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3.1 (低溫) 3.2 長期壓迫引起的關節滑 囊病變 長期從事工作時須經常壓迫關節 之作業。 3.3 長期以蹲跪姿勢工作引 起之膝關節半月狀軟骨 病變 長期從事以蹲跪姿勢工作之作 業。 3.4 壓迫造成之神經麻痺: 包括職業性腕道症候群 橈隧道症候群、內旋症 候群、外旋症候群、尺 神經壓迫 長期從事腕部反覆性單調動作之 作業、長時間用力握緊或反覆抓 取物品之作業、腕部經常須維持 不自然姿勢操作之作業、必須直 接對腕道施加壓力之作業及使用 振動手工具之作業。 3.5 長期彎腰負重引起的腰 椎椎間盤突出 長期從事彎腰負重工作等與椎間 盤突出有明確因果關係之職業。 3.6 長期工作壓迫引起的頸 椎椎間盤突出 長期從事負重於肩或頭部工作等 與頸椎椎間盤突出有明確因果關 係之作業。 3.7 肌腱腱鞘炎及肌腱炎 外上髁炎、內上髁炎、 DeQuervain’s disease, 扳機指 負重、重覆動作或用力,不良姿 勢等工作引起。 3.8 全身垂直振動引起的腰 椎椎間盤突出 長期工作於全身垂直振動之工作 場所 3.9 旋轉肌袖症候群 Rotator cuff syndrome二頭肌或棘上肌()肌腱炎、肩袖斷 裂、肩峰下滑囊炎、夾 擊症候群 1.長期重覆舉手過肩的工作。 2.職業上須瞬間肩部強烈運動。

表 低溫 - oem-vgh.com.tw例如,當有不同的荷重姿勢時,需採用平均值而不是偶發的極端 值。 工作狀況 工作狀況評級點數 具備良好的人因條件。例如:足夠的空間,工作區中沒有物理性的障礙物,水平及穩固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3.1 (低溫)

3.2 長期壓迫引起的關節滑

囊病變

長期從事工作時須經常壓迫關節

之作業。

3.3 長期以蹲跪姿勢工作引

起之膝關節半月狀軟骨

病變

長期從事以蹲跪姿勢工作之作

業。

3.4 壓迫造成之神經麻痺:

包括職業性腕道症候群

橈隧道症候群、內旋症

候群、外旋症候群、尺

神經壓迫

長期從事腕部反覆性單調動作之

作業、長時間用力握緊或反覆抓

取物品之作業、腕部經常須維持

不自然姿勢操作之作業、必須直

接對腕道施加壓力之作業及使用

振動手工具之作業。

3.5 長期彎腰負重引起的腰

椎椎間盤突出

長期從事彎腰負重工作等與椎間

盤突出有明確因果關係之職業。

3.6 長期工作壓迫引起的頸

椎椎間盤突出

長期從事負重於肩或頭部工作等

與頸椎椎間盤突出有明確因果關

係之作業。

3.7 肌腱腱鞘炎及肌腱炎 外上髁炎、內上髁炎、

DeQuervain’s disease,

扳機指

負重、重覆動作或用力,不良姿

勢等工作引起。

3.8 全身垂直振動引起的腰

椎椎間盤突出

長期工作於全身垂直振動之工作

場所

3.9 旋轉肌袖症候群

(Rotator cuff

syndrome)

二頭肌或棘上肌(鈣

化)肌腱炎、肩袖斷

裂、肩峰下滑囊炎、夾

擊症候群

1.長期重覆舉手過肩的工作。

2.職業上須瞬間肩部強烈運動。

雷諾氏病 (Raynaud s

disease) 運動神經血

管、關節、骨、筋肉、腱

銷或粘液囊等之疾病。

使用輕重機械之振動因身體之接觸如鑿岩機、鍊

鋸、鋲打機等之工作場所。

avascular necrosis: type III decompression sickness

Knee osteoarthritis ( ? diagnostic criteria +)

Low back pain ( ? Japanese criteria)

Plantar fasciitis (?)

