮演協調、溝通、

領導的角色,畢竟他的年紀、資歷與經驗在當時沒有一位立委跟

得上。所以,他那時就是民進黨立院黨團領導者。(I20120720)

邱連輝與陳水扁建立了不錯的情誼。兩人雖一度同一辦公室辦

公,不過,陳水扁卻有十多位助理協助找資料、質詢,建立了專業立

委形象,邱連輝助理僅有兩三人(曾彩金,2006:109),在群雄盤踞

的立法院,問政表現自然不若以往省議員任內突出,而另一重要因素

是,曾經中風的邱連輝精神體力都不如昔年,因此許多屏東選民對邱

連輝最後一任立委表現,並未有太深印象(B20121012)。儘管如此,

邱連輝認真問政的風格也曾獲得國會觀察基金會肯定;國觀會針對二

屆立委在第一會期(1993 年 3 月 2 日至 5 月 31 日)總質詢的表現進

行評比,結果只有 12 位立委被列入質詢表現理想:分別是國民黨徐

中雄、魏鏞、李宗正、江偉平、丁守中、程建人等 6 人,民進黨邱連

輝、蘇嘉全、葉耀鵬、盧修一、蔡同榮等 5 人,以及社民黨的朱高正

1 人(張正莉,1993/7/5)。

1995 年初邱連輝確定不再尋求四連霸,並決定由其子邱子正接棒

延續政治香火,但邱子正的聲勢就未被看好。《民眾日報》記者曾恩

仁(1995)從政治家族的政治生命觀點切入評論如下:

邱連輝信守承諾,退出國會舞台,準備交棒給邱子正。但邱子正

能否延續邱連輝的政治生命,卻存有太多變數,以往是主力票倉

的客家地區,這回卻雜音不少,讓邱子正頗有『禍起蕭牆』的後

顧之憂。…雖然客家票源有三分之二會投給民進黨,但邱子正不

可能囊括,…如果邱子正不幸落選,客家族群的政治舞台極可能

就『始於』邱連輝,也『終於』邱連輝,使客家族群不僅是人數

Page 13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6

上和語言上的弱勢者,也是政治上的侏儒,畢竟客家人已無人比

邱家擁有更豐沛的政治資源。(曾恩仁,民眾日報,1995/10/30,

第 4 版)

邱連輝之子邱子正接棒於 1995 年 12 月 2 日參選第三屆立法委

員,得票不如預期,不幸落選,對邱連輝的打擊不小(呂芳上,2005:

41),尤其邱子正曾於 1991 年 12 月 21 日當選第二屆國代,因「子承

父業」,引起不少爭議,有來自同黨同志,也有來自客家族群對邱連

輝「栽培兒子,未栽培客家人」諸多質疑。邱子正自立委落選後未再

參與任何選舉。

綜觀國會時期的邱連輝,仍秉持著一貫認真問政的精神,未曾鬆

懈,一因其在民進黨內的輩份退居第二線的指導角色,二因民進黨內

政治新人輩出,質詢議題更講求策略與謀略,在報禁開放後紛紛成為

百家爭鳴的媒體寵兒,相較之下,邱連輝的媒體能見度不高,卻也是

具有一定分量的「政壇長青樹」。

Page 13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7

第七章 邱連輝的政治成就與族群政治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乃德(2010:161)以「英雄

的聖經,政治家的教科書」一詞,形容 希臘 作家普魯塔克作品《希

臘羅馬英豪列傳》所傳達的精神,吳乃德認為,如果不了解政治人物

的品格、理念和素質,我們對政治世界的理解將有嚴重的缺陷,或甚

至產生極大的誤解。如果我們的目標在於解釋某些重要的政治現象為

何發生、或不發生,我們顯然無法忽略專業政治人物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者將秉持此一精神,試圖詮釋並描繪所理解的邱連輝先生對

屏東政治、客家族群政治的影響,以及 11 位受訪者對他人格特質的

體認及觀察;或許無法也不能呈現邱連輝的完整面貌,而期能提供值

得客家後輩效法與惕勵之處。

一如普魯塔克所言:「我撰寫《英豪列傳》開始是為了別人,如

今繼續這個工作、徜徉於其中卻給我自己無比的樂趣。…這個工作帶

來的唯一結果就是讓我和這些偉人相處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當我們

邀請他們從歷史中訪問我們,我們檢閱他們為何偉大、如何偉大;從

他們的行為中我們摘取最重要的、以及最美麗的部分。」(吳乃德,

2010:145)本章之中,將就邱連輝的政治成就、與屏東客家族群政

治以及邱連輝的人格特質等三方面,依序述明探究所得。

第一節 邱連輝的政治成就

邱連輝一生的從政歷史,宛如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斷代史,從黨

外、民進黨創黨乃至於終結萬年國代,邱連輝均躬逢其盛,並躍升為

舞台主角之一,其倍受肯定之處也在此。

Page 13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8

壹、參與台灣民主運動史關鍵時刻

1977 年堪稱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關鍵年,那一年五項公職人員

(直轄市議員、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選舉,是台灣

政治發展史上分水嶺的關鍵年,黨外人士共贏得 4 席縣長與 21 席省

議員,是 25 年來地方自治史上罕見的現象,黨外勢力應聲而起,標

示著嚴寒肅穆的政治與社會氛圍開始「解凍」。邱連輝在該年脫黨競

選省議員,非但高票當選,在連任省議員任內,更拒絕重金誘惑,支

持尤清當選第一位黨外監察委員,清廉風骨被媒體記者票選為「十大

省議員之首」。

觀看邱連輝一生的從政表現,黃○忠認為:

邱連輝做得最好的是省議員,當時有「北許(許信良))南邱(邱

連輝)」之說,清廉、專業,質詢內容言之有物,服務也很周到,

阿輝哥的好處是服務很熱心,只要選民拜託的事情,不管有沒有

做到,他一定會以明信片回覆給選民。他真的是服務到家。省議

員真的做得太好了,所以,即便他是黨外人士,國民黨還是很尊

重他。(C20121016)

涂○振也佩服邱連輝在省議員時期的努力與認真:

邱連輝過去的努力,站在台灣民主政治的歷史轉捩點來看,他的

貢獻很大,他改變了台灣整個選舉結構,1977 年是台灣民主政治

的轉捩點。後來他組黨,對兩黨政治的建立,其貢獻是不可否認

的…,邱連輝的成就有他的時代背景,肯下功夫、努力、勤勞,

而且不會貪圖什麼,讓人肯定他。(D20120926)

Page 13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9

雖然,馮○春強調邱連輝的政治成就應歸功於「因緣際會,時勢

造英雄」(E20120918),但不可否認,邱連輝個人的條件/法學背景、

時代的背景/從威權走向民主,和他自身的努力/勤奮的客家精神,

親身參與並見證台灣民主運動的過程,確實留下不可抹滅的歷史位

子。

貳、屏東縣政黨政治開拓者

邱連輝於縣長落選之後,曾短暫接受省府顧問兼訴願會主委一

職,引起不少質疑聲浪,不過,邱連輝並未忽略地方的經營,1986 年

黨外公政會屏東分會在邱家成立、隔年民進黨屏東縣黨部也在邱家誕

生,顯見於當時確實唯有邱連輝的聲望足以擔當「領頭羊」角色。

吳○文認為:

在國民黨長期執政下,邱連輝開拓了反對黨的勢力,是一位播種

的人。他擔任民進黨屏東縣黨部首屆主委時很快地把組織架構

好,讓接任的人可以延續。有些人是屬於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

等他老去過世之後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全台灣黨外時期的風雲人

物有不少,但我認為邱連輝除了是一位開拓者之外,他也建立了

組織和架構,從黨外公政會到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所以接任者能

夠延續運作,否則「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屏東縣在邱連輝過世

之後依然長期綠色執政,是他當初建立了基礎架構。很多省議員

時代的風雲人物後繼無人,我認為這才是沒有培養人才,而邱連

輝帶動了蘇貞昌、蘇嘉全、曹啟鴻。(A20121009)

蘇○全也說:

Page 14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0

我想在那時的政治氣氛是非常地緊張,那美麗島事件有美麗島事

件的背景,我覺得:民進黨的前身就是黨外,屏東縣在那個時候,

邱連輝從黨外到民進黨都是一個穩定的力量,黨外時期,他是公

職最大、經歷最多的政治前輩,他當過鄉長、縣議員、省議員、

縣長,當時幾乎所有的聚會都在邱連輝的家裡;黨外公政會提名

人選、成立民進黨屏東縣黨部,都是在他的家裡做出決定;他的

家就是民進黨的黨部。(I20120720)