Diseases which cannot be recognized as Occuaptional

Diseases

a. Non-specific pain, myofascial pain, neck-shoulder syndrome,

fibrositis

b. Osteoarthritis of any site

c. Cervical spine: degenerative spine disease, spondylosis, pars fracture,

spondylolysis, spondylolisthesis, spinal stenosis

d. Shoulder: adhesive capsulitis (frozen shoulder), labral tear;

(spontaneous) biceps rupture

e. TFCC, wrist ganglion cyst

f. Piriformis syndrome

g. ACL tear, PCL tear, patellar dislocation & subluxation, MCL tear,

LCL tear, quadriceps/patellar tendinitis or rupture, plica syndrome,

Baker’s cyst,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patellomalacia

h. Thoracic spine: kyphosis (Scheuermann’s kyphosis)

i. Lumbar spine: degenerative spine disease, spondylosis, pars fracture,

spondylolysis, spondylolisthesis, spinal stenosis

j. Archilles tendinopathy, Archilles tendon rupture

k. Hallux valgus, stress fracture, tarsal tunnel sydrome

圖一: 利用自主化人因工程改善

第二階段

安衛人員與安衛主管

Y Y

N N

第一階段

作業員與現場主管

第三階段

(委外)輔導諮詢專

家 1

2

3

4

5

A:利用主動式或被動式

健康監測以辨識上

肢骨骼肌肉疾病。

B:尚無上肢骨骼肌肉疾

病,執行全面性、參

與性人因工程計畫。

啟動前準備

利用 KIM、HAL等工具

進行人因危害風險評估

6

選擇執行改善方向

改善後追蹤與評估

報告傳承與獎勵

現況觀察

危害分析

改善方案

預估改善績效

現況觀察

危害分析

改善方案

預估改善績效

圖二: 全面性、參與性人因工程計畫流程圖:

5.2暴露風險與主動健康監測管理

臨廠服務團隊規劃 KIM & HAL 風險評估,

分析作業流程內容動作,確認人因性危害

因子(P)

外部人因工

程專家協助

公司是否推動 OHSAS 18001 或

TOHSMS 等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納入管理系統,並依據所

定週期執行計畫(D)

總結成果,發現問題,提

出改善方法,落實執行(C)

硬體調整

職務再設計

工程控制

調整工作的行政措施

配戴個人防護具

加強預防性維修

教育訓練的行政措施

成效評估:上肢人因危害是否解決?

將成功的經驗加以標準化、建立

SOP,持續改善,以免重複發生(A)

職場尚未有人罹患職業性上肢疾病

規劃並執行

計畫週期(D)

圖三: 暴露風險與主動健康監測管理流程圖:

定期或不定期發放填寫骨骼肌

肉系統問卷如NMQ

是否觀察到士氣低落,產能、

效率不彰情形

職前體格健康檢查

定期一般勞工健康檢查

配合體格檢查與定期健康檢查

發放填寫骨骼肌肉系統問卷如

NMQ

臨廠服務或廠護工安在每日工

作中,主動發現隱藏的問題

是否出現較高的離職率或人員

流動情形

暴露風險與主動健康監測管理

資料建檔進行分析管理,作為

擬定計畫的依據(P)

外部人因工

程專家協助

臨廠服務團隊進行 KIM & HAL

風險評估,分析作業流程內容

動作,確認人因性危害因子(D)

總結成果,發現問題,提出

改善方法,落實執行(C)

硬體調整

職務再設計

工程控制

調整工作的行政措施

配戴個人防護具

加強預防性維修

教育訓練的行政措施

成效評估:上肢人因危害是否解決?

將成功的經驗加以標準化、建立

SOP,持續改善,以免重複發生(A)

圖四: 暴露風險與被動健康監測管理流程圖:

利用員工診所就醫

的病歷紀錄

由保健室廠護蒐集

求助,諮詢的情形

利用員工請病假的

紀錄和診斷書

利用請領勞保職業

傷病書單的情形

暴露風險與被動健康監測管理

針對被動監測所發現的上肢骨骼肌肉

健康問題,在員工的參與下,回朔規

劃人因危害風險評估計畫(P)

外部人因工

程專家協助

臨廠服務團隊進行 KIM & HAL 風

險評估,分析作業流程內容動

作,確認人因性危害因子(D)

總結成果,發現問題,提出

改善方法,落實執行(C)

工程控制

調整工作的行政措施

配戴個人防護具

加強預防性維修

職務再設計

硬體調整

教育訓練的行政措施

成效評估:上肢人因危害是否解決?

將成功的經驗加以標準化、建立

SOP,持續改善,以免重複發生(A)

振動作業 周邊神經系統疾病、周邊循環系統疾病、骨骼肌肉系統疾病。

重體力勞動

作業

呼吸系統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貧血、肝病、腎臟疾

病、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

疾病、視網膜玻璃體疾病、肢體殘障。

圖五: 配工計畫流程圖:

適任

˙原工作

職位調

˙工程改

˙行政措

˙個人防

護具輔

,持續改善,

以免重複發生

(A)

適任

不適任

情況少,有

法定醫學

標準的工

適任

傷病異常

不影響工

限制 Limitatio

n 禁止

restrictio

n

˙暫時

性、輕

工作職

˙限定期

勞工罹患骨

骼肌肉疾病

臨廠服務

醫師、廠醫

廠護、勞安人員、

部門主管、人事部

適任

˙永久

性、新

的工作

職位

調回原

工作職

永久留

在新的

工作職

調

關鍵指標法(KIM)手工物料作業檢核表

附件二

KIM 人工物料處理檢核表

步驟一先依作業特性,於下方表格中選擇「抬舉或放置作業」、「握持作業」、「運送作

業」其中的一欄,並於該欄中選擇適當的作業次數/時間/距離,並對照讀取表中相對應的時

間評級點數。

抬舉或放置作業 (< 5 s) 握持作業 (> 5 s) 運送作業 (> 5 m)

工作日總次數 時間評級點數 工作日總時間 時間評級點數 工作日總距離 時間評級點數

< 10 1 < 5 min 1 < 300 m 1

10 to < 40 2 5 to 15 min 2 300 m to < 1km 2

40 to < 200 4 15 min to < 1 hr 4 1 km to < 4 km 4

200 to < 500 6 1 hrs to < 2 hrs 6 4 to < 8 km 6

500 to < 1000 8 2 hrs to < 4 hrs 8 8 to < 16 km 8

≥ 1000 10 ≥ 4 hrs 10 ≥ 16 km 10 範例:砌磚,將工件置入機器,由貨

櫃取出箱子放上輸送帶送帶

範例:握持和導引鑄鐵塊進行加工,操作手

動研磨機器,操作除草機

範例:搬運家具,運送鷹架至建築施

工現場

步驟二依序於下表中決定荷重、姿勢與工作狀況之評級點數:

男性實際負荷1) 荷重評級點數 女性實際負荷

1) 荷重評級點數

< 10 kg 1 < 5 kg 1

10 to < 20 kg 2 5 to <10 kg 2

20 to < 30 kg 4 10 to <15 kg 4

30 to < 40 kg 7 15 to < 25 kg 7

≥ 40 kg 25 ≥ 25 kg 25 1)

“實際負荷”代表移動負荷所需的實際作用力,此作用力並不代表施力對象的質量大小。例如,當傾斜一個紙箱時,僅有

50%的質量會影響作業人員,而當使用手推車時僅有10%。

典型姿勢與荷重位置 姿勢與荷重位置 姿勢評級點數

上身保持直立,不扭轉。

當抬舉、放置、握持、運送或降低荷重時,荷重靠近

身體。

1

軀幹稍微向前彎曲或扭轉。

當抬舉、放置、握持、運送或降低荷重時,荷重適度

地接近身體。

2

低彎腰或彎腰前伸。

軀幹略前彎扭同時扭轉。

負荷遠離身體或超過肩高。

4

軀幹彎曲前伸同時扭轉。

負荷遠離身體。

站立時姿勢的穩定受到限制。

蹲姿或跪姿。

8

2)決定姿勢評級點數時必須採用物料處理時的典型姿勢。例如,當有不同的荷重姿勢時,需採用平均值而不是偶發的極端

值。

工作狀況 工作狀況評級點數

具備良好的人因條件。例如:足夠的空間,工作區中沒有物理性的障礙物,水平及穩固的

地面,充分的照明,及良好的抓握條件。 0

運動空間受限或不符合人因的條件。例如:1、運動空間受高度過低的限制或工作面積少

於 1.5 m2 或 2、姿勢穩定性受地面不平或太軟而降低。

1

空間/活動嚴重受限與/或重心不穩定的荷重。例如:搬運病患 2

步驟三將與此活動相關的評級點數輸入計算式中,即可評估該項作業之風險值:

( 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

__________ = _________

(荷重評級點數 + 姿勢評級點數

+

工作狀況評級點數)× 時間評級點數 = 風險值

基本上必須假設隨著評級點數的增加,肌肉骨骼系統超載的風險也會增加,但由於個人的

工作技巧和績效差異,風險等級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風險的分類因此只能算是一個輔助