縱橫屏東政壇數十年的程○水以「派系其實就是一個 group」

(J20120825)一語解釋地方派系運作,堪稱最庶民的註解。程○水曾

任第十四、十五屆屏東縣議會議長,以其體認解釋邱連輝對政黨與地

方派系消長的關聯性:

在七十年代,確實是地方派系運作的時代,其實地方派系是從各

鄉鎮延伸而來的,例如,一個鄉鄉長的選舉,就有人競選,那麼

就各自為政,所以八十年代之前地方派系在屏東而言,以鄉鎮為

區塊的話,都有派系,但是現在慢慢政黨政治取代之後,還有黨

外人士在屏東自邱連輝開始選上縣長之後,後來黨外人士變成民

進黨,然後執政,就開始區隔政黨。(J20120825)

被外界視為林派要角的程○水卻認為張、林派的黨性大不同,張

派是「派性優先」,林派卻「以黨為重」:

縣長的選舉是這樣,提名林派的,張派的就不是那麼熱情啦!如

果提名林派的,張派就會扯後腿,不同在這裡,林派對黨比較忠

貞,張派是派系優於黨,派系優先,黨第二。林派則是黨第一、

Page 14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1

派系第二。所以每次提名張派就會當選,提名林派都落選。像陳

恆盛就落選了,張派不理你這一套,就扯後腿。像提名施孟雄張

派當選,伍澤元也是張派,他就當選了,林派會全力以赴。

(J20120825)

由程○水的一席話可知,1993 年屏東縣第 12 屆縣長選舉─有名

的伍(伍澤元)、蘇(蘇貞昌)對決之際,地方派系的運作斑痕仍深。

早年竹田鄉有賴、吳兩派,賴派掌門人賴永秀,其子賴志榮曾被

國民黨提名與邱連輝同時競選第五屆省議員;吳派掌門人吳耀華就是

吳○文的伯父,使吳○文對地方派系的運作瞭若指掌:

早期地方派系都是國民黨總攬,國民黨為了要控制地方,他就製

造一個地方的兩股勢力,在他們內鬥之中,國民黨才能掌控,所

以國民黨在每個縣市都製造兩到三個派系,但不管幾個都是『要

聽我的』,聽我的就會給資源,他會製造一種『平衡』,讓所有派

系都在國民黨掌控之下。民進黨從中間冒出來後就把這種平衡突

破了。早期屏東縣只選兩個席次時,派系可以分配得很好,省議

員有三席,剛好其中一席給客家人,但如果只選一席時,國民黨

在有些縣市可以安排輪流提名,如台中;但輪不到時,派系可能

會互咬,但再咬也不可能咬到黨部。敢跟國民黨部對抗的,只有

黨外跟民進黨,就這樣打破了台灣的政治結構。其實,台灣的政

治結構,也不是地方派系在運作,完全是國民黨在背後當『操縱

者』,地方派系只是國民黨掌控的『木偶』,兩隻木偶打架根本就

是國民黨要他們出手打的,但絕不可能讓另外一個被打死,到後

來都是要聽國民黨的,派系的生死是繫於國民黨。(A20121009)

然而,1997 年第 13 屆屏東縣長選舉,由蘇嘉全當選縣長之後,

Page 14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2

派系施力點漸弱,屏東縣政黨政治正式確立後,派系人脈難以發揮選

票動員作用,縣級以上選舉已罕見張、林二派的運作鑿痕,縣級派系

逐步凋零沒落。鄉鎮級地方派系也因政黨運作,轉而沒入國、民兩黨

之中,以另一種組織形式存在。

蘇○全從政治參與者角色評析邱連輝對屏東政治的影響:

要在一個政治安定的環境中來論政治成就,是較容易的。譬如說,

國民黨內很多人是利用黨國資源來成就政治地位,但要以跟非常

有力量的競爭者─國民黨─在當時擁有國家整體機器和資源,就如

螳臂擋車,那時邱連輝敢跳出來而且成就這麼多的志業─當選省議

員、縣長、立委等,把屏東變成可以跟另一政黨競爭的地方,這

種地位是不容抹滅的,因為邱連輝是在逆境之中,且他自己和太

太都只是老師,這種狀況更不容易,這一點在歷史上是值得大家

來肯定的。他的歷史定位就是屏東縣黨外、民進黨的開拓者。沒

有他早期的播種就沒有後來屏東縣長期的綠色執政。而且屏東縣

客家要找第二位邱連輝,目前應該沒有了。(I20120720)

綜合屏東政治發展與受訪者觀察,邱連輝原為黨國體制下國民黨

重點培植的「台籍菁英」,但他敢於衝撞威權且清廉自持,從脫黨競

選、參與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民進黨創黨,一生參與民主運動;

從「黨外大老」到「民進黨大老」,是因緣際會也好,歷史的偶然也

罷,邱連輝在民主化過程中未曾缺席,台灣政治發展史上必然留有這

個名字。

而邱連輝頂著「第一位黨外縣長」的光環,連任落選之後並未失

志,雖然因接受省府職務,招來部分黨外人士「非議」,但他的家裡

反而成為黨外運動、民進黨屏東縣黨部發源地,並以「開拓者」的角

色,建置了屏東縣政黨政治雛型,為民進黨扎下穩健的基石,甚至翻

Page 14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3

轉了屏東縣藍綠政治板塊。直到 2013 年止,民進黨在屏東縣已連續

執政 16 年;迄今,每逢大選屏東縣仍為難以撼動的綠色板塊。

第二節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

1977 年,屏東邱連輝以黨外身份高票蟬聯省議員,桃園則發生中

壢事件,事件主角許信良與邱連輝分別是「北客」與「南客」,從此

談論台灣民主運動,「北許南邱」成了客家族群政治的標記。屏東客

家族群因邱連輝創下同時出現過兩位省議員與兩位立委的光榮記

號、屏東第一位客家縣長也是邱連輝,但此後客家族群政治卻是每況

愈下。本研究將焦點鎖定「邱連輝對屏東客家族群的影響」以及「邱

連輝有無栽培客家人?」兩大議題,以探討這位政治菁英對屏東客家

政治的影影層面。且從本研究受訪者本身的族群屬性可以發現,客家

或非客家族群的觀點竟大異其趣。

壹、邱連輝對屏東客家族群的影響

一、族群菁英效應─「邱連輝情結」

由於六堆地區主要集中於屏東縣八鄉鎮,且人口約佔全縣五分之

一強,大致而言,外界看「屏東客家」等同於「南部客家」。媒體對

南部客家選舉長期持「綠大於藍」的看法,《中國時報》2011 年 11 月

16 日的報導<南客綠大於藍,屏東首開風氣>,相當程度地說明了造

成屏東客家綠色版圖的前因後果:

北部客家藍大於綠,但在南部六堆客家鄉鎮卻是長期綠大於藍,

這個變化導因於已故的客家大老邱連輝,他卅年前脫離國民黨自

行參選省議員後,開始以黨外身分從政,加上國民黨在屏東縣執

Page 14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4

政時曾出現縣長、議長、市長都因案停職等形象,導致綠色版圖

在屏東逐日壯大。

邱連輝脫黨參選後,以黨外人士之姿,在南部六堆客家颳起旋風,

不僅在七十年代轉戰屏東縣長成功,也擔任過立法委員,後來蘇

貞昌、蘇嘉全陸續接捧,六堆客家政治版圖逐漸由藍染成綠色。

邱連輝帶動黨外勢力後,成為民進黨創黨發起人,可是民進黨在

屏東的板塊還是跟國民黨互別苗頭而已,屏東六堆客家會變天為

綠大於藍,主要還是伍澤元擔任縣長期間,因四汴頭等弊案纏身

停職,國民黨籍議長鄭太吉殺人入獄,另屏東市長黃清漢也因貪

汙案被職,三位屏東政壇的主要領導都涉負面形象;從此,國民

黨聲勢漸弱。

後來蘇嘉全接下兩屆、曹啟鴻又接兩屆縣長,在行政資源長期挹

注下,南部綠色板塊逐漸擴大,屏東縣八個客家鄉鎮,有六個鄉

長是屬於民進黨,從各種選戰得票來看,屏東六堆客家有六成五

是綠色成分,藍營候選人在這些鄉鎮大都打著自己本身旗號,還

比打著國民黨旗號來得有用。(吳江泉、張立勳,2011/11/16)

曾任黨職與公職的謝○堂對客家選情有熟悉的體會:

現在大小選舉在客家鄉,國民黨很難取勝,原因就在此,都是邱

連輝那個時候一脈相傳下來,時代走到這一步就走下去了,邱連

輝確實對地方的政情有影響,就客家來講,國民黨今天會這樣,

邱連輝是最關鍵的人物,板塊移動得太大了,他創黨(指民進黨

屏東縣黨部)後,這些幹部(指國民黨)慢慢被拉到民進黨去了,

走上這條路,他們有共同擔當的責任。(K20120924)

北客的媒體工作者何來美以「邱連輝情結」來解釋南客長期支持

Page 14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5

民進黨的理由:「南部的客家人為甚麼那麼反國民黨?第一個是大環

境,因為南部的氛圍就是這樣,最重要的因素則是邱連輝情結。我為

甚麼提邱連輝情結?2008 年的“總統”大選,馬英九在屏東縣只輸了 2

千多票,但是在客家 8 鄉他大輸;他在閩南地區開始有贏,但是客家

8 鄉還是輸。所以民進黨也不要說閩南人最支持他們,其實最支持民

進黨的也是客家人,屏東 8 鄉是最支持民進黨的。」(何來美,2010:

69)

經常在各大小選舉中負責操盤的程○水也說:

在邱連輝還未違紀參選之前,客家族群的選票比較傾向國民黨,

從邱連輝之後違紀開始才產生客家族群支持黨外人士,從那次掀

起一股風潮後,維持到現在還是如此。…邱連輝本來是國民黨提

名的,因為客家族群認為說邱連輝受了委曲,省議員連任時未被

提名,所以他違紀參選,帶動了風潮,他帶動了風潮之後,又趁

著聲望正高時參選縣長,因為這兩次的選舉之後,客家族群都投

給黨外人士,邱連輝就是黨外人士,變成站在反對黨的立場,形

態就變成反對的意識形態,所以之後的任何選舉,他們都是投給

黨外,進而民進黨成立,就投給民進黨了。他不止是關鍵角色而

已,等於是他導引屏東縣的客家族群支持黨外。(J20120825)

選舉經驗豐富的蘇○全也認為,屏東客家多支持民進黨是早期邱

連輝的帶動:「當時省議員還是多數席,拿下最高票或許不難;但後

來他選縣長是跟國民黨提名的陳恆盛一對一對決,國民黨舖天蓋地而

來,那時根本沒在抓賄選的,鄰長都是一家一家在發錢,我相信那時

客家部落的票八成以上都投給邱連輝。我認為,那時就開始種下客家

聚落反對國民黨的種子,乃至後來這變成一個慣性,迄今每逢全縣性

Page 14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6

以上的大選舉,客家地區七成以上都支持民進黨。」(I20120720)

綜合上述發現,政治參與者、非客籍人士、北客咸認為族群菁英

效應─「邱連輝情結」是存在的;換言之,對非客家族群而言,客家

族群菁英對客家選民所展現政治影響力是有「深刻」體會的;從黨外

到民進黨,曾經掀起的「邱連輝旋風」到屏東縣長期「綠色執政」的

現況,屏東客家的族群意識、族群認同與政治態度早已形成一種「刻

板印象」。邱連輝從脫黨起,挾張派之力量,確實使部分客家鄉鎮的

派系從國民黨拉向黨外,創立民進黨後,鄉鎮地方派系分流至國、民

兩黨,證諸民進黨從第九屆至第十六屆縣長選舉(表 7-2-1),不論候

選人當選與否,客家鄉鎮得票率一定高於民進黨候選人的總得票率,

確是不爭的事實。

表 7-2-1 屏東縣第九屆至第十六屆縣長選舉黨外/民進黨候選人得票率與屏東客

家八鄉鎮平均得票率一覽表

九屆

邱連輝

(1981)

十屆

邱連輝

(1985)

十一屆

蘇貞昌

(1989)

十二屆

蘇貞昌

(1993)

十三屆

蘇嘉全

(1997)

十四屆

蘇嘉全

(2001)

十五屆

曹啟鴻

(2005)

十六屆

曹啟鴻

(2009)

候選人總得票率

49.49% 41.76% 54.28% 48.16% 55.42% 55.34% 46.19% 59.32%

客家 八鄉鎮 平均 得票率

64.65% 60.53% 59.72% 56.99% 62.31% 62.87% 52.74% 66.06%

資料來源:中央選委會選舉資料庫網站(2004)。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屏東縣選委

會(1989)。台灣省屏東縣第十一屆縣長選舉各鄉鎮投開票結果統計表;屏東

縣選委會(1993)。屏東縣第十二屆縣長選舉各鄉鎮市投開票結果統計表。

別 得

Page 14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7

二、黨外意識深植六堆客家

對於上述人士對客家菁英邱連輝帶動屏東綠色版塊的看法,包括

馮○春、涂○振等邱連輝早期的戰友在內,卻持迥異看法,三人均以

為早期六堆客家人反國民黨意識強烈,早在邱連輝脫黨之前多數支持

黨外。馮○春與涂○振均提起連客家大家長徐傍興都無法撼動內埔興

南村人支持張豐緒;馮○春說:

六堆客家人並非支持邱連輝,而是支持黨外。六堆客家從很早以

前就支持黨外。當初張豐緒與黃振三同時競選屏東縣長,張豐緒

是國民黨提名、黃振三青年黨14,客家人對國民黨很反感,大多支

持黃振三。我記得那時擔任美和校長的徐傍興支持張豐緒,因為

同是國民黨員,且張的父親張山鐘是醫師,與徐同屬醫界同行,

可是他在村庄裡請庄內的人支持張豐緒,幾乎叫不動人,他是聲

譽很高的人,登高一呼就會有人響應,這次他說:「 等客家人按

硬頸,喊毋動!」 所以,客家人很早就有反國民黨的意識。

(E20120918)

馮○春舉邱連輝脫黨競選省議員高票連任的例子,說明客家人早

期反國民黨的原因:「老實講,國民黨過去並未照顧客家人。客家人

也因為硬頸,所以很討厭國民黨。客家人支持黨外並非從邱連輝開

始,而是很早之前就反國民黨。邱連輝擔任第一任省議員是表現不

差,卻未獲提名,反而提名賴志榮,賴志榮在政治經歷上無法與邱連

輝相比,邱連輝表現不差卻不提名,國民黨這樣的做法令大家很反

感,替邱連輝抱不平。而且邱連輝已脫黨,就是要跟國民黨拼了,所

以大家無條件全力支持邱連輝。」(E20120918) 14黃振三黨籍為「中國青年黨」,曾與張豐緒同時競選第五屆、第六屆屏東縣長,

均告落選。參自屏東縣選舉委員會編印(1985)。屏東縣選政誌要,1188-1190。

Page 14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8

一生堅持台獨運動的馮○春說,自己從邱連輝選鄉長就開始支持

自己同學的哥哥邱連輝,但邱連輝加入國民黨期間,兩人是疏遠的,

直到邱連輝脫黨後又回頭支持。不過,馮○春仍肯定邱連輝曾促進六

堆客家人的團結:「就我個人的看法,從邱連輝第一次選省議員、縣

長選舉直到選第一次立委,在這一段時期,他對團結客家是有幫助

的。」(E20120918)

涂○振也說:「在邱連輝之前,有一位黃振三出來跟張豐緒選縣

長,徐傍興支持張豐緒,還在內埔鄉興南村站上張的宣傳車打鼓,但

內埔還是輸掉了,內埔人的反對意識很強,農家子弟長期受的苦比較

多,對威權體制抗拒,我就是這種背景出來的,這也是一種族群的心

理,很自然地。黃振三開出來的票在內埔是贏張豐緒的。」(D20120926)

黃○忠父親是國民黨麟洛鄉黨部的委員,他從林亮雲擔任省議員

起就接觸政治,曾經一個人在下雨天騎著「偉士巴」從高樹、長治一

直走到佳冬,走遍所有客家庄估票,黃○忠的看法是:「邱連輝對客

家族群的影響,是造成一部分客家人對國民黨非常反感,這是事實。

所以有人會說:『客家人蓋猴!』邱連輝支持者以社會中下層的選民

居多。邱連輝和溫興春都是同時代的客家政治人物,分別代表不同政

黨,但邱、溫陣營的幕僚典型完全不同,一邊是作戰型的、一邊是躲

在洞穴裡,這對客家族群的政黨傾向不無影響。」(C20121016)

何來美長期觀察台灣客家宗族派系與選舉,他發現各地客家在野

勢力的形成中,高屏六堆地區的客家人,反對強權,與特權抗衡的族

群性更為堅強,最主要原因是六堆地區客家人長期對國民黨不滿,從

支持黨外到民進黨,反對強權的特性並沒有改變(何來美,1994:

430)。

令人意外地, 11 位受訪者中,多數客家人認為六堆人士早期就

不滿國民黨,黨外意識強烈,包括「北客」何來美亦作如此觀。證諸

政治學上族群認同的「結構論」,族群認同的凝聚力來自於不滿他們

Page 14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49

應有的政治權力、經濟資源,或是文化認同被剝奪(施正峰,2004:

93)。反而是閩南人士咸認定是邱連輝帶動了黨外風潮,且將地方派

系拉進黨外/民進黨勢力中,以致翻轉了屏東藍綠政治版圖。由此可

知,客家人與非客籍人士對「客家政治」的觀察點是如此地不同。在

「客家學」成為顯學之際,客家族群可能得反思:非客家人所建構的

「客家觀點」與客家人本身的「客家論述」,是否有相當的反差?