工具。更精確的分析需仰賴人因工程專家的專業知識。根據於計算所得之風險值,可依下

表進行粗略的評估。

風險等級 風險值 說明

1 <10 低負荷,不易產生生理過載的情形。

2 10 ≤ <25 中等負載,生理過載的情形可能發生於恢復能力較弱者

3)。針對此族群應

進行工作再設計。

3 25 ≤ <50 中高負載,生理過載的情形可能發生於一般作業人員。建議進行工作改善。

4 ≥50 高負載,生理過載的情形極可能發生。必須進行工作改善4)。

3)恢復能力較弱者在此所指為40歲以上或21歲以下,新進人員或有特殊疾病者。

4)改善的需求可參考表中評級點數來決定,以降低重量、改善作業狀況、或縮短負荷時間可避免作業壓力的增加。

KIM(關鍵指標法) ~ 推拉作業檢核表

Assessment of pulling and pushing based on key indicators Version Sept. 2002

整體活動應被分解為個別活動,如果有數個不同的活動皆具有相當的生理壓力,這些作業必須分別進行估計。

步驟一:決定時間評級點數(僅選擇一欄)

短距離推、拉或經常停止(單趟距離低於5m) 長距離推、拉 (單趟距離大於5m)

工作日總次數 時間評級點數 工作日總距離 時間評級點數

< 10 1 < 300 m 1

10 to < 40 2 300 m to < 1km 2

40 to < 200 4 1 to < 4 km 4

200 to < 500 6 4 to < 8 km 6

500 to < 1000 8 8 to < 16 km 8

≥ 1000 10 ≥ 16 km 10

範例:操作省力裝置,設定機器,在醫院中分送膳食 範例:垃圾收集,在建築物中以滾輪運送家具,裝卸

和移載貨櫃

步驟二:決定質量、定位準確度、速度、姿勢與工作狀況評級點數

工業卡車/輔助工具

搬運質量

(負載重量)

滾動

無輔助工

具,直接滾動

手推車

可轉動(非定向輪)之

四輪推車

定向輪之軌道車、手

推車

吊臂、省力裝置

< 50 kg 0.5 0.5 0.5 0.5 0.5

50 to < 100 kg 1 1 1 1 1

100 to < 200 kg 1.5 2 2 1.5 2

200 to < 300 kg 2 4 3 2 4

300 to < 400 kg 3 4 3

400 to < 600 kg 4 5 4

600 to < 1000

kg

5 5

≥ 1000 kg

滑動

灰色區:關鍵,因為工業卡車/負載動作之檢核結果受技巧和

體力影響很大。

無數字之白色區:基本上要避免,因為必要的作用力量很容易

超過人體的最大負荷力量。

< 10 kg 1

10 to < 25 kg 2

25 to < 50 kg 4

≥ 50 kg

定位準確度 動作速度

慢 (< 0.8 m/s) 快 (0.8 to < 1.3 m/s)

無特定移動距離

負載可滾至阻擋物或沿著阻隔物移動

1 2

負載必須準確定位並停止

移動距離需準確

方向經常變換

2 4

Note: 平均走路速度約 1m/s

姿勢 1)

上身保持直立,不扭轉。 1

軀幹稍微向前彎曲或扭轉(單倒拖拉)。 2

軀幹前彎向運動方向蹲,跪,或彎腰。 4

同時彎腰及扭腰。 8

1)決定姿勢評級點數時必須採用物料處理時的典型姿勢。當開始動作、煞車、或轉向時軀幹可能有較大的傾角,

如果只是偶然出現可以被忽略。

工作狀況 工作狀況評級點數

良好:地面或其他表面水平,穩固,平坦,乾燥→無傾斜→工作空間不存在障礙物→滾

輪或車輪能輕鬆移動,車輪軸承沒有明顯的磨損耗 0

受限制:地面髒污,不平整,柔軟→斜坡可達 2°→必須繞過工作空間中的障礙物→滾

輪或車輪髒污不易運行,軸承磨損 2

困難:未鋪柏油或簡單鋪設的路面,坑洞,最重髒污→斜坡可達 2°至 5°→工業車輛啟

動時須先鬆動→滾輪或車輪髒污,軸承運行呆滯 4

複雜:踏階,階梯→斜坡>5°→合併 “受限制” 及 ”困難” 之缺失 8

步驟三:評估

將與此活動相關的評級點數輸入計算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質量評級點數+定位準確度點數+姿勢評級點數+工作狀況點數)×時間評級點數=風險值

根據於計算所得之評分,可依下表進行粗略的評估。(基本上必須假設隨著評級點數的增加,肌肉骨骼系統超

載的風險也會增加,但由於個人的工作技巧和績效差異,風險等級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風險的分類因此只

能算是一個輔助工具。更精確的分析需仰賴人因工程專家的專業知識。)

風險等級 風險值 說明

1 <10 低負荷,不易產生生理過載的情形。

2 10 to < 25 中等負載,生理過載的情形可能發生於恢復能力較弱者 2)。

針對此族群應進行工作再設計。

3 25 to <50 中高負載,生理過載的情形可能發生於一般作業人員,建議

進行工作改善。

4 ≥ 50 高負載,生理過載的情形極可能發生。必須進行工作改善 3)。

2)恢復能力較弱在此所指為 40 歲以上或 21歲以下,新進人員或有特殊疾病者。

3)改善的需求可參考表中評級點數來決定,以降低重量、改善作業狀況、或縮短負荷時間可避免作業壓力的增

加。

手部活動等級(Hand Activity Level, HAL)

首先,可依據觀察獲得手部出力頻率(frequency of hand exertions)或施力週期

(duty cycle)對照表A來估計,或是透過計算該作業實際手部出力頻率(或週期),

再查詢表B獲得。

表 A、手部活動等級(Hand Activity Level, HAL)

低(Low) 中(Medium) 高(High)

0

大部分的時

間,手部處

於閒置狀

態;沒有規

律的出力。

2

具有明顯且

很長時間的

間歇,或非

常慢的動

作。

4

緩慢且持續

的動作/ 出

力;頻繁且

簡短的間

歇。

6

持續的動作/

出力;很少

間歇。

8

快速且持續

的動作/ 出

力;沒有規

律的間歇。

10

快速且持續

的動作/難以

保持或持續

出力。

表 B、手部出力頻率/週期合併出力大於 5%最大自主收縮施力佔全週期之百分

比所對應之 HAL 等級

週期(%)

頻率

(出力/秒)

週期

(秒/出力)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0.125 8.0 1 1 - - -

0.25 4.0 2 2 3 - -

0.5 2.0 3 4 5 5 6

1.0 1.0 4 5 5 6 7

2.0 0.5 - 5 6 7 8

其次,手部施力峰值(peak hand force) 之評估由小到大共分10個等級(0~10),

可經由觀察法、Borg CR-10量表或儀器量測等方式獲得。下面以Borg CR-10量

表作為評估工具:

表C、Borg CR-10量表

0 級:無感覺【絲毫不會感覺疲憊,呼吸平緩。】

1 級:很弱【絲毫不會感覺疲憊,呼吸平緩。】

2 級:弱【稍感疲憊或無疲憊感,呼吸平緩。】

3 級:溫和【稍感疲憊且輕微的察覺到自身的呼吸,但氣息緩慢自然。】

4 級:稍強【感到輕微疲憊,呼吸微加快但平順。】

5 級:強【感到輕微的疲憊且察覺到自身的呼吸。】

6 級:比 5 級強【感到普通疲憊,呼吸急促且可以察覺到。】

7 級:很強【感到疲憊,且明顯感覺到呼吸急促,可以進行對話,但寧願不要說話。】

8 級:比 7 級強【感到極度疲憊,呼吸非常急促,還是可以進行對話,但非常吃力。】

9 級:非常強【感到極度的疲憊,呼吸非常吃力而且無法與人交談。】

10 級:極度強烈【徹底的筋疲力竭。】

最後,結合手部活動等級及手部施力峰值等級,藉由圖D查詢上肢肌肉骨骼疾

病的危害程度。實線為危害暴露極限(Threshold Limit Value, TLV),虛線為

動作極限 (Action Limit, AL),當數值對應結果超過TLV(實線右上方之

Unacceptable區),表示執行這項作業造成上肢罹患肌肉骨骼疾病之風險高,

應立刻進行改善;當評估結果位於TLV及AL之間的,即表示作業有中等程度之

風險,應該進行管制;當評估結果低於AL(虛線左下方之Acceptable區),則代

表執行這項作業有較低程度之肌肉骨骼危害風險。

圖D、手部活動水準與標準化之力量極限之關係圖

北歐肌肉骨骼 NMQ 問卷調查表

附件三