三、政黨意識凌駕族群意識後的族群政治危機

同為媒體工作者的宋○光與邱○雄反而站在客家族群意識的制

高點,感嘆客家人被國、民兩黨分裂,致使客家族群政治一蹶不振。

宋○光表示:

第一、邱連輝當選縣長,打破了屏東縣早期縣長是閩南人、客家

人只能當副縣長的政治傳統(政治分贓結果),此後客家人當副議

長的機會也沒有了。第二、客家人以前選舉,省議員保留一席,

後來沒有省議員,立委也保有一席,後來立委也沒有了。客家人

在屏東縣議會席次銳減,政治影響力漸漸式微,客家人在政治舞

台上見不到身影,變成政黨政治在主導。客家人一直在喊說:『黨

派兩邊站,客家擺中間』已淪為口號。(F20120528)

曾調任至桃園跑新聞的宋○光觀察發現,南客對族群比較不重

視,北客宗親會的勢力很大,南客選舉比較傾向政黨,北客比較傾向

族群:「其實,就個人為例,我不是支持張派或林派,除了候選人本

身因素外,當時我們仍有族群意識;那時國民黨執政的腐敗,候選人

觀感不好,支持黨外邱連輝的正義是我們的希望,但私心裡還是存有

Page 15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0

『讓客家人出頭天』的想法,現在客家人這種族群意識比較淡了。」

(F20120528)

他說,客家要支持一位立委很簡單,為何藍群傑三次都不能當

選?就是政黨政治意識已超越客家族群意識。宋○光指出:「邱連輝影

響屏東走向政黨政治,促使族群意識淡化,選舉時客家人並不見得投

客家人。整體而言,邱連輝除了對台灣政治有影響之外,對屏東政治

也有影響,他把客家族群帶往政黨政治發展,淡化了客家意識。」

(F20120528)

宋○光認為,仍有客家立委存在的必要性,畢竟立委有其權力與

資源,可以好好推動客家人文、文化等層面,並名正言順地站出來替

客家人發言。但是目前客家人已經沒有把票投給客家人的心態了,選

風如此。這是政黨產生的立委無法取代的,如果是客家立委來推動這

些,我相信他會更積極、更深入。本身是客家人,對客家文化的推動

責無旁貸,是為子孫而做,既是責任也是義務,跟非客家立委為選票

或政績而做是不同的。

宋○光為邱連輝所下最後定論是:「對客家歷史而言,我仍認為

邱連輝是位傳奇人物, 我們客家人還是以邱連輝為榮。以目前而言,

沒有人能取代他的政治地位。」(F20120528)

邱○雄則認為:

邱連輝擔任縣長時是客家意識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但是客家政治

走下坡也是從邱連輝縣長卸任開始,之後,省議員一席也沒有。

邱連輝未當縣長之前,屏東的政治生態:縣議會副議長一定是客

家人,如鍾士勇等;水利會總幹事是客家人;農會系統也會留一

席給客家人,這是對客家人不成文的一種禮遇。但邱連輝當縣長

之後,國民黨改變態度,打破福佬、客家這種平衡關係。國民黨

刻意安排同是客家人來跟邱連輝競選,如賴志榮、溫興春,到現

Page 15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1

在客家人連一席立委都沒有、六堆地區選出的縣議員僅剩曾勳任

一席。(G20120627)

邱○雄從不同切面看邱連輝有不同的見解:

就正面來看,邱連輝對政治的影響是全國性的,他參與民進黨創

黨、以黨外身份參選省議員、縣長,造成一股聲勢,所影響的層

面是全國性政治。至於對屏東縣本身的影響不是很大,對地方的

影響反而是負面的,尤其是對客家族群的影響,客家人被撕裂後

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沒有了。當然邱連輝對民進黨影響是正面

的,就是屏東縣綠色版圖比較大,但我以為他所掀起的風潮對全

國性的影響更超越地方。我是認為,屏東六堆客家地區有份量接

徐傍興棒子的就是溫興春和邱連輝,可惜溫和邱的背後一個深

藍、一個深綠,無法站在超然的立場來領導客家人,我是覺得,

兩人可以站在制高點擔任六堆領袖的可能性,在政黨惡鬥下蕩然

無存,六堆就被這樣徹底撕裂掉。當年的徐傍興真是一言九鼎,

他一直都強調:六堆第一、客家為先。(G20120627)

邱○雄對屏東客家族群政治充滿悲觀!他在《六堆風雲》雜誌第

154 期中發表〈屏東六堆客家人後邱連輝、溫興春時代的省思〉一文,

對邱連輝與溫興春未能完成世代交替十分慨嘆,他指二人都有足夠分

量成為「徐傍興第二」,可惜前者太綠、後者太藍,終兩人一生都未

跟上徐傍興腳步而失去領導屏東客家人的機會。他強調,要成為「徐

傍興第二」,首要是有強烈的客家意識,就算擁有黨派背景亦無所謂,

惟觸及六堆人事物時就應超越黨派,以客家為先,提攜客家菁英及後

進,並完成世代交替(邱貴雄,2012:7-8)。

隨著整體環境變遷,連客語都已嚴重失落,遑論客家意識的淡

Page 15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2

薄!尤其民主轉型政黨政治成熟運作,加上選區制度的設計,更造成

客家族群政治的式微。在勢不可逆之際,客家族群政治存續的危機,

絕非提升客家意識使其凌駕政黨意識可解決,建議從客家從政人才的

培育、客家經濟的提振等著手,方為可行之道。

貳、栽培後進,功過未定

對「邱連輝未栽培客家人」的質疑,在他從政後期始終「如影隨

形」。吳○文以本身為例直言「政治這條路要靠自己」:

邱連輝栽培太多客家人,栽培之後有的自己不爭氣、不好好做,

以四個大的客家鄉為例,內埔黨外的黃○宏當過兩屆,後來又出

來反邱連輝,選過國代的涂○振;萬巒曾○任、鍾○中,也是有

栽培;竹田涂○和;在邱連輝之後麟洛鄉曾出現惟一黨外的縣議

員鍾○松,就是邱連輝內埔國中學生,涂○和和鍾○松─號稱包

青天身邊的王朝馬漢,請問他們做的好嗎?在他們之後有栽培接

棒人嗎?在黨外時這些人都是跟著邱連輝走,他栽培的人自己不

好好做,有的想栽培也栽培不起來,還是要靠自己。我自己也落

選過,我認為,走政治這條路要靠自己。所以『邱連輝未栽培客

家人』這種說法,不該人云亦云。(A20121009)

馮○春則認為,邱連輝確實未栽培客家人:「這是事實。當時有

一位縣議員叫黃○宏,新東勢人,他想選國大代表,邱連輝馬上就打

壓他,說國民黨拿了三百萬給黃文宏。曾○任曾徵詢邱連輝:『阿輝

哥,我想來選省議員!』邱連輝回他:『縣議員有得當就要偷笑了!』

涂○振想選也被他打壓下來。別人都不行,國代、立委選舉,他卻只

提名自己的兒子。對別人則從阻擋到打壓,不會想說共同來提昇客家

Page 15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3

人的政治前途。」(E20120918)

宋○光也持相同看法:「邱連輝沒有栽培客家人,這是事實。他

兒子出來選舉,好像就是培養邱家的勢力,政治人物大多如此。政黨

政治之後,大部分就分成國民黨、民進黨,邱連輝也沒有能耐對客家

人有太大影響,他影響的反而是政黨。他代表的就是民進黨、溫興春

代表國民黨,把屏東的客家分成國、民兩黨,從目前民進黨勢力比較

大來看,邱連輝的勢力應該是比較大,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如此,而且

接著就是民進黨在執政。」(F20120528)

從狂熱的支持者到反目成仇,涂○振對邱連輝的複雜情緒難以在

一時之間解釋,但「心裡始終有這位老大哥」,對邱連輝晚年生病,

他充滿同情,在邱連輝的訃聞上,涂○振名列友人代表,他說:

我的想法是:邱連輝不是不想栽培客家人,客家人也要檢討自己,

努力夠不夠?他雖然說有點私心,但持平而論,他不是不想,一

來可能是時機問題,二來是檯面上人物在他眼裡還達不到水平

吧!他過去的奮鬥有他的標準,『你們不夠我的標準』,會不會有

這種心理?人有會有一種錯覺,以自己標準去忖度、審視別人。

(D20120926)

對於這個爭議,黃○忠認為問題的核心是:「邱連輝是有『照顧』

客家人,但沒有『栽培』。會被人這麼說,原因就是他叫自己兒子出

來選國大代表,這是敗筆,以致落人口實,才倍受抨擊。客家還有很

多人輩份比他兒子高、從政資歷深,為什麼一定要他兒子選呢?要栽

培兒子也可以,再緩一下,讓他再歷練,先拉拔別人,以後人家也會

提拔你兒子。」(C20121016)

身為客家女婿的資深媒體記者張○結的看法則是:「邱連輝確實

是沒有拉拔人。就是沒有全力支持人起來參選公職,外人看到的就是

Page 15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4

拉拔他兒子選國代和立委。但說真的,栽培客家人也要有適當的人選

讓他栽培。」(H20120808)

面對未提攜客家後進的批評,邱連輝(1992)於第二屆立委當選

後接受自立早報〈新科立委訪談錄─屏東政壇「長青樹」邱連輝〉訪

談時曾說,提攜後進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是長期且多項因素促成,我

想提攜,人家不想,或不想從在野的角度,任我再想提攜也無法達成。

從政者的操守、能力等等也都是要考慮的因素,自己要先有一股求上

進的信心,否則再有影響力的人也提不起來(曾祥屏,1992/12/25)。

宋○光在訪談中也提及,邱連輝曾親口對他說,希望栽培林淼

塘,不過,林淼塘後來以國民黨籍身分參選民意代表落敗,之後未再

積極參與政治(F20120528)。

不過,受訪者中非客籍、親身參與政治的蘇○全與程○水都認

為,栽培政治人物有其「條件說」,一是能力,二是意願。但就目前

而言,客家政治人才荒是事實,對邱連輝未栽培後進的質疑,兩人都

認為:「欠公允」。蘇○全說:

台灣的政治環境跟政治的學理有一些不同,民進黨在當時是從倍

受壓迫的環境中蓽路藍縷誕生的,那族群的因素相對之下就會降

低,在當時客家人多數支持民進黨,但客家加入民進黨的人很少,

客家敢用民進黨來參選的也不見得有多少,大概只有曾勳任、涂

冬和、吳應文等。我們都算是他栽培的後進,栽培的後進也未必

一定要是客家人,相對地,客家人也要有人願意出來被他栽培,

這也有關係。得要當事人勇於挑戰、勇於踏入政治領域才有後面

的栽培,如果本身沒有決心,別人也未必能成功拉拔你。如果有

人說邱連輝未栽培客家後進,個人認為:太苛責於他了。基本上,

本身的意願很重要,畢竟這二十年來,屏東縣客家人不是沒有人

才,但是真的沒有客家人願意出來,又能如何栽培呢?意願、背

Page 15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5

景都很重要。屏東縣客家人確實很支持民進黨,但是敢出來接受

挑戰的不多。優秀的客家人不願意出來參選的話,怎麼栽培?不

能把責任都歸咎於邱連輝。第一,所謂的栽培人才,就宏觀的政

治人物而言,不會侷限於族群,畢竟攸關整個屏東縣的發展。第

二,被栽培的人也要自己勇於承擔,接受挑戰,積極爭取,讓人

有幫你背書、協助的機會,才能水到渠成。說邱連輝未栽培後進,

也不盡然。畢竟客家在這個階段的人才確實是青黃不接。

(I20120720)

程○水也認為:

接棒有幾個要件,非單純想接就能接,第一、人才要有意願,第

二、人助自助,要具備這些條件者,目前都還沒發現。不是知名

度不夠,就是形象、學經歷不足,還有本身意願?起碼一個正常

的競選經費自己也能籌措。就邱連輝當縣長之後,具備這些條件

的人,我沒有看到。把這責任怪給邱連輝,我認為:並不公允,

這是不公平的說法。」(J20120825)

在「栽培客家後進」這個議題上,再度出現與「客家意識」類似

的現象,受訪者中多數客籍人士認為「邱連輝未栽培客家人」是事實。

但兩位閩籍人士均為政治參與者,卻異口同聲認為「被栽培者本身必

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客家族群的參政意願、客家族群經濟的弱勢都

是必須被考慮的原因。馮○春也認同「客家人從政最大致命傷─經濟

弱勢」的說法(E20120918)。

從邱連輝早期成立黨外後援會,推薦鍾文中、涂冬和、曾勳任、

黃文宏等多位客籍人士當選縣議員,乃至他原有意栽培林淼塘看來,

邱連輝並非全無拉拔過客家後進。然而,他交棒給兒子邱子正,確實

Page 15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6

難杜攸攸之口。不過,客家人從政與從商的企圖心顯然深受「讀書耕

田」的儒化思維影響,並不強烈。吳乃德(2010:147)認為,普魯

塔克吸引後代無數知識份子的另一個原因是貫穿其所有著作的公共

精神和政治參與。普魯塔克是一個學者,可是卻非學究。他不但不輕

忽實際政治,反而認為唯一可以解救國家的是政治參與,當然是以美

德為基礎、以共和理念為指引的政治參與。鼓勵客家後進對政治參與

的行動與熱情,或許更符合政治現實與需求。

第三節 邱連輝的人格特質

吳乃德(2010:152-153)指出,普魯塔克所理解的政治世界中,

對榮耀的追求和野心乃是政治活動最基本、最原始的動力。沒有這樣

的企圖心和渴望,就不可能有政治參與,也不可能有偉大的英雄行

為。普魯塔克認為,好的政治人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知道什麼時

候應該為公共利益而放下私人利害,二是對公共利益不計毀謗的積極

投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是,以正確的動機參與政治。而唯一正

確的、可持久的、理智的政治參與動機,是個人對榮譽的追求。最為

錯誤的參與動力則是突然的情感衝動。因此,吳乃德強調,鼓勵個人

的野心並且將它與公共利益結合,將個人野心視為成就公共利益的基

本動力,這種想法不斷出現,政治領袖或英雄的特質是有意識地將榮

耀建立於實質的貢獻上。

對於政治領袖對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吳乃德指出,近代世界的許

多民主思想家和民主主義者,都強調政治領袖對民主、對國家發展的

重要性。他以社會科學祖師輩的韋伯在<政治作為一項志業>中所強

調政治人物的特質,必須具備某些內在的精神條件:熱情、責任和判

斷力。同時也提醒政治人物,享用權力和參與歷史過程固然帶來快

樂,但也經常淪落到為權力而權力,為虛榮而權力的可悲情境(吳乃

Page 15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7

德,2010:158)。吳乃德認為,承認領導人的重要性,要求他們具有

某種品質與品格,當然不表示必須對政治領導人盲從或崇拜。

邱連輝 78 年的生命之中,從 27 歲踏入政壇起,近半世紀的時間

與政治為伍,並有傑出的成績,本研究所有的受訪者對其人格特質都

不吝給予「正直」、「正派」的評語。從他們近身或遠距觀察邱連輝,

試圖勾勒這位曾獨領風騷、風雲一時的屏東政治領袖較不為人知的一

面。

馮○春與邱連輝從小相熟,卻認為「他在外界所得到的聲望,大

家對他的評價,與實際的他所作所為,我是認為落差極大。了解內情

與不了解內情的人,看法差很遠。」(E20120918)不過他肯定出身農

家的邱連輝「從小刻苦耐勞,用錢上也很節儉,這是事實。」

(E20120918)

黃○忠認為「邱連輝最主要是『清廉』,這是第一,第二是不太

有膽量,其實在當時也算有膽量,只是會反覆不定。」(C20121016)

吳○文稱邱連輝「姨丈」,兩人相差近 20 歲,吳○文 28 歲返鄉

在美和護專教書起,長期為邱連輝做選舉文宣,他說:「跟在邱連輝

身邊,可以感受到他的親切,沒有架子,不做作,海闊天空都能聊天,

他不是政客型的人,很願意幫助別人,對人死忠到執著的地步,生活

也很儉樸。」(A20111013)

蘇○全說他對邱連輝的印象與實際相處後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他感覺就是蠻有威嚴的一個人,尤其是他的眉毛。雖然,看他外表

嚴肅,其實人是很好相處的,也經常會講一些政治的笑話,所以,在

一起不會感到枯燥或是無話可說。」(I20120720)

邱○霖從邱連輝擔任縣議員就相識,也是他後期的文膽與立委辦

公室主任,是邱連輝身旁最資深的幕僚,他說:「邱連輝的文筆、做

人、操守、耿直和認真度,屏東政壇很難找到第二個,而且長期如此,

不管有沒有選舉都一樣。他沒中風之前記性也很強。他可以喊出各鄉

Page 15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8

鎮代表、村長或農會小組長的名字。」(B20121012)同時對邱連輝的

節儉與愛閱讀的習慣十分推崇:「愛讀書、不賭博,缺點是平常不太

和朋友連絡。」(B20121012)

人稱「選舉老師傅」程○水與邱連輝無私交,但他形容得有趣卻

逼真:「邱連輝的人格特質就我感覺是一個很正派的人,而且他也是

很擇善固執的人,他認為對的,就埋頭苦幹,不在乎得罪人,但他也

有一個很大的特質─怕太太族,邱連輝很怕太太,她太太在麟洛國小

當老師,他太太的命令他不敢不從,他太太說一,據我所知,他不敢

講 1.1 甚至 0.9 也不敢。」(J20120825)

與邱連輝早期曾有接觸的謝○堂說:「他是一個自主性很高的

人,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理想,操守還不錯。在人際關係上,

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個很爽快的人,當了縣長之後個性才改變的。」

(K20120924)

看盡政治人物起起落的資深記者張○結也說:「邱連輝人格特質

部分,例如一般民眾向他請托類似車子被拖吊、被開單等,他不會管

這種事情,所以有時人家會抱怨。他比較著重大方向。人是很正派,

據我所知他很清高,不會隨便胡搞亂搞。」(H20120808)

邱○雄跑了 4 年邱縣長的新聞,也有類似觀感,除了與歷屆縣長

比起來,邱連輝確實較無官僚氣息外:「他從省議員轉戰縣長,給縣

民印象如同「正義的化身」,從鄉長、縣議員、省議員、縣長到立委,

各個角色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管是

民代或行政首長,錯的事情要請他幫忙,他都會指正對方同時表明無

法幫忙,不是很委婉地拒絕,這種作風搞政治難免就會樹立一些敵

人。他沒有連任縣長跟這點可能有很大的關係。」(G20120627)

同是媒體記者的宋○光看法也雷同:「邱連輝是很正派的人,選

民服務很週到勤快,才有當時的聲勢。他在省議會問政認真、犀利,

有正義感,被媒體選為『十大省議員』之首,備受肯定,確實有過人

Page 15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59

之處。」(F20120528)

令人訝異的是,邱連輝早期的戰友─黃○忠、涂○振不約而同提

到邱連輝缺乏自信的一面。黃○忠說:「阿輝哥有一個缺點─自信心

不足,就我個人揣測,他似乎害怕能力強的人在他身邊,古代君王得

天下之後而殺功臣的歷史屢見不鮮;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取而代之。

阿輝哥很可惜,我們一起打下這麼好的江山,卻只如曇花一現,沒有

延續下來。」(C20121016)

涂○振認為:「邱連輝的自信心不夠,也難免會有私心,我不敢

苛責,雖然對他處理的方式沒有很滿意。」(D20120926)他一再強調,

早期邱連輝的支持者既赤誠又死忠,包括吳○光、吳○榮兄弟以及林

○祥等,最後卻反目成仇:「其實這一群人很好溝通,只要稍微放下

一點身段,大家都會聽他的。」(D20120926)只是這番感嘆已成遺憾!

邱連輝過世後,涂○振夫婦隨著黃國忠到邱連輝靈前,黃國忠對

這位亦兄弟亦戰友的好友說的最後一段話:

阿輝哥:我們兄弟一場,你的為人我們非常尊敬,你在台灣政壇

上的貢獻不可磨滅,美好的仗我們打過,我們比親兄弟還親…,

假使有來生的話,我很願意跟你再當兄弟。你一路好走,也要庇

佑你的子孫,也不要忘記了過去的伙伴、戰友。(C20121016)

不論從親友/幕僚或反目戰友/政治同行等人的敘述中,可以發

現邱連輝的正派、正直、清廉、認真、勤奮、努力等,均是他備受肯

定的人格特質,也是造就他政治成就的根基。或許在成功過程中,因

某些個性因素(缺乏自信心、欠缺體恤之心),與昔日戰友反目成仇,

也是事實。肇因於私人的政治恩怨成為徒留在人間的缺憾,或從黃國

忠的一番話中可以釋懷!

Page 16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0

第八章 結論

本文以邱連輝從 1959 年至 1995 年的從政歷程為研究背景,從其

所參與的 10 次選舉為主要基礎,透過文獻耙梳及 11 位受訪者的深度

訪談,針對邱連輝在從政初期(1959-1976)、中期(1977-1985)與後

期(1986-1995)的政治表現分述觀點,同時就他對屏東政治、屏東客

家族群政治發展的影響,進行不同面向的詮釋。本章分兩小節,第一

節陳述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第二節從研究結果中提出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本文預期的研究效益有三:一是詮釋邱連輝在六堆政治歷史的定

位,紀錄他在民主化過程中所做過的努力。二是增加屏東政治研究的

面向,從客家族群的立場出發,說明戰後屏東客家族群的政治認同與

影響力。三是反思客家族群政治與政黨政治的關係,為戰後屏東客家

族群的政治態度提供一個觀察面向。

壹、邱連輝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佔一席之地

戰後台灣從黨國體制走來,到今天二次政黨輪替,其中從 1970

至 1990 是變動最劇的 20 年,幾乎所有民主化的重大事件或工程都在

20 年內發生或奠基,邱連輝自 1977 年脫離國民黨走向黨外起,參與

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成為屏東縣第一位黨外縣長、參與黨外公政

會、民進黨組黨、終結萬年國會、萬年國代、國會全面改選等,從全

國民意最高機關─省議會轉戰全國最大政治舞台─立法院,從挑戰黨國

體制到威權體制解放,邱連輝均躬逢其盛,參與了台灣民主化運動;

縱然是「時勢造英雄」,也肇因其本身的努力與認真,惟其客家族群

Page 16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1

的特殊身份,使邱連輝更受矚目與重視,而屏東客家族群也因邱連輝

的參與與帶動,在台灣民主化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他 8 年省

議員任內的表現,被票選為十大省議員之首,實至名歸,也奠下他個

人往後的從政資本與政治地位,並躍升為全國性的政治人物。

貳、邱連輝是屏東政黨政治開拓者

邱連輝在 1977 年脫黨之後,高票連任省議員、高票當選屏東縣

長掀起一股邱連輝旋風,其實就是全省掀起的黨外旋風,這股黨外聲

勢把邱連輝推向政治生涯的最高峰,相對地也成了國民黨的眼中釘;

因此,國民黨也極盡所能希望從這位黨外縣長手中搶回政權,因此,

在他執政的 4 年之內,國民黨的黨政資源未給予挹注,且與議會關係

不睦,互動緊張,造成「政不通,人不和」因此,在他尋求連任之際,

國民黨也傾黨政軍與媒體資源力求「收復失土」。不過,邱連輝在施

政及用人方面的缺失也確實造成邱連輝光環的失色,尤其他插手農會

選舉,打破了地方派系之間的默契,失去了張派的信任,在他連任時

不再力挺,國民黨趁勢推出派系色彩並不明顯的人選施孟雄,促成

張、林兩派大團結,使邱連輝成為第一也是惟一的黨外縣長。

縣長連任失敗是邱連輝參與的 10 次選舉中唯一一次的敗選紀

錄,不過,邱連輝光環並未折色太多,在黨外聲望仍是屏東之最,因

此,黨外公政會屏東分會、民進黨屏東縣黨部都在邱宅成立,雖未如

余登發的橋頭家被譽為高雄縣民主聖地,但所有早期的黨外人士幾乎

都進出過邱宅。邱連輝在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成立之初,以其聲望與影

響力籌建了屏東縣黨部辦公室,建置政黨運作基礎,戮力推動政黨政

治,也間接造成地方派系的崩解,兩者消長雖說是政治潮流導引所

致,但從蘇貞昌、蘇嘉全、曹啟鴻締造屏東縣 20 年綠色執政的紀錄,

且每次總統大選時都能不可撼動的綠色板塊,邱連輝建黨之功不可

Page 16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2

沒,在其告別式上,由姚嘉文、張俊雄、周平德、蘇嘉全為其覆蓋民

進黨黨旗,說明了邱連輝對民進黨的貢獻,也標示了他在屏東政黨政

治局勢中先峰的角色與開拓者的地位。

參、邱連輝於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的影響

邱連輝生於麟洛客家庄,這位優秀的客家子弟,深獲客家大老徐

傍興青睞,他從政之初,擔任兩任鄉長、一屆縣議員,表現也深獲地

方肯定。因張派重用、國民黨栽培,以及前輩林亮雲牽成,加上屏東

客家鄉親的大力支持,有機會跨出麟洛鄉當選省議員,開啟輝煌的政

治生涯。邱連輝未被國民黨提名連任參選省議員,是客家大老徐傍興

力主以黨外身份一搏,結果屏東客家族群有八成投下邱連輝一票。此

後,邱連輝聲勢一路看漲!

在特殊的黨國體制下,國民黨基於對客家族群的政治策略,分別

在 1977 年及 1986 年的省議員及立委選舉中,推出賴志榮、溫興春兩

位優秀、傑出的客家子弟與邱連輝抗衡,結果在國民黨的「配票」作

業下,屏東客家在當時分別選出兩位省議員及兩位立委。

對照訪談資料可以得知:國民黨棄提名邱連輝連任,確實是因為

邱連輝在第五屆省議員任內對十大建設中的台中港與北迴鐵路等重

大工程缺失窮追不捨,致不見容於時任省主席的謝東閔、台灣省議會

議長蔡鴻文等高層,但基於「客家一席」的傳統,仍提名客家代表賴

志榮。至於 1986 年的立委提名,國民黨原本就打算提名客家代表溫

興春,因此,國民黨在屏東縣採取「閩客平衡」的政策係不變的,變

的只是邱連輝不再是國民黨籍,從選後各地的得票數可知,國民黨配

票作業相當成功,才導致雙雙當選,締造了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的光榮

紀錄。事後來看,出生政治之家的賴志榮(父親賴永秀係竹田賴派領

導人)與溫興春(哥哥溫慕春係高樹鄉第一、二屆鄉長)兩人對政治

Page 16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3

的興趣並不強烈,未刻意經營政途。因此,外界曾有溫興春是國民黨

「棋子」一說,未必可信。

然而,邱連輝在 1981 年的縣長選舉,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的邱連輝旋風,締造了第一位黨外縣長、第一位客籍縣長的紀錄,這

樣的一個符碼所顯示的意涵有二:一是黨外聲勢正好。二是打破了過

去國民黨主導的族群政策下客家人只能擔任副縣長的宿命;不論客家

族群看待國民黨在屏東縣所採行的閩客平衡政策是「保護傘」或是「緊

箍咒」,至目前為止,也只有邱連輝顛覆了這個政策傳統。

唯自邱連輝 1992 年立委選舉「最後一戰」之後,從此客家人在

屏東政壇上再無出現過省議員、立委,雖然邱議瑩任立委及行政院客

委會副主委,但邱議瑩僅止於她會講客家話,非客家八鄉鎮土生土長

之客家人,未具備客家意識,就客家認同而言,少有人將她視為屏東

客家族群政治代表。因此邱連輝的「最後一戰」似乎也成了屏東客家

政治的「最後一役」,客家族群在屏東政治發展每況愈下。如今,連

六堆出身的縣議員也僅存曾勳任一席。

對六堆屏東在政治參與後繼無人的危機,曾有客家鄉親將之歸咎

於邱連輝未栽培客家後進,而培養自己的兒子,其爭議迄今未休,但

看法大致有三:(一)確實未栽培。(二)有「照顧」未「栽培」。(三)

有栽培,但客家政治人才條件不足。其所涉及的議題包括客家族群的

政治參與意願、政治態度和行為、族群意識、政黨支持以及族群經濟、

國家族群政策…等多重因素,在在都影響了客家族群政治的發展,絕

非一位政治菁英所能左右。

另外,對於國民黨早期推出賴志榮與溫興春同時與邱連輝競選時

省議員及立委,雖締造了屏東客家政治的光榮歷史,卻也有論者認為

此一「族群分化政策」造成了客家人政治立場的分裂,一國民黨、一

民進黨,因而撕裂了屏東客家族群情感;而後政黨政治盛行又使得族

群意識益發沒落、客家團結意識不再,乃至因選區劃分改變,導致屏

Page 16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4

東八客家鄉鎮分屬三個不同的選區,分散了客家人的力量,客家族群

政治逐漸式微,甚至客家族群政治地位已岌岌可危。

回溯施正峰所建構的客家認同如何政治化的概念架構上,族群菁

英的個人利益,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名聲,未必與族群的集體福祉

相左;即使從權力掮客的角度來看,除非是榨取過度的政治租稅(rent

seeking),否則,我們不能率然指控族群菁英就是在操弄族群情感,

畢竟他們還是最能了解族人(patron)需要的代理人(agent),不過當

眾多的菁英在爭取獨家代理之際,難免會將族群內部的競租行為擴及

族群間的角逐。就策略上而言,族群菁英可以自艾自憐、訴諸不公、

怪罪他族,強調制度或是尋求整合(Grove,2001);就目標而言,族

族菁英可能要求平等/分享權力、掌控國家機器,或是分治/分離(施

正峰,2004:40-41)。

就屏東客家政治而言,隨著族群領導人離世或後繼無人,族群菁

英不再,群族代理人亦不存在之際,新一代的客家政治參與者,必須

體認到在現今政治的場域之中,政黨意識早已超越族群意識,如何透

過族群合作、族群政策爭取平等/分享政治權力,並提升族群整體經

濟,才能在多元競爭的政治環境中為客家族群再度發聲。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文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兩點建議:

壹、累積客家族群政治之書寫

「歷史是當權者的詮釋!」客家學術前輩徐正光老師為《徘徊於

族群與現實之間》一書所寫的序文中,語重心長地期勉後輩「重新建

立歷史的詮釋權」,惟有以嚴謹的史實探討來釐清事件的真象,才能

Page 16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5

重塑客家族群的尊嚴。

客家人在人口、經濟、政治上與閩南族群相較,相對弱勢,但是

每當大選一到,卻又看到候選人拼命在客家族群議題上作文章,表面

上是「關鍵少數」,事實上常被認為是「棋子」;戰後迄今台灣客家族

群在政治上的發展歷程、政治態度與國家認同,重要的學術論證並不

多,且零星而無系統。如果要理解近二、三十年來台灣客家長期「北

藍南綠」背後,南、北客家政治意識的來龍去脈與演繹過程, 其實

需要更多的觀點與關注,詮釋客家族群政治的多元面貌,以及更細膩

地解讀南、北客大不同的歷史因素及演變過程。

貳、屏東客家族群政治傳承斷層危機

在邱連輝、溫興春之後,屏東客家政治再無中央級民意代表,目

前屏東縣議會 55 席議員中,真正從屏東客家八鄉鎮產出的僅存 1 位

曾勳任;而內埔鄉客家人口約二分之一強,所產生的三名縣議員竟然

沒有一位客家人,顯示客家人才斷層嚴重,攸關客家族群政治的傳承。

如今政黨政治的盛行、選區的劃分等,造成客家族群政治結構的

大轉變,以屏東客家政治為例,藍、綠各推客家候選人搶攻客家票源,

票源一被分散,客家人才就沒有乘起的機會。在族群認同與政治認同

之間,一如徐正光所見到的客家社會「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

因此,面對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的未來,如何鼓勵客家族群勇於參

與政治,與其他族群建立理解與包容的和諧關係,爭取族群政治、經

濟、社會等各方面地位,應是眼前應面對的課題。

Page 16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6

參考文獻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2004),歷屆公職選舉資料,2013 年 1 月 10

日取自 http://db.cec.gov.tw/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台灣民

主季刊,5(2),89-140。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

177-207。

王健壯(2010 年 9 月 19 日)。又走了一位老黨外。聯合報。A4 版。

王御風(2010)。圖解台灣史。臺中市:好讀。

王御風等(2012)。走出六堆的暗夜:白色封印故事。屏東市:屏縣

府。

王御風(2012),日治至戰後的社會領導階層與流動。屏東縣志數位

典藏,2012 年 9 月 9 日取自

http://digital.cultural.pthg.gov.tw/chapter_list.php?no_id=102

台灣省諮議會(2010)。省議會第五、六屆史料展,2012/09/18 取自

http://210.69.134.93/Museum0224/exhibit_05-06_014.html

古福祥纂修(1971)。屏東縣志.卷三政事志。屏東市:屏東縣文獻

委員會。

古福祥纂修(1965)。屏東縣志.卷二人民志。屏東市:屏東縣文獻

委員會。

江明修主編(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智勝。

江明修主編(2010)。客家城市治理。台北:智勝。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

時報。

Page 16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7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7年度

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9-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來美等(2011)。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新北市:聯合報公司。

何來美(1994)。客家宗族派系與選舉,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

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423-435 頁)。台北市:客家雜

誌社。

何來美(2010 年 2 月 28 日)。客家族群漸向泛綠靠攏。聯合報。A6

版。

李松盛(1998)。白色恐怖的餘悸─我身歷了「四六事件」的漩渦。六

堆風雲雜誌,71,35-39。

李旺台(1982)。地方政治人物風雲鑑(1):王玉雲、邱連輝、尤清、

余陳月瑛、蘇南成。聯合月刊,15,44-49。

李明通計畫主持(2004)。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

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邱連輝先生訪談錄。台中縣:台灣省諮議會。

李永熾(1993)。客家人與台灣政治─客家人未來在台灣的角色扮演。

載於台灣客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22-25 頁)。台

北市:台原出版。

李喬(1994)。台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

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413-422 頁)。台北市:客家雜

誌社。

李筱峰(2005)。高雄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運動。重現台灣史旬刊,

14,4-12。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

初探。載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 頁)。台北

市:業強。

Page 168: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8

吳乃德(2010)。英雄的聖經,政治家的教科書:閱讀普魯塔克。思

想,16,137-162。

吳江泉、張立勳(2011 年 11 月 16 日)。南客綠大於藍,屏東首開風

氣。中國時報。焦點新聞 A3 版。

吳應文(1989)。政治是長遠的人格事業─邱連輝三十年完整經歷。客

家風雲,22,6-8。

周維朋(2008)。民主化與憲政改革。再現台灣雜誌,46,1-40。

邱貴雄(2012)。屏東六堆客家人後邱連輝、溫興春時代的省思。六

堆風雲雜誌,154,7-8。

屏東縣選舉委員會(1985)。屏東縣選政誌要。屏東縣選舉委員會編

印。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研究實例。台北市:

巨流。

哈羅德.伊薩克(2004)。族群。(鄧伯宸譯)。台北縣:立緒文化。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市:前衛。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

基金會。

施正鋒(2010)。台灣族群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雅軒(2011)。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

演。高雄市:麗文。

徐永明(2004)。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8,

193-228。

徐正光主編(1991)。徊徘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

北市:正中。

徐正光(1994)。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載於徐

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381-399

頁)。台北市:客家雜誌社。

Page 169: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69

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

論。

高子能、黃俊雄、黃珍映(1989)。爭一時與爭千秋─台灣客家人的地

方派系。六堆風雲雜誌,7,4-10。

翁風飄(2008)。解嚴與開放。再現台灣雜誌,44,1-40。

翁禎霞(2010)。邱連輝:擇善執著,蔣經國籠絡不了。載於何來美

等著,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頁 194-197)。新北市:聯合報

公司。

凌珮君等(2007 年 2 月 4 日)。南客政治版圖,不團結,更萎縮。聯

合報。C2 版。

凌珮君(2010)。溫興春:校長頭,傳承六堆興學。載於何來美等著,

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頁 214-217)。新北市:聯合報公司。

魚夫(1992 年 12 月 13 日)。總戰總分析系列 12:屏東縣。自立早報。

8 版。

黃典權總編纂(1998)。重修屏東縣志‧卷三政事志。屏東市:屏東

縣政府。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市:月旦出版社。

陳秋坤(2009)。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

1700-1890。第五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79-102。

陳芳明(2012)。解嚴二十五年。時報周刊,1795,4。

陳進金(2007)。民主運動。再現台灣雜誌,42,1-40。

馮清春(2012)。未竟之夢。屏東縣:屏縣大戇牯環境保育協會。

梁榮茂(1993)。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族內質反省客家未來。

載於台灣客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43-49 頁)。台

北市:台原出版。

張正莉(1992 年 7 月 5 日)。本會期總質詢國觀會有評鑑。12 位立委

Page 170: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0

表現理想。聯合報。3 版。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載於施

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37-71 頁)。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曾純純(2005)。書寫客家生命:六堆鄉賢回憶錄。台北市:南天。

曾祥屏(1992 年 12 月 25 日)。新科立委訪談錄:屏東政壇「長青樹」

邱連輝。自立早報。7 版。

曾恩仁(1995 年 10 月 30 日)。延續政治香火,接棒人戰戰兢兢,王

志雄家族投注整個政經力量力保王志雄當選;邱子正能否順利上

壘,是客家地區希望所寄。民眾日報。4 版。

曾彩金總編纂(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政治。

屏東市:六堆文教基金會。

曾彩金主訪:張春菊、溫蘭英、黃瑞芳紀錄整理(2006)。邱連輝老

縣長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屏東市:屏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無作者(1989 年 6 月 3 日)。邱創煥「招安」邱連輝的往事。戰鬪時

代週刊,279,17。

湯志傑(2007)。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

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13 ,71-128。

董智森等(2004 年 3 月 4 日)。手牽手後 客家票倉 綠營成長 藍營補

強。聯合報。A4 版。

楊長鎮(1994)。在民族國家的邊緣─台灣反對政治中的「客家問題」

意識。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

集(400-412 頁)。台北市:客家雜誌社。

劉阿榮主編(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縣:楊智文化。

劉阿榮(2010)。客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

治與經濟(219-243 頁)。台北市:智勝文化。

遠流台灣館編著(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市:遠流。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南投市:

Page 171: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1

省文獻會。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南投市:

省文獻會。

鄭牧心(1988)。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市:允晨文

化。

鍾壬壽(1972)。六堆客家鄉土誌。內埔鄉:常青。

鍾春蘭(1988)。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專訪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邱

連輝。客家風雲,6,58-63。

鍾榮富(2012),屏東地區的族群與語言。屏東縣志數位典藏,2012

年 9 月 9 日取

自 http://digital.cultural.pthg.gov.tw/chapter_list.php?no_id=102

鍾鐵民(1991)。客家精神?載於台灣客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

人(46-49 頁)。台北市:台原出版。

韓聖和(2008)。本土化與政黨輪替。再現台灣雜誌,47,1-40。

戴士超(2007)。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戴寶村(2006)。台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

謝欣如(2009)。客家政治菁英與台灣憲政展(1945~2008)。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炯仁(1999)。屏東平原先人的足跡。屏東市:屏東文化。

簡炯仁(2001)。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市:屏東縣文化局。

簡炯仁(1997)。台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發展─以屏東平原的閩客關係為

例。載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109-123 頁)。台北市:前

衛出版社。

簡炯仁(2007)。高屏地區的發展(清光緒以前)。再現台灣雜誌,63,

1-40。

Page 172: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2

蘇嫻雅(1993 年 7 月 27 日)。病魔向邱連輝俯首稱臣。中國時報。

26 版。

Page 173: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3

附錄:圖片

圖一:邱連輝先生 資料來源:宋耀光先生提供。

圖二:邱連輝先生與其子邱子正 資料來源:宋耀光先生提供。

圖片:邱連輝先生與蘇嘉全同時參選第二屆立委,兩人聯合造勢。

資料來源:宋耀光先生提供。

Page 174: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4

圖片:邱子正(右二)當選國代當晚,曹啟鴻(左一)、蘇嘉全

(左二)和邱茂男(右一)向邱連輝父子道賀。 資料來源:宋耀光先生提供。

圖片:邱連輝先生在家接受媒體採訪神情。 資料來源:宋耀光先生提供。

Page 175: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5

圖片:邱連輝先生與妻子鶼鰈情深,一生相伴到老。 資料來源:翁禎霞小姐提供。

Page 176: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6

圖片:邱連輝先生的告別式上,由民進黨同志姚嘉文(右二)、張俊雄

(右一)、蘇嘉全(左二)和周平德(左一)為其覆蓋黨旗, 標示著他對民進黨的貢獻。

資料來源:梁秀瓊小姐提供。

Page 177: cloud.hakka.gov.tw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43111013871.pdf · 1 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77

作者簡介

姓名:邱金惠

籍貫:台灣省屏東縣

學歷與經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2010.09~2013.01)

專業證照:客語能力認證考試合格證書(中高級)2011.01

研究興趣:客家文化、客家文學、客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